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一直都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尤其是在漢唐時期,作爲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時代,我們與周邊各個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都是採取和諧交流的方式,而包括絲綢之路在內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少中國致力於同各個國家民族交往的故事,而中國和西域的交往,始於漢代。由於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漢朝一直致力於同西域諸國合作,在西面形成對匈奴的壓制。


當然由於路途遙遠,這個過程艱辛而漫長,但是歷經幾百年國人的不斷努力,使得西域諸國的大門徹底對中國敞開,在絲綢之路這條路上,還有不少的西域國家,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當時西域有三十六國,包括樓蘭、龜茲等國。這些國家後來都接受了中國文化的薰陶,並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的與中國融爲一體,歷經歲月的變遷,西域同中原王朝的關係日趨緊密。


于闐國最早的記載是在《史記》當中,在西漢時期,尉遲氏在今天新疆和田一代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並逐漸發展起來,魷魚絲絲綢之路的貫通,使得於闐國成爲了當時漢朝與西域溝通的重要節點,雖然當時西域諸國都受到了匈奴的壓迫,但于闐國卻多次斬殺匈奴使者,幫助漢朝,甚至班超還曾以此地爲根據地,攻打匈奴。


由於漢朝的庇護,使得於闐、鄯善成爲西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尤其是于闐後來更是屢次拓地,不過對於中原王朝的關係,于闐始終保持友好,即便是後來漢朝衰亡以後,于闐仍然堅持給中原王朝入貢,這份友好的關係一直維持到了唐代,雖然于闐後來勢弱,但爲了維持同西域的關係,唐朝在這裏設立的安西四鎮,並在于闐修築城堡。


雙方的關係一直維持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冊封于闐國王封號,直到宋朝以後,中原王朝同西域的關係這才被削弱,不過於闐在失去了中原王朝庇護以後,一直就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後來喀喇汗王朝建立以後,與于闐爆發了近40年的宗教戰爭,雖然雙方互有勝負,但于闐的國力貧弱,無力負擔戰爭,大約宋初是,于闐國滅,享國1238年。


于闐在元時期,屬於察哈臺汗國管轄,明朝時察哈臺汗國分裂爲東西兩個汗國,雖然明朝致力於同西域溝通關係,但隨着明朝中後期日衰,溝通也不復存在,直到清朝建立以後,乾隆二十三年,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亂,清朝才正式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管理,而於闐此時也成爲中國的一個縣,後來改名叫于田縣,一直延續到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