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是如何打的?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很多人會感到好奇。在影視劇產業已經成熟的今天,很多人是通過看電影,或者電視瞭解的: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士兵在“衝啊”“殺啊”之類的喊聲中,扛着梯子衝向城牆,然後把梯子搭到城頭,冒着箭雨、滾木、礌石等殺傷性武器,冒死攀登梯子,在這種情況下,攻城的士兵一般是活靶子,非死即傷,能登上城頭的寥寥無幾。

▲《大明劫》中的攻城畫像(遠景)

▲《大明劫》中的攻城畫像(近景)

如果冷兵器時代的將軍們穿越到現代,看到影視劇中這種送人頭的攻城方法,一定會充滿鄙夷地吐槽:“白癡纔會這樣攻城!”早在春秋時期,孫子就說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在孫子眼裏,攻城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折損兵力,打擊士氣,是不得已的戰爭手段。

因此,歷代名將對攻城都十分慎重,通常採用“誘敵出城”,“圍而後攻”,“圍三缺一”等策略,或把敵軍主力引誘到城外殲滅,以打擊守軍的士氣;或把敵軍圍困在城中,以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總之,攻城一方採用的種種策略只有一個目的:儘量減少自己的損失,不做無謂的犧牲,以最小的代價攻佔城池。

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的城池絕不像影視劇中那樣簡單。這些城池往往建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它們既是當地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當地的軍事堡壘。春秋時代的城防建制已讓孫子這樣的軍事家感到棘手,更不用說春秋以後軍事技術更加進步的時代了。北宋處在冷兵器技術走向成熟和完善,而熱兵器技術開始投入戰場的時代,通過編著於這個時期的《武經總要》一書,我們可以全面地瞭解到城防建制、守城武器等知識,也可進而明白孫子爲什麼說攻城是不得已之法了。

▲蘇州古城牆

《武經總要》對城防建制是這樣描述的:“古法曰:三里之城,萬家守之,足矣。今若遇敵逼近,人力不暇者,即且約容一軍人馬,如築於閒時,須稍寬闊,作四門,二開二閉。門外築甕城,城外鑿壕,去大城約三十步,上施釣橋。壕之內岸築羊馬城,去大城約十步。凡城上皆有女牆,每十步及馬面,皆上設敵棚、敵團、敵樓。甕城有戰棚,棚樓之上有曰露屋。城門重門、閘版、鑿扇,城之外四面有弩臺。自敵棚至城門,常設兵守,以觀候敵人。”

以上這段話的專業軍事術語較多,容筆者一一介紹。所謂“翁城”,即在城門外再修建一座拱衛城門的城牆。所謂“壕”,即在城外挖掘壕溝。所謂“羊馬城”,即在壕溝內側修築一圈城牆。主城和甕城、壕溝、羊馬城互爲一體,成爲城市的基本建制。“重門、閘版、鑿扇”是城門的配套建制,“弩臺”是城牆外的配套建制,“女牆、馬面、敵棚、敵團、敵樓、露屋”是城牆上的配套建制。此外,主城的城門和甕城的城門是偏開的,甕城的城門和羊馬城的城門也是偏開的, 舉例來說,主城的城門若朝北開,甕城的城門就朝西北(東北)開,羊馬城的城門則朝東北(西北)開,使主城、甕城、羊馬城的城門各自獨立,又互爲犄角,不給敵軍直線進攻各個城門的機會。

▲《武經總要》裏的城牆建制:①是壕溝,②是羊馬牆,③是馬面,④是甕城,⑤是敵樓

守軍除了配備刀、劍、槍、矛、戟、弓、弩、滾木、礌石等常規武器外,還會在城外佈置陷阱和障礙。若機橋,機橋“用一梁仍爲轉軸,兩端施橫栝,置溝壕上,賊至,即去栝,人馬踐之則翻”——看着是木頭,其實是陷阱。若鹿角木,鹿角木“擇堅木,如鹿角形者,斷之,長數尺,埋入地,深尺餘,以閡馬足”——製造障礙,阻礙騎兵前進。若銼手斧,銼手斧“用於敵樓、戰棚蹈空版下,鉤刺攻城人及斫攀城人手”——真·剁手利器,看着都疼。若狼牙拍,狼牙拍“合榆木爲箕,長五尺,闊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鐵釘二千二百個,皆長五寸,重六兩,布釘於拍上,出木三寸。四面施一刃刀,刀入木寸半。前後各施二鐵環,貫以麻繩,鉤於城上。敵人蟻附登城,則使人掣起,下而拍之”——2200個狼牙鐵釘,一拍一大片,想想都可怕。

▲《武經總要》中的拒馬槍:用於阻擋騎兵

▲《武經總要》中的飛鉤和狼牙拍:用於擊退敵軍

▲《武經總要》中的磚檑、泥檑和車腳檑:也用於擊退敵軍

▲《武經總要》中的塞門刀車:用於加強城門的防禦

當然,除了這些陷阱和近程武器,還有許多遠程重型武器,若單稍炮、雙稍炮、五梢炮、七梢炮、旋風炮、虎蹲炮等,這些各種類型的炮有的設於“城內四面”,有的設於“敵團、馬面及甕城內”,有的設於“大城門左右”,皆需用大量人力拉拽和配合,最輕的單稍炮“四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二斤。”最重的七梢炮“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九十一百斤。”相比那些近程輕型武器,這些遠程重型武器不僅對敵人有更大的殺傷力,而且對敵人的攻城器械也有很大的殺傷力。

▲《武經總要》中的單稍炮

▲《武經總要》中的雙稍炮

▲《武經總要》中的五稍炮

▲《武經總要》中的虎蹲炮

北宋的守城器械五花八門,可謂是冷兵器時代的集大成者。對攻方來說,他要做的第一個工作是清除陷阱和障礙,鋪平持續前進的道路。第二個工作是佔領壕溝,逼近羊馬城。第三個工作是佔領甕城,逼近主城。而主城又分羅城和中城,逼近主城,也只是靠近羅城而已,只有成功攻佔羅城,逼近中城,纔算是對守軍取得絕對優勢。守軍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得天時、地利、人和,完全就是以逸待勞。

可見,攻方在從城外推進到內城的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面臨着不可避免的死傷,其場面比影視劇不知要慘烈多少倍。在冷兵器時代,攻佔一座城池是無比困難的,這就能理解孫子爲什麼說:“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了。如果攻方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還不能攻佔一座城池,那麼,攻方便會元氣大傷,而守方憑藉完備的城防體系,只要糧食還充足,人心還不亂,就能繼續堅持戰鬥,等待援軍到來,徹底擊退來犯之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