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960年,七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而赵匡胤也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亲睹了朝代的更替,人民因此而受难,如果说当他身居高位时,又恰恰是像之前五位开国皇帝一样手握兵权时,没有想过自己称帝是不可能的。

公元960年,七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即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戎装 剧照

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得帝位

公元959年,三十九岁身患重疾的周世宗柴荣,想着年仅只有七岁的四儿子柴宗训,忧心忡忡。一方面他在为国家和儿子的未来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为死在汉隐帝手上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感到痛心。他想着如果儿子们没死,自己现在一命呜呼了,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他们年龄都不止七岁,能承担的东西会更多,现在只能难为老四了……周世宗想了很多,最后带着遗憾告别了世界。自此,后周扩张被按下了停止键。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时还带着奶气,朝政只好交给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此时,赵匡胤是禁卫军的最高长官,并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柴宗训在位的第一个正月,北方传来边关急报,称北汉联合辽军进攻后周。一时间,朝野上下,十分慌乱,中央来不及去确认情报,就急命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同时命赵匡胤领兵北上支援。

赵匡胤率领后周主力部队迅速抵达陈桥驿,看众将士人马困顿,于是命全军就地休整。第二天,赵匡胤的将士们说皇帝年纪小,不懂事,即便大家出战殉国了,小皇帝也不会感激这份恩情,不如现在拥立将军为皇帝,再出发北征,并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给赵匡胤穿戴上后,呼喊万岁。赵匡胤先是表现出为难的样子,然后表示做皇帝可以,但是全部人都得听从号令。史称陈桥兵变。

陈桥驿旧址

赵匡胤在得到全军上下拥立的情况下,知道兵贵神速,迟则生变,于是立即领兵折回京城,稳住朝局。回到京城,全军遵从不扰民、不抢官的命令,使得全城只有一位将领想反抗,但很快就被斩杀,其他文官武将见势都称呼赵匡胤万岁。不久,柴宗训举行仪式,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登上皇帝,建立宋朝。

陈桥兵变是否为赵匡胤亲自策划的争议

一些资料记载赵匡胤是后周忠臣,做皇帝也是逼不得已。他在陈桥被逼黄袍加身,也显得十分无奈,因为整个陈桥兵变全是心腹们策划的,他毫不知情,之所以登上帝位,是念及部下们都已表现出另立新主之心,如果不接受他们的拥立,那他们不战死也会被朝廷判处死刑。

但有些人认为整个事件,早有预谋,是赵匡胤和心腹们演的一出戏,赵匡胤是篡国奸臣。

到底赵匡胤是忠是奸,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来做分析

1.唐灭宋立间,武将令中原政权频繁易主

自公元907年唐灭至公元960年宋立,短短几十年间,中原政权历经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而从后梁开国皇帝朱全忠、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来看,清一色的武将,除李存勖没担任过后梁官职外,其他人都担任过前朝节度使。这个时期,是武将严重干政的时期,是骄兵悍将在历史舞台上你争我夺的年代。

而赵匡胤也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亲睹了朝代的更替,人民因此而受难,如果说当他身居高位时,又恰恰是像之前五位开国皇帝一样手握兵权时,没有想过自己称帝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不管是谁,一旦手握重兵,想法都会与五代开国皇帝产生关联,而找机会谋略天下。赵匡胤是正常人,当然也会有想法。

2.赵匡胤生于后唐,曾效力后汉,这点挺重要的

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正是后唐时期,当他长大后,已变成后汉。年轻有梦想的赵匡胤,也想建功立业,于是他投奔时任后汉枢密使郭威。可以说年少的赵匡胤,他效忠的是后汉。后来在后周,他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在周世宗柴荣病逝时,已是禁军的最高将领。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临死前托孤剧照

在发动陈桥兵变时,如果说他忠于后周,那就是对后汉不忠。如果说他是忠于后汉,一直在后周蛰伏,直至有能力了,就一举灭了后周,为后汉复仇,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说他是后周奸臣,那就是后汉忠臣,如果说他是后周忠臣,那就是后汉的不忠之臣。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风起云涌的年代,江山如此频繁易主,忠奸之说难以说得清。

3.赵匡胤并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称帝之人

在此之前,赵匡胤的老上司郭威就是在今河南濮阳西当时称澶州的地方,被部下割黄旗披在身上,拥立为帝的。郭威的澶州兵变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版本十分相似。

契丹铁骑

郭威一伙谎称契丹入侵,于是领兵出征,到了澶州,几千将士突然喧哗,说之前在京城抢掠,与刘家结了仇,如果再让刘姓做皇帝,身家性命不保,于是割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于是郭威领兵回京,抢得政权,建立后周。

而到了赵匡胤,距离郭威黄袍加身称帝才十年左右,同样的剧情发生了,这是不是对郭威的报复,就不得而知了。

4.入城善待官民

赵匡胤领兵回到京城后,政权顺利交接。期间,军纪严明,没有发生抢掠,只杀了想反抗的京城巡检使韩通,其他所有官员以及后周皇室,一个都没有被害。可见,他在军中深得人心,在官员中也有很多人支持他称帝。

赵匡胤取后周而代之,其实对人民没有造成伤害。他建宋,和李渊取代隋建唐是一样的。朝代更迭,是历史在发展,是人民在选择一个适合他们的朝代,所以也无谓判断忠与奸。只要于民有利,于国有利,即为好事情。

结语

赵匡胤称帝后,军情报道所称的北汉和辽国联合军却没有出现。赵匡胤开始东征西讨,先后灭掉了其余十个国家,一统华夏政权。而北汉,赵匡胤在公元979年才攻灭,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的一个小国,灭亡时距赵匡胤称帝已经19年。在赵匡胤为统一政权征战其他小国期间,北汉也没有单独或联合辽军进攻过宋。所以后周让赵匡胤北征到陈桥的军情,是一场戏。

赵匡胤剧照

后来,赵匡胤取了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外孙女宋氏,成了刘知远的外孙女婿,那么赵匡胤取后周而代之,有多少可以说他心怀后汉呢?当然,他迎娶宋氏,最后立为皇后,或许是为自己篡国之举减轻愧疚之情也是有可能。

总之,赵匡胤后来立训限制武将的权力,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干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伤害有关,他不想再让五代十国的悲剧重演;另一方面他或许是认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对兵权“兵者,王中之王也”的见解,明白谁掌握兵权,谁就是王中之王,即帝。

宋军

另外,无论在历史哪个时期看,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好处的。赵匡胤他称帝,统一了华夏,让人民少受动乱之苦,他和其他历朝历代的帝王一样,都很难用忠和奸去评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