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輕” 的便利蜂,作爲國產民營品牌,沒有國資本地市場的扶持,也沒有成熟的企業經營之道,在面對各大巨頭和外資力量的夾擊中,能否帶領國內傳統便利店革新,健全的經營模式和持續的造血能力至關重要,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證明。選擇直營的便利蜂有舍也有得,日系便利店靠着開放加盟模式扭虧爲盈,快速擴張打響品牌,直營的便利蜂既要保證擴張速度,也得重資產運營直營店,保住了品牌聲譽的同時,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本投入。

“只有在便利店,一個人喫飯纔不會孤獨。” 這句話戳中了不少人。很多在一二線城市打工上班的人,都承認自己的生活離不開便利店。承載着 “小賣部” 記憶的便利店,是下班路上的一杯關東煮,是深夜的一桶泡麪,還有難喫的微波爐食物。
那便利店是不是一門好生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19 年便利店行業收入 2812 億元,相較 2018 年增長 24%,是中國實體零售增速最快的行業。在今年,經過疫情的衝擊,外資品牌和傳統便利店也在經受着磨難。此前,7-11、羅森、好德等便利店品牌都做過關店調整,鄰家便利店也曾一度出現停業現象。近期,全時便利店更是遭遇了閉店風波。發源於 “便利店荒漠” 北京的全時便利店發出一紙 “停業函”,稱其門店將與 2020 年 5 月 20 日結束運營。不過,官方很快將 “結束運營” 改爲了 “進行經營調整”。
與此同時,成立近三年的便利蜂便利店宣佈已於近日完成新一輪融資,累計募集資金達 15 億美元,並稱在門店數佔比最大的北京地區,已實現門店層面盈利。也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門店營運層面的季度盈利。
比起其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日子似乎好過不少。號稱具有 “互聯網基因” 的它,相比於傳統的便利店經營模式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深受資本的喜愛?在區域龍頭和外資品牌的雙重包圍下,便利蜂的勝算多大?
出生於 2017 年的便利蜂,至今不過三年。自 2017 年 2 月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一年時間就在北京開了一百家。便利蜂先後進入了廣東、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區,加強對華北、華東市場的佈局。如今,便利蜂在北京的門店總數超過 500 家,其全國範圍內的門店數也超過 1500 家,其擴張速度令人驚訝。
外界爭議的是,與大部分商業模式相背,便利蜂堅持直營。便利蜂方面表示,原因一方面是加盟的食品安全風險,如果不賣鮮食、不賣熱食,單店營收就做不高;如果賣了鮮食、熱食,加盟帶來的利益衝突又很容易滋生食品衛生問題,最終拖累品牌。另一方面是便利蜂全部門店的選址、配貨、拜訪、訂貨、人員排班等都由統一的中臺通過算法自動設計和安排的,系統之外的人和操作方法很難適配到這套體系當中。
選擇直營的便利蜂有舍也有得,日系便利店靠着開放加盟模式扭虧爲盈,快速擴張打響品牌,直營的便利蜂既要保證擴張速度,也得重資產運營直營店,保住了品牌聲譽的同時,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本投入。
從便利蜂背後的資本力量來看,短期內似乎不用擔心現金流的問題。其創始人有去哪兒聯合創始人及 CEO 莊辰超,原鄰家便利店董事長、創始人王紫,投資機構中不乏有騰訊資本、高瓴資本的身影。而含有互聯網創業基因的便利蜂,又是一個信奉數字化的公司。
便利蜂也曾表示,它不僅是一家連鎖便利店品牌,也是一家數據科技公司。據瞭解,便利蜂門店大部分經營職能交給數字化的 “中央大腦”,1500 多家門店服務標準一致,訂貨由後臺系統根據商圈位置、銷售數據、天氣等因素綜合決定。比如,在選址方面,便利蜂自建了一套算法,智能收集周邊人羣數據、周邊同行的大致經營情況,然後套入公式,得出選址結論。在選品方面,便利蜂通過抓取部分當地消費者在相關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以及其他店鋪的過往銷售數據,放進公式得出相應的選品結論。在經營方面,便利蜂使用大數據和智能軟硬件爲服務做支撐。比如,用戶可以通過自行下載 APP 實現自助購物和結算;同時提供在線下單,門店自提以及 300 米範圍內配送服務。
在直營模式和互聯網思維的加持之下,便利蜂成爲了既擁有傳統便利店功能,又區別於傳統便利店的存在,在百花齊放的便利店中,爲自己塑造了不一樣的品牌形象。
作爲中國實體零售增速最快的行業,便利店無疑是一門好生意。
在線下全面復工復產的號召下,企查查數據顯示,3 月全國便利店相關企業有所回升,達 1.82 萬家,是 2 月份的 7.4 倍;4 月份持續上升至 2.36 萬家,較 3 月環比上升了 29.3%。目前國內便利店類型主要仍以傳統類型爲主,除了以日系便利店如 7-11、羅森等連鎖便利店具有相對完備的數據採集設施外,本體便利店數字化仍處於摸索階段,但是基本都具有基礎 CRM 收銀管理系統。
截至目前全國範圍內現存的便利店相關企業共 77 萬餘家,其中個體工商戶達 72 萬餘家。早期便利店以自營爲主,拓展速度緩慢,很難形成品牌效應。“全國品牌+區域龍頭” 共存,是目前國內便利店的現狀,對於二三線城市以及下沉市場來說,品牌連鎖便利店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便利店行業地域性特點太強,導致大部分區域品牌脫離本地市場後,很難再建立同等的市場競爭力,這也成了資本擴張型便利店所面臨的陷阱。即便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穩健經營的 7-Eleven、羅森等外資企業,也一直沒有貿然進入到二三線城市中,顯然這些成熟的外資機構,深知門店的擴張更需要供應鏈與運營能力的同步,纔有機會實現盈利。
而正是便利店的地域性以及接近社區的特點,才被各路資本、互聯網創業者所看重。從企查查上看,近幾年,各方巨頭都紛紛加碼便利店行業,阿里巴巴、京東和蘇寧爲代表的電商企業佈局了大量線下門店,以互聯網的思維做運營推廣和業務創新,並開創了 “無人售貨” 的新興模式。傳統的便利店行業正被注入新概念、新技術,再加上資本的助推,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年輕” 的便利蜂,作爲國產民營品牌,沒有國資本地市場的扶持,也沒有成熟的企業經營之道,在面對各大巨頭和外資力量的夾擊中,能否帶領國內傳統便利店革新,健全的經營模式和持續的造血能力至關重要,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證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