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寶寶接受不到足夠的聲音、動作刺激,會造成寶寶大運動發展滯後,阻礙寶寶驚跳反射的抑制和消退,進而影響寶寶更好的發展各種感官。但是適當的聲音反而促進寶寶聽覺的發展和驚跳反射的消退,所以新手爸媽不必刻意營造出特別安靜和黑暗的環境,反而不利於抑制驚跳反射。

一位新晉寶媽反映,自家寶寶睡覺時手腳會不自覺抽動,容易一驚一乍的,是不是白天嚇到了或是缺鈣了?

其實寶寶睡覺或清醒時,出現一驚一乍的現象叫做“驚跳反射”,它是一種正常現象,一般在寶寶3-5個月內即可消失。和吸吮反射、踏步反射一樣,驚跳反射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生理反射,它能使睡眠狀態下的寶寶驚醒,進而保護脆弱的寶寶,幫助寶寶防禦外在的侵害。

這是因爲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中樞神經細胞興奮性較高,寶寶受到外界一點點刺激就容易興奮。

由於寶寶的神經纖維周圍的絕緣組織即神經髓鞘仍未形成,寶寶受到聲音刺激後,他們一般無法像大人一樣在大腦皮層進行集中定位,從而使刺激得以迅速傳遞到四肢肌肉的神經纖維上,所以寶寶的胳膊和腿在受驚後一般會往外伸展和抖動。

驚跳反射對寶寶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1.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寶寶如果受到燈光、聲音等方面刺激,寶寶四肢會發抖,用哭聲應對刺激。如果寶寶睡夢中被驚醒,又不能及時入睡時,將導致寶寶睡眠質量下降,嚴重時會出現睡眠障礙,多見於4個月以下的寶寶。

2.影響寶寶的感官發展

新手爸媽和寶寶遊戲互動時,如果不小心激發了寶寶的驚跳反射,寶寶就會抽動、大哭。新手爸媽會誤以爲寶寶不喜歡這樣互動,從而不再和寶寶做類似遊戲。寶寶接受不到足夠的聲音、動作刺激,會造成寶寶大運動發展滯後,阻礙寶寶驚跳反射的抑制和消退,進而影響寶寶更好的發展各種感官。

怎樣減少寶寶的“驚跳”現象?

1.適宜的睡眠環境

寶寶的神經系統比較敏感,對外界刺激容易反應過度。刺眼的燈光、嘈雜的聲音等都會影響寶寶入睡,所以舒適的睡眠環境可以改善寶寶的睡眠狀況。

但是適當的聲音反而促進寶寶聽覺的發展和驚跳反射的消退,所以新手爸媽不必刻意營造出特別安靜和黑暗的環境,反而不利於抑制驚跳反射。

2.良好的睡眠習慣

有些寶寶晚上十來點還在玩鬧,或是睡前玩些激烈的遊戲,都會導致寶寶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造成寶寶容易驚跳、夜醒。如果寶寶按時睡覺、睡前不瘋玩,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睡眠質量肯定能得到保障。

3.適當包裹

由於嬰兒是剛從母親手中接生的,所以很容易害怕外界。只有給嬰兒足夠的安全,嬰兒才能很快入睡。爲了給寶寶模擬子宮內的環境,包裹寶寶,寶寶最容易獲得安全感。新手父母可以爲寶寶準備睡袋,或者用襁褓裹住寶寶的手臂,然後媽媽可以安撫寶寶,寶寶很快就會入睡,這將有助於驚跳反射的經濟衰退。

如果寶寶已經4-5個月了,驚跳反射仍然沒有消退,或是驚跳期內寶寶頻繁驚跳,新手爸媽需要帶寶寶去看兒童神經科。

假如寶寶驚跳期內一直沒有出現驚跳,這也說明寶寶生理反射的缺失,也需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驚跳反射雖看起來不起眼,對寶寶而言卻是作用十分重要,新手爸媽千萬要重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