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

唐朝李羣玉《法性寺六祖戒壇》

“蝴蝶腰滯春風影,茉莉心香細雨天。”

清朝蘇曼殊名句

每年的仲夏,江南煙雨暑熱,輕紗涼蓆,冰瓜風扇,彷彿都難以消除空氣中那種曛熱的感覺,就算是有空調的當代人,一方面貪愛空調房裏的涼,一方面卻也知道空調裏雖然涼快,但是空氣稀薄,到底比不上自然的環境。每個夏天總是過得讓人神思昏聵,肺腑焦灼。

這時,會有賣花的花販,挑着田園採下的梔子花,茉莉花,玉蘭花售賣。

小小的茉莉花成爲呼吸的新寵,因爲雪白小巧,價格廉價,而成爲夏天人們的喜歡。呼吸一口茉莉香氣,肺腑頓時打開,彷彿一股清涼的泉水,讓人舒爽。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茉莉花的美麗,不是通過視覺打開的,是通過嗅覺。那種清新滌盪,反而使你離不開它,你這才發現,那手中可愛的小花苞,是無價的夏雪,彷彿是你童年時代就留在心底小戀人。茉莉花的香氣讓人沉靜,讓人憶舊,讓人提煉出家常和家園的美,又彷彿讓人有一點打同時空的落寞。

少僧曼殊雖然行蹤不定,但是他流連喜歡的地方,多在江南。這位出身廣州的天才詩人,他的童年和大部分時光是在江南度過。只是他遠離人羣,有時候在山林,有時候在破廟。那童年和少年時,廣州多有花農,在《斷鴻零雁記》裏,他記錄自己落魄到在乳母那裏幫工生存,賣的就是時令的鮮花,那是不乏茉莉的。

他對茉莉花別有一種感情。那是一種無言的身世之感。沒有人比他更知道茉莉的來歷。或者曾經有人知道,但許多人早已經遺忘。

這種在夏天開遍江南的花朵,在唐朝之前,是由印度和西域引種過來的。它在佛經裏被稱爲天香。一部耳熟能詳的南北朝從印度過來的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原汁原味的《妙法蓮華經》裏,就有“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在佛國安詳之地,到處都飄着花香,其中就有茉莉。茉莉是佛教天香。

那小小的生命裏,爆發濃郁的香氣,原來是有如此壯闊的慈悲。

唐朝佛教興盛,佛寺裏種植印度寺廟常見的菩提,茉莉和蓮花。

所以唐朝李羣玉在拜謁廣州法性寺時,看到盛開的茉莉和巨大的菩提,寫下了:

“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就是讚歎法性寺繼承了佛教和禪祖慧能的正宗衣鉢。

這個關於茉莉的佛教典故,不是深深熟悉佛教歷史的人是不知道的。因爲這種從印度或西方帶過來的花木,在唐朝也已經廣泛種植,成爲家常時令的夏花,歌妓舞女,家常佩戴。既然大家都叫它茉莉,也許是因爲它小小而芬芳吧。

但是蘇曼殊是知道的。他既知道茉莉是廣州一帶普通的花草,也知道茉莉之美之香,別有深邃。

他在塵世裏已經無家。他的母親是一個他一生都沒有見過的日本女子,他的父親已經死了,何況生前他子女衆多,對他的溫情實在有限,那塵世間他最有家園感的初戀女孩,那永恆的人間茉莉也死了。

他在江南夏天的寺廟裏,生命還長,還有着烈焰,卻只能像茉莉一樣,孤獨芬芳的開放,那麼這也是茉莉的歸宿吧。起於佛花,自有天香。

“蝴蝶腰滯春風影,茉莉心香細雨天。”

在塵世煙雨中開放的茉莉花,原本是天香,那麼就讓它沐浴在無邊的煙雨裏。只有他自己明白,這人生處處的窘,只剩下心香了。是茉莉,也是他的。

初衣勝雪,爲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