摘要:因爲東周王室衰落,不但無法控制中原諸侯國,而且自身難保,面臨戎狄和楚國的戰爭威脅,所以需要齊國稱霸,並授予侯伯之位,使齊國稱霸名正言順,這是齊國稱霸成功的關鍵。在齊桓公和管仲去世之後,楚國很快捲土重來,成爲中原各國和齊國真正的威脅。

引言

西周滅亡之後,東周建立。但是東周國力衰弱,軍事力量弱小,已經控制不了各諸侯國,導致中原秩序混亂。於是,拉開了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五霸,也稱春秋五伯,侯伯,被成爲諸侯之長。這意味着,在不改變周朝體制的情況下,將管轄諸侯的權力交給侯伯,成爲春秋時期的重要特徵。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桓公的霸業,從公元前679年,到公元前643年,前後共三十七年。

01 齊恆公爲什麼要稱霸?

1.東周王室維護周朝體制的戰略需要。

東周不如西周,西周國力強盛,軍事足以控制諸侯,是名副其實的中原共主,所有諸侯國都臣服。西周滅亡,東周王室建立,國力衰弱,不但不足以控制中原諸侯,而且北面臨戎狄的入侵,南面臨楚國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東周王室繼續有大的諸侯國出來,承擔保護東周王室和中原的重任。齊桓公就是應運而生的第一個侯伯,也是第一個被周王室授命領導中原諸侯的諸侯之長。

2.中原諸侯國面對楚國和戎狄的安全威脅需要。

當時中原諸侯國,面臨戎狄的入侵。戎狄侵入中原腹地,四出劫掠邢、衛、齊、魯、曹、鄭、宋諸國邊境,兇悍異常,爲中原各諸侯國所忌憚和恐懼。在這種情況下,中原諸侯國紛紛自危,依靠東周王室已經不可能,因爲東周王室自身都難保,只能依靠一個大的諸侯國,來承擔保護中原各諸侯小國的重任。

此時,中原南方的楚國,已經日益壯大,不斷窺視東周王室,想取而代之,成爲中原共主,控制中原諸侯國。楚國並先後滅申國、鄧國,並侵入蔡國,成爲東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的心腹大患和最大威脅。戎狄只是侵擾中原,獲得財富;而楚國是滅國,想吞併中原。在這種情況下,給齊國提供了稱霸的歷史機遇,獲得東周王室和中原所有諸侯國的支持。

3.管仲的支持和鼓勵,使齊桓公有稱霸信心。

齊恆公稱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管仲的激勵。齊王公孫無知被殺,公孫無知的兩個兒子公子白和公子糾爭齊王王位,先到爲王。鮑叔牙帶公子小白先一步被立爲國君,就是齊恆公。管仲帶公子糾晚到一步,公子糾被殺,管仲被俘。管仲與齊恆公的師傅鮑叔牙很熟,鮑叔牙深知管仲之才,所以向齊恆公推薦管仲。鮑叔牙對齊恆公說:君欲霸王,非管仲不可。於是齊恆公重用管仲爲相。

齊恆公召集管仲問:社稷可定乎?管仲對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齊恆公曰:吾不敢至於此其大也。管仲又請,公曰:不能。管仲辭恆公曰:君免臣於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糾,爲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糾也,臣不敢。乃走出。至門,公召管仲,管仲反。公出汗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貪承命。趨立於相位。

齊桓公對稱霸沒有信心,但是管仲有信心而且有能力,並堅持要齊桓公答應稱霸,才輔佐他。管仲的支持,是齊桓公決心稱霸的關鍵。

02 齊恆公稱霸方略

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採取了以下的稱霸方略,使齊國強大起來,並實現了稱霸。

1. 富國富民

管仲是一個政治家,也是一個經濟學家。齊國要稱霸,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所以,管仲爲相時,採取了系列的經濟措施。

一是重視農業,提高農耕技術、水利及養殖業。在封建社會,農業決定人口。糧食充足,人口就多。人口多,兵就多,應對戰爭的能力就強。所以,古代戰爭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齊國地處目前的山東一帶,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二是發展工商業。特別是漁業、鹽業、森林、工藝、鐵礦與鐵器製造。齊國自姜太公治國時,就大力發展漁業和鹽業,使齊國富強。管仲爲相,更是通過國家大力發展鹽業和鐵礦及鐵器製造等,使國家富強。

三是製造貨幣和發展金融。管仲製造金幣,使齊國的商品更加有利於在各諸侯國交易。

四是通過對外貿易獲得財富。管仲將鹽鐵列爲政府管制的專利品,通過操縱價格而使齊國獲利。

2.實施強兵方略,建立軍民一體、軍政一體的強軍體制。

管仲將齊國內政區域分爲軌、裏、連、鄉,同時將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融合。五家爲軌,每家各出一名戰士,故五人爲伍,軌長率之,成爲軍事組織。十軌爲裏,故五十人爲小戎,裏有司率之,成爲軍事組織。四里爲連,故兩百人爲卒,連長率之,成爲軍事組織。十連爲鄉,故兩千人爲旅,鄉良人率之。五鄉爲師,故一萬人爲一軍,軍帥率之。

這種編制模式,是軍民一體、軍政一體的強軍體制,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後面的商鞅變法,也汲取了管仲的這種強軍體制,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

3. 尊周王室,挾天子以令諸侯。

西周滅亡,東周成立,諸侯國都瞧不起東周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齊國帶頭尊周王室,獲得周王室的高度信任。這爲齊桓公稱霸奠定了很好的政治基礎,也和當初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政治上,齊國就有了對各諸侯國發號施令的尚方寶劍。齊桓公利用這個特權,多次舉辦聯盟會議,建立相互協作的軍事聯盟體制,共同抵禦戎狄和楚國的戰爭威脅。

4. 構建統一戰線,團結諸侯,抵抗戎狄入侵。

根據戎狄和楚國的威脅程度,在管仲的謀劃下,齊桓公採取了先對付戎狄,後與楚國決戰的戰略。而要實現這個戰略,就必須建立統一戰線,把中原所有諸侯國的力量聯合起來,統一指揮,這可能是春秋時期最早的合縱戰略,就是把弱者聯合起來,對付強敵。到戰國時期,這個合縱戰略就經常被使用,以對付秦國威脅。

要實現合縱戰略,齊桓公首先是開會,開了很多結盟的會,訂立各種同盟條約,史稱齊恆公九合諸侯。開會很重要,就是與所有的諸侯國直接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相互加深瞭解,增加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才簽訂盟約,實現統一指揮。這個活,過去是西周王室乾的活,但因爲東周王室衰弱,缺乏這個號召力,於是齊桓公就取代東周王室,來統一指揮諸侯國。

第二是建立軍事聯盟,要想這個聯盟能持續存在,必須體現它的價值和作用。齊桓公於是利用這個聯盟,先打戎狄。公元前663年,戎狄入侵燕國,齊恆公帶兵討伐戎狄,打敗戎狄,救了燕國。公元前661年,戎狄入侵邢國、衛國。齊恆公率宋、曹兩國的部隊伐戎狄,幫助邢國、衛國復國。經過幾次作戰,中原各諸侯國基本認可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服從齊國指揮。

5. 征伐楚國,抵禦楚國北侵中原。

齊恆公北破戎狄後,開始轉向對楚國的鬥爭,因爲楚國纔是真正中原諸國和齊國真正的威脅。公元前656年,齊恆公帶領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征伐親近楚國的蔡國,並越蔡國國境征伐楚國。楚國看到齊國聯軍軍容嚴整,不敢親啓戰端;齊恆公也知道楚國疆土廣大,勞師遠征,難以取勝。於是兩國開始談判,在召陵會盟,從此楚國放棄了北上入侵中原的野心,保證了中原的安定局面。齊桓公兵不血刃,通過強大的中原軍事聯盟,迫使楚國放棄了北上入侵中原的野心。

03 齊國稱霸時間爲什麼短暫?

齊桓公和管仲同一年去世之後,齊國霸權因爲內亂而喪失。齊國稱霸時間爲什麼如此短暫?值得我們總結總結。

1.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有建立對楚國的霸權威信。

齊桓公稱霸的時間比較短暫,前後才37年。雖然解決了戎狄的威脅,但並沒有徹底解決楚國的威脅,只是與楚國達成了雙方妥協,暫時遏制了楚國北上入侵中原的野心。齊楚沒有經過決戰而定勝負,齊國沒有損耗楚國的國力,也沒有建立使楚國真正畏懼齊國。在齊桓公和管仲去世之後,楚國很快捲土重來,成爲中原各國和齊國真正的威脅。

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策略有利有弊,好處是自身實力沒有得到損耗,沒有經過戰爭就使敵人退兵。但弊端是,沒有經過戰爭,敵人的實力也沒有得到損耗,只是推遲了戰爭的爆發,不能真正解決敵人的威脅。

2.齊國領導交接體制不穩定,導致內亂衰落。

齊桓公的齊王之位,就是和哥哥公子糾生死之爭獲得的。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也學他,拉開了爭奪齊王之位的內亂,使齊國因領導交接體制不穩定,而迅速衰落,喪失霸主之位。齊國霸主之位的喪失,使宋襄公有了取代齊國稱霸之心。

齊桓公有六個兒子,當齊桓公和管仲同年去世,除世子外,其他五個公子都想當齊王,相互殘殺。後來,宋襄公率曹、衛等諸侯部隊,扶持世子昭爲齊王,稱爲齊孝公。

04 齊桓公稱霸爲什麼能成功?

齊桓公稱霸之所以能夠成功,個人認爲,可以總結爲三個方面:

1.順應了當時的時勢,順應了東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的戰略需要。

齊國要稱霸,首先需要東周王室的認可與支持。如果齊國在西周王朝這麼幹,想稱霸,那就是謀逆篡位,必然被西周王朝聯合中原諸侯討伐齊國,必誅之。因爲東周王室衰落,不但無法控制中原諸侯國,而且自身難保,面臨戎狄和楚國的戰爭威脅,所以需要齊國稱霸,並授予侯伯之位,使齊國稱霸名正言順,這是齊國稱霸成功的關鍵。

2.制定了正確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方案。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方案。首先是尊王攘夷,這個旗幟既打消了東周王室的疑慮和擔憂,又獲得了所有中原諸侯國的信任和支持。宋襄公稱霸爲什麼失敗?是因爲宋襄公想取代東周王室,遭到東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的反對,最終在與楚國的決戰中一敗塗地,國破身死,成爲笑話。

齊桓公稱霸的戰略目標,就是尊王攘夷。戰略方案,就是先解決戎狄威脅,後解決楚國威脅。這個戰略秩序和謀劃,非常高明。戎狄弱,楚國強;戎狄是暫時性威脅,楚國是長期性威脅;戎狄是騷擾性威脅,楚國是滅國性威脅;所以先打戎狄這個弱敵,然後集中力量打敗楚國這個強敵的戰略方針,是非常正確的。

3.富國強軍,奠定了稱霸的實力基礎。

稱霸需要實力,齊桓公和管仲非常清楚這個,所以在稱霸期間,大力發展經濟,實施富國強軍戰略,使齊國國力大增,軍力強盛。這爲後面與楚國的決戰,奠定了堅實的力量基礎。也爲齊國在諸侯國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爲中原諸侯國的依靠。雖然最後與楚國沒有決戰,但是楚國就是畏懼齊國的實力才妥協,放下北上的野心,與齊國握手言和。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發生了很多戰爭,但每一場戰爭過程和結果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蘊藏着很多智慧和謀略,所以學習戰史是領悟謀略和智慧的有效方法。今後我在寫國際熱點和軍事評論時,也將寫“學戰史、懂謀略”的文章,敬請大家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