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寶寶的物權意識不健全,可能會誤以爲“我玩過的都是我的”,跟小朋友一起玩過的玩具,會想要帶回家。如果是別的孩子的玩具,就要跟寶寶講清楚,“寶寶你抱着的是別人的玩具,別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呀,如果他搶走了你的小汽車,你會不會很不開心呀。

小孩子總會有一段時間比較“獨”,物權意識很強,想把什麼都佔爲己有。玩具只要是自己喜歡,拿上就跑,不管是商場裏的,還是別的孩子手裏的。

這個階段的寶寶總是“愛惹禍”,喜歡“強取豪奪”,很多寶媽也會因爲寶寶惹的麻煩感到困擾。

鄰居家的孩子豆豆,前段時候跟樓下的小朋友一起玩,就搶了小朋友的玩具車。

奶奶讓他還給小朋友,豆豆態度強硬的說,“不還,是豆豆的!”被搶的小孩子哭了起來,兩個孩子在樓下吵鬧了好一會兒。

後來奶奶回樓上把豆豆的玩具車拿下來,他才把玩具還給小朋友。

原來是豆豆自己有一輛一模一樣的車,把小朋友的當成是自己的,才惹了這樣的禍。

兩三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爲,其實是正常現象,家長們不用驚慌,也不要急着給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這是孩子“物權敏感期”的正常行爲。

孩子什麼都說“我的”,可能是“物權敏感期”

大多數孩子都有這樣的階段:

在飯桌上,寶寶把自己喜歡的菜放到面前,喜歡一個人獨享,別人想喫都不行;

在商場裏,寶寶看到喜歡的零食、玩具,直接抱起來就跑,也不管是不是需要付錢;

在公園裏,最受小孩子歡迎的公共滑梯、大型玩具,寶寶自己玩,不想讓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甚至跟小朋友動手。

寶寶的這些行爲,只是因爲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處於物權敏感期的正常行爲。家長不要過度的批評指責,甚至搶過寶寶手裏的東西,強行讓寶寶學會“分享”。

這樣粗暴的解決問題,會讓傷害寶寶的自尊心,時間久了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導致性格軟弱。

對於寶寶愛搶別人玩具,建議採用:“大禹治水”疏勝於堵

1)不要粗暴的搶回來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搶玩具,都覺得是不對的、無理的、沒有教養的。有的家長缺乏耐心,說了兩次讓寶寶把玩具還回去,寶寶還是堅持抱着不肯給。

家長可能就直接動手,把玩具從寶寶懷裏搶回來,還給人家了。

寶寶剛剛有模糊的“物權”概念,誤以爲他喜歡的就是他的,纔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家長這樣粗暴的方式解決,不利於寶寶建立完整的物權意識。

有的家長還喜歡慫恿寶寶去搶東西,“寶寶去把姐姐手裏的東西搶過來!”這樣看似有趣的逗孩子行爲,會助長寶寶的“我喜歡的都是我的”這樣不完整的物權意識。

不利於寶寶形成健全的人格

2)不要矯枉過正,強迫寶寶去分享

有些家長覺得寶寶這種錯誤行爲,需要被“懲罰”。不僅讓寶寶把玩具還回去,還要求寶寶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拿給其他小朋友玩。

這樣過度壓制的“堵截”行爲,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還容易引起寶寶的叛逆心理。表現爲強烈的反抗行爲。

有的寶寶甚至出現,即使弄壞了,也不分享給別人的過激舉動。

這種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責怪寶寶,要明白寶寶這種舉動背後的心理。

多做溝通和疏導,往往比“堵”來的更有效,更能讓寶寶接受。

如何對寶寶的這種行爲進行疏導?

寶寶搶玩具的這種行爲,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的去了解,寶寶爲什麼這麼做。

① 我喜歡的都是我的

如果寶寶是因爲覺得只要喜歡就可以必須擁有。

要是這種情況的話,家長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對寶寶進行疏導。如果是別的孩子的玩具,就要跟寶寶講清楚,“寶寶你抱着的是別人的玩具,別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呀,如果他搶走了你的小汽車,你會不會很不開心呀?”

試着讓寶寶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用同理心去勸說寶寶,將別人的玩具還回去。

② 我玩過的就是我的

因爲寶寶的物權意識不健全,可能會誤以爲“我玩過的都是我的”,跟小朋友一起玩過的玩具,會想要帶回家。

這個時候家長就要疏導孩子釐清物權。

耐心的告訴寶寶,“這個玩具是別人從家裏拿來的,只是分享給你一起玩,並不是寶寶的,不能拿回家裏去。如果還想跟他一起玩,也可以把你喜歡的玩具帶來。”

給孩子多一些耐心,讓他們去理解,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爲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

③ 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公園裏那些公用的大型玩具,一般都是小朋友們的聚集地,很多孩子都喜歡玩。

因爲孩子多,位置有限,很容易出現爭搶的問題。

洋洋媽媽每次帶孩子去,洋洋都會去玩鞦韆。有一次鞦韆都被小朋友佔滿了,洋洋就直接衝過去,要把小朋友從鞦韆上拉下來,差點出了意外。

幸好媽媽及時發現制止了,詢問之下才知道。洋洋覺得自己一直玩那個位置的鞦韆,那個鞦韆就是自己的。

洋洋媽媽耐心的跟他解釋,“這是公園,是公共的地方,小朋友都能過來玩的。你要想玩可以跟小朋友商量,看看能不能讓你玩一會兒,你玩的時候也可以跟別的小朋友換着玩。”

④ 我的玩具別人不能碰

孩子並沒有過界,但過度的維護自己的物權,一點兒都不讓別人碰。

家長們可能會邀請關係好的一家過來串門,朋友帶着孩子一起過來,小孩子之間對玩具都沒有抵抗力的。

“這是我的,你不許碰!”但自家寶寶毫不配合,耍起了脾氣,可能會讓家長覺得很沒面子,孩子很不懂事兒。

一般的處理方法,就是嚴厲的呵斥孩子,甚至拿出孩子最喜歡的完全,給客人孩子玩。

霍思燕在《媽媽是超人》中處理過嗯哼類似的問題,方法值得借鑑:

她提議讓嗯哼將自己的玩具捐出去,給需要的小朋友,嗯哼當場就說“不願意”,直接就表現出了不高興。

霍思燕並沒有直接要求嗯哼妥協,而是看着他情緒不對,提議一起玩,緩解氣氛找時機來勸說嗯哼。

一點一點的試探他的態度,有所鬆動了以後,又提議他去做售貨員,賣掉自己的玩具。

最後,成功的說服了嗯哼把玩具賣出去,還捐助了小朋友。

多說一句: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正是他開始形成物權概念的時期,家長們應該注意引導,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什麼是“他的”,什麼是“公共的”。

給孩子多一點兒時間和耐心,他們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