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粉絲經濟的特點,也就是“飯圈”的實質,是一些粉絲以衆籌資金、集體消費等方式,主動參與到流量明星這一文娛產品的運營活動之中,這也是“飯圈”與傳統追星最大的區別。也正是因爲海量粉絲史無前例地參與到流量明星的運營活動中,導致部分流量明星和一些粉絲結成了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

  原標題:粉絲現象須正確引導(牆內看花)

  粉絲經濟最初發源於日韓。在其發展歷程中,流量明星與粉絲個體成長的伴生性愈發強化。爲什麼以“90後”“00後”爲主體的一些青少年粉絲會被明星吸引?一大原因在於他們是第一代在接近“原子”家庭結構(指成員有逐漸脫離傳統家庭共同體的傾向,相互聯繫變少、頻率降低)中出生、成長的新一代;與此同時,他們又是被移動互聯網等新媒介文化環境裹挾的“網生代”。原子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疏離和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生存共同造成的某種“孤獨”,使得這一代人形成了迥異於祖輩、父輩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

  當前,我國粉絲經濟的特點,也就是“飯圈”的實質,是一些粉絲以衆籌資金、集體消費等方式,主動參與到流量明星這一文娛產品的運營活動之中,這也是“飯圈”與傳統追星最大的區別。對粉絲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遙不可及,而更像是關係平等、聯結緊密的朋友、戀人、合作伙伴。從單純的仰慕者、追隨者,到明星的打造者、推動者,一些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羣體認同感。也正是因爲海量粉絲史無前例地參與到流量明星的運營活動中,導致部分流量明星和一些粉絲結成了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前者需要流量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獲得更多參加演藝活動的機會;後者爲了讓自己心儀的流量明星持續走紅,創作更多被他們喜愛的作品,而使盡渾身解數爲其造聲勢、刷票房、沖銷量等,提高各項商業指標,從而更深地參與到流量明星運營的各項活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粉絲羣體已成爲左右流量明星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之一。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青少年粉絲深度參與流量明星具體工作、日常生活的慾望過度膨脹。爲了迎合一部分粉絲的心理需求,在狗仔、媒體、經紀公司、職業粉絲的合力下,一些流量明星的隱私被曝光和炒作,其工作、生活被透明化。而其中一部分缺乏理性、不成熟的粉絲,甚至一步步走向瘋狂,僭越道德底線,將追星演變成擾亂影視行業生態、影響社會秩序的失控行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90後”“00後”有着獨特的文化經驗,“70後”“80後”未必能理解年輕一代,更遑論“50後”“60後”。年輕人需要學會成長,但上一代如何理解、引導下一代,同樣也是對上一代人價值觀和心智水平的考驗。學校、家長、監護人等都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發揮好自己的作用。不同媒介形態下的幾代人需要共同進步,從宏觀上講,這也是如何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現實要求。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蔣曉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