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

兩個月後,項梁、項羽在蘇州起兵,等到項梁率軍經過淮陰,韓信遂投奔項梁,正式從軍。

在項梁起義軍中,韓信默默無聞。不久,項梁爲秦將章邯所殺,韓信轉投項羽,依然是無名小卒。韓信多次找項羽貢獻謀略,但項羽都不採納。韓信很失望,找個機會轉投劉邦,在劉邦軍中做管理倉庫的小吏。

有一次,韓信和另外十幾個人一起犯了法,要殺頭,前面十幾個人已經處斬,輪到韓信了,韓信抬頭看見了夏侯嬰,就大聲說:

難道漢王不打算取天下嗎?

爲什麼要殺壯士呢?

夏侯嬰是劉邦的沛縣老鄉,平時爲劉邦駕車。夏侯嬰打量韓信,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夏侯嬰心有所動,就沒殺他,又和他交談,發現他很有才能,就推薦給劉邦。劉邦召見韓信,並沒有發現特別的地方,依然讓韓信做管理後勤的小官。

韓信不死心,他找機會接觸蕭何,兩人多次交談,蕭何很欣賞他,又多次向劉邦推薦,但劉邦還是找不到感覺。

秦王朝滅亡後,劉邦封漢王,封地在漢中。劉邦的部下將領很失望,不願意去漢中,一是覺得沒前途,劉邦已經被項羽邊緣化了;二是去漢中,路途艱險,離家鄉徐州也越來越遠了。許多將領找機會逃跑,劉邦無法約束。韓信也覺得沒有前途,心灰意冷,於是也逃跑了。

蕭何聽說韓信跑了,大喫一驚,來不及跟劉邦打招呼,趁着月色連夜追趕。有人向劉邦報告:“丞相蕭何也逃跑了!”劉邦暴跳如雷,好像失去了左右手。

過了兩天,蕭何帶着韓信回來了。

劉邦見到蕭何,又喜又怒,罵道:“你也要逃跑,是爲什麼呢?”

蕭何說:“我沒有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

劉邦問:“你把誰追回來了?”

蕭何說:“我把韓信追回來了!”

劉邦忍不住又罵起來:“將領跑掉十幾個,別人你都不去追,反倒去追韓信,可見是撒謊。”

蕭何說:“其他將領不重要,多得很,跑了也不可惜,至於韓信,國士無雙,天底下再找不出第二個來。大王如果一輩子只想在漢中稱王,的確用不到韓信;如果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商量了。”

劉邦嘆了口氣說:“我當然要打回東方去,怎麼可能老死在這個鬼地方呢?”

蕭何說:“大王如果下定這個決心,就必須重用韓信。如果不重用他,早晚還會跑掉。”

劉邦有些無奈地說:“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讓他做個將軍吧。”

蕭何說:“恐怕不行,讓他做將軍,他還是不會留下來。”

劉邦有些氣惱地說:“那就讓他做大將軍。”

蕭何興奮地說:“那就太好了!”

劉邦說:“叫他進來,我馬上拜他爲大將軍。”

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軍,就像喊小孩子一樣,這正是韓信要逃跑的原因。大王如果誠心拜韓信爲大將軍,就要挑選好日子,先齋戒幾天,然後搭起高壇,按照任命大將軍的儀式隆重辦理,那樣纔行啊!”

劉邦答應了蕭何的要求。

大王要登壇拜將的消息傳出後,將領們都很興奮,都以爲自己纔是大將軍的人選。等到正式舉行儀式時,再也沒想到,原來是韓信,全軍上下驚愕不已。

以上內容出自《淮陰侯列傳》,如果我們掩卷沉思,不免會發生一些疑問:

1、韓信爲什麼從軍?或者說,韓信從軍的契機是什麼?

2、爲什麼項梁、項羽、劉邦這些一把手都不認同韓信,而夏侯嬰、蕭何這些下屬更能識別人才?難道說,一把手識別人才的能力都不如下屬?

3、劉邦聽了蕭何一席話,真的就拜韓信爲大將軍,劉邦究竟是怎麼想的?

韓信到處蹭飯喫的時候,雖然生計堪憂,但他喜歡帶刀佩劍。這個場景,如果仔細想一想,是很奇葩的。這樣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成天帶着刀、佩着劍,看上去像一個武士,但是沒辦法養活自己,到處騙喫騙喝。韓信這種樣子,容易招來侮辱,他之所以受胯下之辱,就是有人看他不順眼,覺得“若(你)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韓信爲什麼要帶刀佩劍呢?這應該不是社會上年輕人的平常裝束。可惜我們對韓信的家境知道得很少,韓信不像項羽,項羽出處清晰,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

韓信喜歡帶刀佩劍,應該出自一種強烈的自我心理暗示。他受到一種神祕命運的指引,要在刀劍中討生活、立功名,所以韓信從軍就其必然性。

韓信從軍以後,特別想找到一位賞識他的主公,他也用盡辦法推銷自己,但項梁、項羽、劉邦,都不識貨。在劉邦軍中,開始只有夏侯嬰認爲他有才能,韓信則最早發現韓信是一位超級人才。但是,蕭何月夜追韓信,以及蕭何推薦韓信的讚語,都像極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是歷史的重演。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淮陰侯列傳》

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齊太公世家》

蕭何推薦韓信、鮑叔牙推薦管仲,話說得很絕對,拿老百姓的話來說,是“死了張屠夫,只能喫帶毛豬”。從中可以看出太史公的筆法,不惜誇張一點、扭曲一點,也要把“超級人才+超級伯樂”的故事寫到極致。一個出身社會底層的年輕人,與生俱來有某種了不起的才能,又能風雲際會,成就大業,甚至改變歷史的走向,這樣的故事是太史公“究天人之際”的好題材,也是歷史的迷(惑)人之處。

至於劉邦聽了蕭何的話,居然真的拜韓信爲大將軍,這又是怎樣的決策機制呢?高層管理者不是要從基層一步一步幹上來嗎?劉邦爲什麼這麼率性呢?劉邦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看歷史,這些地方不能輕易看過去。

我認爲劉邦這樣做,至少有幾層考慮:第一,他相信蕭何,畢竟是沛縣的老兄弟,相知深;第二,要給蕭何一個面子,“蕭何月夜追韓信”,動了真情;第三、蕭何推薦韓信的話說得非常絕對,如果不用韓信,顯得自己沒有爭天下的決心了。

這些都是原因,但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劉邦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登壇拜將的消息傳出後,諸將都很高興,都認爲是自己,但劉邦就是要來一個出其不意,始料未及。劉邦對下屬,刻意營造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而且,退一步說,即使韓信是庸才,劉邦也沒什麼損失,他完全可以把責任推到蕭何頭上,無損於自己的英明,再換合適的大將軍就行了。

東漢初年盤踞甘肅的軍閥隗囂,派馬援出訪定都洛陽不久的光武帝劉秀。

馬援回來後,隗囂和他促膝談心。

隗囂問:“劉秀比劉邦如何?”

馬援說:“劉秀不如劉邦,劉邦‘無可無不可’,而劉秀喜歡處理行政事務,行動符合規範,又不喜歡喝酒。”

馬援說劉邦“無可無不可”,是很準確的評價,劉邦是高度實用主義的。

要想“無可無不可”,必須有一個前提,擅長“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劉邦就是這樣的,劉邦永遠讓自己的主動性最大化,本能地迴避對自己的任何約束和限制。

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說,劉邦不合常規、出人意料的舉動,有助於激發組織活性。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夠有力地狙擊科層制組織必然僵化的趨勢,因此是必須的。劉邦拜韓信爲大將軍,客觀上給所有的中、基層員工以強烈的希望,雖然這次提拔的不是自己,但心理上還是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高層管理人員來說,則是一種震懾,他們必須保持活性,必須如履薄冰,因爲他們現有的地位時時處在威脅之中。

對千百年以來的普通讀者來說,心理上也有愉悅。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一大特點是太平淡了,生活中很少有激動人心的事,所以大家都喜歡聽非常之人、非常之事、非常之功的故事,正史如韓信登壇拜將,野史如馮夢龍《醒世恆言》中的那些離奇的話本小說,比如《賣油郎獨佔花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