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喊阿姨,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啊,和阿姨打個招呼啊!”

路上遇到了一個朋友,一直在催促着兒子跟我打招呼,只是孩子有點認生,媽媽越是催促,孩子越是往媽媽身後躲。

“哎,我家孩子就是太內向了,怎麼教他打招呼,就是不理。”

這應該是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的現象,不少父母都抱怨過這一問題。

但其實,孩子不愛跟人打招呼,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就是形容這樣的現象,叫“陌生人焦慮”。

孩子在6、7個月的時候會逐漸形成多養育者依賴,而對於不熟悉的人會感到害怕和警覺,一歲多的時候這種焦慮會慢慢減弱,但是有的到了孩子3、4歲的時候也不會完全消失。

而這個時候,成年人不管不顧的強迫孩子去主動親近不熟悉的人,孩子多少都會有所抗拒。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副漫畫:

一位媽媽悄咪咪的拿着一把槍抵着孩子的後背。

而給這幅漫畫配的文字就是:“媽媽要我去和某個小時候抱過我的阿姨打招呼時。”

網友們紛紛表示:人間真實。

曾看過一個綜藝節目《拜託了媽媽》中,針對孩子不愛打招呼這個問題,節目組採訪了幾個孩子:被強迫和陌生人打招呼,小朋友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小朋友們紛紛表示:

“打招呼的時候我不太敢。”

“不高興。”

“很害羞。”

“我又不認識他們,我爲什麼要打招呼呢?”

“認識的會打招呼,不認識的不會。”

孩子們的回答,出乎大人的意料。原因很單純,並沒有什麼不禮貌、內向、沒教養什麼之類的家長們強加給孩子的理由。

當問到:被強迫和陌生人打招呼時,想對媽媽說什麼?

小朋友的回答也是:

“媽媽你別老逼着我打招呼。”

“我聽媽媽的話,但是我不願意。”

“媽媽你能別逼我了嗎?”

……

幾乎沒有一個孩子會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而父母的強迫行爲,只會讓他們的內心很牴觸。

作爲家長,我們希望孩子禮貌周到。

但孩子終歸是孩子,他不會和成年人一樣,把打招呼當做一種社交禮儀,孩子只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願意或者不願意。

面對那個不愛打招呼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呢?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無條件接納孩子,接受他當前的狀態。

小S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吐槽大S家的孩子,說他們被大S寵壞了,看見自己也不知道打招呼。

於是小S便先招呼他們說:“小阿姨來嘍,玥玥,弟弟!”

本以爲這樣孩子們至少會喊下自己,結果兩孩子還是專注於自己手裏的遊戲。

於是,她給大S抱怨:“她這個年紀是不是應該,可以開始跟她講說要跟人家打個招呼會不會比較好。”

大S聽到後,並沒有斥責孩子沒禮貌,也沒有給孩子找藉口說孩子“內向”之類的,而是維護了兩個孩子:“孩子是一個個體,我們沒有權利去幹涉他們想要過的人生,他們愛幹嘛就幹嘛,我們沒有權利去把我們認爲是對的東西加築在他們身上。”

不願意打招呼,並不是不禮貌,只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節奏,而不是按照成人的臆想和自以爲是,如此而已。

父母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今夜脫口秀”中,王自健曾經幽默調侃:

爲什麼爸爸媽媽一定要強調“叫叔叔叫阿姨”呢?並不是他們想讓我們變得有禮貌,而是父母想用這種叫叔叔叫阿姨的命令,顯得他們有禮貌。

身爲父母,一見到孩子不打招呼,通常我們的反應是感覺自己很沒有面子,孩子給自己丟了人,甚至會極端的認爲自己沒有教好孩子。

而抱有這樣想法的父母會不知覺得將這種情緒傳染到孩子的身上,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引得爸爸媽媽不開心了,於是更加惶惶不安。

多以,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放鬆下來,才能給孩子做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

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

有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需要接納和尊重孩子,還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

比如可以用玩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知道打招呼的必要性。

你可以拿着小兔子問他“遇到認識的阿姨,該不該上去問好?”

孩子會說“當然應該上去問阿姨好啊。”

接着你可以驚喜的說“你說的沒錯,我確實應該這樣做。”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講禮貌、懂禮儀,但如果孩子不喜歡跟人打招呼,那就不要強迫。因爲比起一句違心的“叔叔阿姨好”,你對孩子的尊重和接納更有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