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見兒子被押上囚車,呂大鐘跌跌撞撞地奔過來,“撲通”跪在縣老爺的面前,雙手抓撓着自己的胸口說:“縣老爺,這事不能怪我兒子,鐵刀浮水,全怪我呀。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纔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裏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爲、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纔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爲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纔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爲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迴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爲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爲簡。

爲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閒,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纔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纔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着挑水,挑水時惦記着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裏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裏,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纔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裏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纔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爲,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着微笑,試着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纔是最真,靜默纔是最美,生命裏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裏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纔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爲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爲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古往今來,嫉妒這一心理狀態就一直伴隨着人們的愛恨情仇。如深宮椒殿的嬪妃女姬,或爲受寵或爲立嗣,爭相設計陷害。又如今日職場中的青年才俊,或爲升職或爲加薪,彼此套路不斷。

東漢太守王叔師(王逸)解釋:“害賢爲嫉,害色爲妒”。嫉妒不分男女,只要有人賢良優秀,愚人們就會逐漸反感有能力的人,甚至對人進行栽贓陷害以愉悅自己,滿足那毫無意義的虛榮心。

總之,嫉妒就會產生不善,就能使人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使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傷害他人,從而變得陰險狡詐,心腸惡毒。對於道教而言,嫉妒心是必須要革除的,道教徒要遠離嫉妒,因爲嫉妒會壞人心志。


清朝康熙年間,江南小鎮上有個叫呂大鐘的人,家財萬貫,只是財旺人不旺,代代單傳。呂大鐘焦急萬分,抱孫心切,於是,當他的獨生子呂人旺剛滿十八歲時,他就給兒子娶了一妻二妾,期望未來的呂家能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這天,呂人旺和鎮上的幾個秀才相約去縣學拜會老師。不料,一直到了四更天,呂人旺還沒有回來,呂大鐘着急地起身去找兒子。

呂大鐘一直找到了鎮外。這鎮外有一口大池塘,池塘的後面有一座關帝廟,廟門的縫隙裏透出一絲燈光,細聽,廟裏有人聲嚷嚷;再細聽,那嚷嚷聲裏還夾着兒子的聲音!呂大鐘快步走過去,推開虛掩的廟門。只見裏面杯盤狼藉,酒氣沖天,幾個秀才正熱烈地談論着什麼。

呂大鐘聽了一陣,終於明白了:這幾年全國發生了幾十起駭人聽聞的文字獄,弄得讀書人人人自危。今天他們去縣學拜會老師,又聽到了新的噩耗:有個叫徐駿的江南文士,只因詩集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兩句,朝廷便認定其心存誹謗,被判了斬立決。從縣城回來已是傍晚,他們買了酒菜來到關帝廟,先是趁着夜色焚香燒紙,遙祭冤死的文人,接着借酒澆愁。喝着喝着,有人提議:“既然清廷如此殘暴,我們何不反了它!”也是酒壯人膽,大家羣起響應。因起事需要財力支撐.而呂家是鎮上的首富,所以就公推呂人旺爲首領。

聽到這裏,呂大鐘嚇壞了,大喝一聲:“住口!”秀才們喫了一驚,待看清是呂大鐘,又都鬆了一口氣。

呂大鐘嘆了一聲,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和見識勸告他們:“剛剛滅亡的明朝,以一個國家的兵力、財力,尚且難以抵擋大清的虎狼之師,你們這幾個文人想起事,那不是拿着雞蛋碰石頭嗎?別讓幾杯酒燒昏了頭!”

秀才們纔不聽他的,呂大鐘只好伸手拉兒子:“咱們不要瞎摻和。錢財咱已經有了,等到兒孫繞膝,那纔是天倫之樂呢!”

兒子推開他,吐出滿嘴的酒氣和豪言壯語:“別管我,與其屈辱地活着,不如壯烈地死去!”

呂大鐘知道,這些文人一旦犯了犟脾氣,那是十八頭牛也拉不回來的。既然用強不行,那就智取吧。他眼珠子一轉有了主意:“我說起事必敗,你們說起事必成,無憑無據,爭不出個結果來。既然這樣,我們何不請教一下關老爺,看看他是什麼態度。”

秀才們認定起事是正義之舉,正義之舉就一定會成功,也一定會得到神靈的庇護和支持,所以就說:“你就說怎樣請教吧。”

呂大鐘說:“周倉手裏的大刀是鐵製的,總有五六十斤吧?現在把它扔進池塘裏,如果能在水面上漂浮一會兒,那就預示着起事成功,你們就放手去幹;如果鐵刀落水即沉,說明起事必敗,你們就不要再提這事了!”

鐵刀浮水,這不是騙三歲小孩的把戲嗎?可這些秀才們竟然異口同聲地說好。他們飽讀史書,知道歷史上的多次起事都是有些異兆的,比如陳勝吳廣起事,就碰到了魚肚藏書的異兆。既然魚肚裏可以藏書,鐵刀怎麼就不會浮水呢?

呂大鐘暗自笑了,這羣秀才是喝醉了酒,才弱智到相信鐵刀可以浮水。他就是要利用他們醉酒這段時間,儘早讓他們打消起事計劃。

那時天已大亮,很多人來到了鎮外。他們看見幾個秀才把周倉的大刀抬到了池塘邊,紛紛圍上來,伸長了脖子瞧稀奇。

兩個秀才抬起鐵刀,同時撒手,鐵刀就落進了水裏,濺起一片水花。果不其然,鐵刀入水即沉。呂大鐘得意地笑着去拉兒子。

呂人旺又一次推開他:“拉我幹什麼?好好盯着水面!”

水面有什麼好盯的?呂大鐘剛想說,卻再也張不開嘴了: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奇蹟出現了,那把鐵刀竟然浮了上來,漂在了水面上!

圍觀的人也都瞪大了眼睛。秀才們忍不住歡呼雀躍。他們把呂人旺抬起來拋得老高,大聲喊道:“鐵刀浮水,關老爺顯靈,我們起事一定成功!”

那把鐵刀就那樣浮在水面上,足足有一袋煙的工夫,才又緩緩地沉下去。

呂大鐘癱坐在地上,喃喃道:“鐵刀真能浮水,這是怎麼回事啊!”

呂人旺卻興奮異常,把老爹拉了起來,說:“快給我們準備一筆銀子,我們明天就要分頭行動!”

不料,官府的動作比秀才們更快,當天下午縣老爺就帶人把呂人旺幾個秀才給抓了起來。清朝當時對“謀反”二字最爲敏感,鷹犬遍佈各地,時刻監視着可疑動向。鐵刀浮水那樣大的動靜,自然很快就被人報到了官府。

眼見兒子被押上囚車,呂大鐘跌跌撞撞地奔過來,“撲通”跪在縣老爺的面前,雙手抓撓着自己的胸口說:“縣老爺,這事不能怪我兒子,鐵刀浮水,全怪我呀!”

縣老爺饒有興致地問:“你能讓鐵刀浮水?”呂大鐘連連點頭:“不是我能讓鐵刀浮水,而是鐵刀浮水與我有關!”然後不管不顧地說出了其中的驚天祕密。

呂大鐘年輕時家裏很窮,他一直幻想有一天能發家致富,兒孫滿堂。到了四十歲時,機會終於來了。呂大鐘結識了一個富商,他假意邀商人到家裏做客,卻在酒裏下了藥,然後將昏睡的商人綁了石頭,沉進關帝廟前的這口池塘裏。商人留下的錢財,被他拿來買田地開店鋪,漸漸就成了小鎮的富戶。富起來的呂大鐘也想娶上三妻四妾,繁衍一羣兒子,可惜謀殺商人那次被嚇破了膽,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昨天晚上,爲斷了兒子起事的念頭,呂大鐘纔想了這麼個餿主意。按照常理,鐵刀是不會浮水的。可他那會兒忘了,水下有一個冤魂,有一個屈死鬼!那屈死鬼使盡全力,雙手託舉,鐵刀能不浮水嗎?

聽到這裏,正巧有一陣北風吹過,縣老爺也覺得毛骨悚然,問:“你說的都是真的嗎?”

呂大鐘說:“都是真的,我對那商人謀財害命,那屈死鬼要我斷子絕孫!這事情瞞得了人,卻瞞不過神,關老爺看得清清楚楚。事到如今,我心裏堵得難受,再不敢隱瞞,原原本本全部坦白,該打該殺全憑縣老爺做主,只求你放了我兒子。”

縣老爺卻說:“空口無憑,不好定罪。等找到證據再說。”說罷就調來一些官兵挖溝放水,池塘裏的水越來越少,最後在塘底的西南角果然露出了一具骸骨。

圍觀的人們一齊驚呼,關老爺果然靈驗,鐵刀浮水,原來是要爲這屈死鬼報仇!縣老爺這才吩咐手下拿下呂大鐘,簽字畫押。

然而,池塘裏的水被放盡以後,又一個奇蹟出現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早晨扔下的鐵刀,原來不偏不倚地落在一隻烏龜的脊背上!

看到這些,縣老爺突然放聲大笑起來,指着那隻烏龜說:“大家都看到了吧,這磨盤大的烏龜,足可以馱起百斤重物。也就是說,所謂的鐵刀浮水,並不是冤魂託舉,更不是關老爺顯靈,而是這隻烏龜所爲!呂大鐘之所以坦白交代,一是他做賊心虛,二是他救子心切罷了!因此本官奉勸大家,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至於呂人旺這幫秀才,既然有了反叛朝廷的舉動,那是誰也救不了的。”

呂家父子被先後正法,他這一門單傳的香火算是徹底熄滅了。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正統道藏》洞真部)中載“嫉妬貪婪,未知懺悔,致受兵戈疫癘,水火災殃,悉皆由也。”認爲人生遭諸劫難,受種種苦難,都是因爲自己嫉妒貪婪而不知悔改。因此,無論是希望求福平安的芸芸衆生,還是皈依道教的修真之士,都應當除滅掉嫉妒心。

對普羅大衆來說,反思自己曾經因爲嫉妒做過有損他人的錯事,滅卻心中的妒火。以禮待人,在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狀態。於道士來講,嫉妒心一日不除,便無法清靜身心奉道修行,有愧太上弟子之名。

同樣,《邱祖懺悔文》也認爲“懺悔我等貪嗔嫉妒,惡口妄言”、“遂致報對升沉,輪迴輾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因爲嫉妒別人而做出誣衊毒惡的事情,這種卑鄙的行徑是導致個人苦難的來源。


劉一明道長在他的著作《通關文》(今多稱《修道五十關》)中,將“嫉妒”列爲修道人進階通關的第八關,書中有言:“自己不肯鑽研道理,久無所知,見他人殷勤用功,能解能悟。師尊見喜暗生嫉妒。不悔自己無能,反忌他人有能,既不信道,何必入道?要存大公無私,與人爲善之慈心,利人利己,方有進益。尊人之長,示己之短;低頭作事,誠心前進。”

一明劉先生總結了產生嫉妒心的原因,即自己無德無才而反惡他人德重才高。同時他也將這種不平衡的心態而滋生出的卑劣行爲解釋爲“不信道”,因信道者,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篇》)真正信道的人,明理通達,踏實奉道,必定是正人君子。不擔心自己的名氣大小與否,只擔心自己的能力、修爲是否日益提升。

民間修房蓋屋,要請陰陽先生擇日子,只所以這樣,是害怕不巧砸壞了土地神的腦袋,今天講的這個故事,講就是土地神腦袋被人砸的事。

小道主持一座小土地廟的廟務,說是主持,其實廟裏也就他一個道士。

近來小道發現一件讓人納悶不已的事情,廟裏神龕前的長明燈,原來添一次油用七天,現在無緣無故只能用六天。當地民風淳樸,就是有個把小賊,也絕對不敢來廟裏偷油。

想不出原由,小道決定暗地裏查個究竟。

夜晚到亥初時分,小道打座已畢,卻沒如往常一樣回到宿處,而是偷偷藏在了掛長明燈的大柱後面。

剛到子時,柱子前突然多了一個光腦袋的老頭,只見老頭腦袋上疤痕累累,不停地用長明燈裏的香油往頭上抹。

小道走出來一把抓住老頭子,口裏說道:“你是誰家的?怎敢用居士們的功德爲自己療傷?”

那老頭也不掙扎,開口一句話就嚇住了小道:“我就是你天天供奉的土地神呀!”

見到土地神現身,小道驚訝的差點說不出話來,不由的鬆開了手。可見老頭滿腦袋是傷,又充滿了疑惑:“你是土地,是一個村的管理神,咋會落到這般田地?”

“李遜之家蓋房挖地基,一钁頭下來就把我的頭打成這樣!”土地回答。

小道知道李遜之家有良田百畝,騾馬幾十頭,是方圓五十里內赫赫有名的富戶。但因其品行不端,做下的欺男霸女惡事數不勝數,鄉親們對他恨的咬牙切齒,背地裏稱他“李孫子”。近日聽說李遜之蓋房子,請的是有名的陰陽先生,咋會擇錯日子呢?轉念一想,也許陰陽先生是有意爲之,藉機消磨李遜之這個惡霸。

想到這裏,小道問土地神:“李遜之家把你打傷的,你該找他的晦氣呀?”

土地神回答:“李遜之家祖上積德很盛,我現在奈何不了他!”

小道知道:李遜之的祖父曾於大旱之年開倉放糧救人無數,其父親齋僧濟貧人稱“李大善人”。

回頭再看廊柱上的楹聯“行善必昌,行善不昌,祖上積有餘殃,殃盡則昌;行惡必滅,行惡不滅,祖上積有餘德,德盡則滅”。說的一點都不錯,只是不知道李遜之什麼時候會糟蹋完祖上的陰德。

小道忍不住問:“那你什麼時候能夠奈何李遜之?”

“鯉魚上東樓之日。”土地神答道。

“鯉魚上東樓!”小道驚訝不已,鯉魚啥時候才能上樓呀?

看到小道一臉不解的神情,土地神卻再也不肯多說一句。小道知道這是天機,也不再問,任由老頭用香油療傷,只是從此再沒有見過這個老頭。

彈指十年,李遜之的兒子大婚。請的十幾位廚師三天前就拉開了場子,各幹其事。其中有專管炸魚的廚子一個不留神,被李家的老貓叼走一條大鯉魚,在衆人喊打聲中,老貓急不擇路,一躍一竄上了東面的樓房。下面衆人張慌之間,不提防打翻了油鍋,火驟然而起,衆人只有躲的功夫,沒有救的餘地,李遜之萬貫家產傾刻間化爲烏有。

從此,李遜之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最後一貧如洗,竟餓死在了討飯路上。小道聞訊,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真是毫釐不爽!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篇》)嫉妒的原因無非是羨慕他人的高度而自己達不到,所以爲什麼不以賢者爲榜樣呢?加倍努力,精進道業,以接近賢者爲目標成就自己,成爲良人賢才。

道教徒如果不衝破嫉妒的關口,是無法明道的,更不要說接近道了。


點一下「在看」分享給更多道友,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