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離奇的事件,衝擊着人們的認知,我們經常會用“刷新三觀”來形容。

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其中的“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什麼是世界觀呢?估計能真正解釋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我們只知道,對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很重要,它對人的理想和信念起着決定作用,直接會影響人的一生,更是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我們接受教育,做了很多題,考了很多試,讀了很多書,但沒有一本書沒有一堂課來教我們什麼是世界觀

近日,有幸拜讀了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觀》,感覺這本書簡直打開了自己認知世界的大門,豆瓣圖書評分高達8.9分。

最初乍一接觸此書,差點因爲他的副標題—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放棄它,畢竟我不是想去看一番枯燥的科學簡史。

但讀起來之後,發現作者用簡單易讀的語言,把整個科學史用細密的邏輯勾連起來,“勾引”着自己一天看一點,就跟追劇一樣,欲罷不能。

本書從公元前300年的亞里士多德時代寫起,到托勒密、哥白尼、第谷、開普勒體系對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衝擊,再到牛頓世界觀,到相對論、量子理論、演化論,綿延至今,幾乎涵蓋了全部的科學發展歷程。

不過,本書最重要的意義,絕不在於科學史的簡單科普,而是從理論和思維體系上,讓我們理解世界觀,建立最底層基礎的認知。

無論你是正在苦苦求學的學生,還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成年人,這本書都值得細細地一讀再讀,能讓我們在無涯的人生中少走彎路。

下面就來領略一下理查德·德威特闡述的世界觀。

1、世界觀的一系列觀點不是“購物清單”,而是觀點構成的“拼圖”

01 什麼是世界觀?

世界觀是指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用什麼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其實,世界觀至今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上述只是一種理解。

而書中把世界觀理解爲“一個觀點體系,其中不同觀點如同拼圖的一塊塊拼板一樣相互聯結”。簡單來說就是,世界觀不是一個觀點,而是一系列觀點的集合,觀點不是按“購物清單”樣式地存在,而更像是一塊塊的拼圖拼湊而成。

這個觀點的新穎之處在於組成世界觀的觀點是一塊拼圖,而這些拼圖中有一塊核心拼圖。

02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

可能不少人已經忘記了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但“地心說”應該還有點印象。

說到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其實並不單指亞里士多德本人的觀點集合,而是指他死後西方文化共享的一系列觀點,而這一系列觀點主要以他本人的觀點爲基礎。

我們看一下亞里士多德世界觀:

  • 地球位於宇宙中心。
  • 地球是靜止的,也就是說,它既不圍繞任何其他天體(比如太陽)運行,也不圍繞自身軸線旋轉。
  • 在月下區裏,也就是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區域(包括地球本身),有四種基本元素,即土、水、氣、火。
  • 土元素有一種向宇宙中心運動的天然趨勢。(這就是爲什麼石頭會直着掉下來,因爲地球的中心也就是宇宙的中心。)
  • 等等等等...

如果你把這些觀點當成是隨機出現的,並以超市購物清單或者圖書目錄似的去對待它,那我們就難以理解“世界觀”了。

相反,這些觀點不是雜亂無章的,而且有着內在聯繫,我們要把它們換一種理解方式,那就是把它們看成拼圖的不同拼板,內在有着固定的拼合方式

是不是感覺世界觀的大門被打開了?不錯,世界觀是一種拼圖!

03 核心觀點和外圍觀點

在這拼圖中,並不是每個拼板都是同等重要的,而是有一個核心拼板,其他的都是外圍拼板,相對應的即是世界觀體系中的核心觀點和外圍觀點。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核心就是“地心說”。

當核心觀點被證僞的時候,整個觀點體系就被徹底推翻。

以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爲例,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核心拼板就是:地球位於宇宙中心。

如果這個拼板被撤掉,換成“太陽爲宇宙中心”,那與之相聯結的“地球靜止”“四大元素”“土元素向宇宙中心運動”等拼板也無法成立,從而將導致整個觀點體系的崩塌。

但是當外圍觀點出現紕漏的時候,整個觀點體系可以在不對整體世界觀大量改動的情況下把它換掉。

04 “拼圖”式的世界觀,對我們理解現下的社會現象大有裨益。

具體到個人來說,高中時代,我們也學了多年的物理,知道科學的大致發展歷程。

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死記硬背那些理論公式,忙着做題考試,沒有人帶我們領略世界觀的始末,也從來不知道科學的背後是一整套宏大的世界觀,而這顯然要比學會幾個公式更加重要!

雖然我們沒有系統學習世界觀的思想,但好歹教育本身還是讓我們有機會“稀裏糊塗”地搭建自己的世界觀,也找到了各自的核心拼圖,至於穩健與否就跟經驗閱歷有關了。

譬如有人拿愛上某人做核心拼圖,有人拿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當核心拼圖,有人拿學習成績甚至一次高考成績當核心拼圖。

以這些核心拼圖爲基礎搭建起來的世界觀相當脆弱,很容易被擊潰崩塌,而一旦崩塌,也就意味着自我毀滅。新聞中不時出現的一些尋短見的學生,大抵就是因爲自己的“世界觀”崩塌了。

當然,也有一些人沒有建立完整的世界觀,通常的表現就是自相矛盾,連日常的生活都難以應付。相比之下,一些人的世界觀就顯得相當宏大,其核心拼圖牢不可破,外在的表現就是其價值體系的穩固和內心力量的堅定。

世界觀拼圖和核心拼圖的出現,爲我們理解社會行爲提供了一個路徑。

2、世界觀持續迭代,並非一成不變

01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崩塌

隨着科學發展,在14-17世紀,一衆科學家、天文學家們有了新的發現,地心說體系中的不少外圍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依然沒有推翻地心說的統治地位。

後來哥白尼的發現、開普勒體系證實了“地心說”的錯誤,但因爲其自身觀點的獨立性和分散性,仍無法建立新的世界觀體系。

一直等到牛頓在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新一代世界觀的框架,其核心拼板是用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支撐的機械化的宇宙

02 牛頓世界觀的未完待續

就在牛頓世界觀建立的時候,我們以爲終於抵達了真理,但事實並不樂觀。

牛頓世界觀並沒有解決全部問題,就拿整個牛頓物理學中一直提到的重力概念來說。牛頓本人對“重力”採用的居然是工具主義態度,這意味着牛頓力學中的重力並不是物資世界的一個真實存在,只是爲了便於認識這個世界而採用的一個工具,而這無疑是我們的物理老師從來不曾講過的。

工具主義:一個看待科學理論的態度,認爲科學理論的主要任務是解釋和預言相關數據,而這個理論本身是否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並不重要。

隨着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的進步,傳統的牛頓世界觀也在經受着衝擊,讓我們意識到牛頓世界觀可能只是真理之海的沙灘上的一個貝殼。

譬如,相對論證明的時間和空間的不絕對性,就對牛頓世界觀中的一個重要拼圖(但不是核心拼圖)——絕對的空間和絕對的時間——進行了顛覆。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只能不斷找到更有效的工具來解釋這個世界。

只不過目前還未對牛頓體系進行全盤推翻,我們現在依然相信的是牛頓世界觀。

03 用成長的思維去看待世界觀的迭代

以當前的視角來看,亞里士多德世界觀是如此的荒謬,但在過去的那個2000年裏,它也曾是那麼的完美無瑕。

在未來的某一刻,新一個階段的世界觀體系建立,我們的子孫們對我們現在所擁躉的牛頓世界觀又該有什麼反應,或許如現在的我們一樣,心裏也有疑問,“那時的人怎麼那麼傻,竟會相信亞里士多德/牛頓?”。

所以說,世界觀整體是在迭代發展的,要用成長的思維去看待。

與此同時,個人的世界觀也要相應地進行迭代。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核心拼圖設置得太過“剛直”,譬如成績、考試、與人之間的聯繫等等,因爲外在的變化會讓這些核心拼圖頃刻間崩塌,這個人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這時候要傾向於一種成長性的思維,以個人成長、檢驗體悟等作爲核心板塊。這樣一來,自己的世界觀體系會相對牢固,而且更易迭代升級。

溝通的表面背後,是兩個人各自自洽的世界觀

01 爲什麼一個錯誤的世界觀可以統治2000年?

對21世紀的我們來說,“地心說”顯然是荒謬可笑、全盤錯誤的,但爲什麼這套荒謬的觀點能統治接近2000年的時間呢?

那是因爲這些觀點組成了一個具有一致性的觀點體系,是一個完全自洽的系統,並且和當時人們的認知經驗完全一致。

面對這樣一套體系,你無法通過證僞他的幾個外圍觀點,就讓他“繳槍投降”,而要想推翻它,必須建立一整套的世界觀體系,譬如牛頓世界觀。

具體到個人也是一樣。

想一下禍害過無數家庭的傳銷組織。爲什麼傳銷人員講的那套理論,你仔細去聽,會覺得有幾分道理,就是因爲他的話術背後是一整套理論,精心設計,滴水不漏。

除非你有心思有精力,把他的觀點版圖梳理清楚,擊潰他的核心觀點,否則,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搞傳銷的人。

02 溝通“觀點”的背後,是兩套世界觀的暗地爭鋒

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與別人辯論時感覺“越辯越混亂”的情形。

這正是因爲人們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而我們只會接受與這個世界觀匹配的證據,導致了你相信的理論,在對方那裏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譬如,你相信“人必須結婚”,而對方認爲“人不需要結婚”,這時候,你跟對方說,人不結婚就無法立於世上,會被人瞧不起,但對方壓根就不會理解和認同你說的,因爲在他的世界觀裏,有着“人就要考慮自己”等支撐“不需要結婚”的證據。

所以,和別人的交流,要更多思考別人“觀點”背後的東西。因爲任何人的一句話,都非隨意,背後是一整套的世界觀體系。

如果別人的表述、行爲讓自己產生牴觸情緒,往往是兩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其實不解決底層的認知體系,表面上的“爭辯”也沒有什麼意義。

更深層次去想,一個人改變起來很難,因爲很多表面的問題往往是深層次的、“核心板塊”造成的。要想其改變,估計要等到其“三觀盡毀”的時候,或許這纔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底層解釋。

4、結語

所謂世界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觀點體系”,各種觀點如拼圖一般,位於中間部分的是核心觀點,整套體系完美自洽,而且在不斷迭代演化。

而核心觀點的崩塌可能會對個人造成滅頂之災,所以建議用成長型的思維去看待世界觀,確定“核心板塊”。同時,要認識到,人與人溝通的表面背後,其實是兩方世界觀的暗地爭鋒,和別人的交流,要更多思考別人“觀點”背後的東西。

世界觀作爲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尤爲重要,但長久以來,科學哲學的教育缺位造成了國人思維中世界觀的缺失,《世界觀》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梳理自己底層認知、重塑三觀的機會。

如果我們建立一套“核心板塊”穩定而又自洽完整的世界觀,學會用世界觀的觀念來看待事物和世界,我們的思維和認知也必將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