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是我國北部地區的重要省份,同時也是我國中部六省之一。山西省與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區交界,在近現代歷史上,我國各省的行政區劃,幾乎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山西省與北方的鄰居內蒙古自治區之間,就曾經出現了12個縣的行政區劃調整。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之間的複雜關係。從夏商周三朝開始,我國曆代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政權,就開始一輪又一輪的拉鋸戰。在中原王朝強盛的階段,會對遊牧政權進行大規模的北伐,例如漢朝、唐朝、明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北伐。但是,一旦中原王朝進入了衰敗階段,北方遊牧政權就會捲土重來,甚至大舉南下進攻中原王朝。山西地區位於我國的華北地區,地質結構非常複雜,到處都是山地和丘陵。
在古代歷史上,屬於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政權南下的重要屏障,被稱爲“中國的脊樑。”至於內蒙古地區,則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政權反覆拉鋸的地區。因此,在內蒙古地區,存在遊牧政權的印記,同時也存在大量的中原文明。在近年來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中,內蒙古地區的各個古墓中,發現了大量的農具和種子。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並且逐步消滅了西夏國、大金國、吐蕃、大理國、南宋等一系列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但是,由於疆域面積太大,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成爲了一個麻煩的問題。

元朝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了一直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爲10個行省,例如湖廣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不過,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很多問題,畢竟是建立的初期。元朝的統治僅僅持續了90多年,明朝建立以後,把元朝重新趕回了北方草原。明朝在元朝行省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建立了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行政區劃。
請注意,我國很多省份的基本行政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山西省、河南省、江西省等等。元朝敗退北方草原以後,繼續與明朝對抗,但逐步分裂成了很多部落。其中,蒙古俺答汗部控制了內蒙古中部地區,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和周邊地區。在明朝統治的後期,在呼和浩特周圍地區,開始出現一些小城。17世紀中期,統治了200多年的明朝滅亡,東北地區的清朝,在10多年的時間裏,確立了對南方各省的統治。不過,清朝的統治並非沒有威脅,西北的準噶爾部一直野心勃勃,不斷的對外擴張,並且與清朝發生了嚴重的矛盾。

從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開始,清朝與西部準噶爾部的戰爭開始,從康熙朝一直打到了乾隆朝。起初,由於國內的經濟條件有限,清朝明顯處於守勢。爲了進一步遏制準噶爾部的擴張,清朝在內蒙古、青海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要塞。其中,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先後建立了歸化城、綏遠城等要塞。在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經歷70多年的戰爭以後,清朝最終平定了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在明朝的故土上,繼續沿用行省制度。但在西北、東北、內蒙古等地,則並沒有建立行省制度。鑑於內蒙古中部的實際需要,清朝把內蒙古中部地區,劃入了山西省管理,並且專門建立了綏遠道。
請注意,後來在綏遠道的基礎上,建立了著名的綏遠省。綏遠地區屬於半農半牧的生活模式,在清朝統治的中前期,綏遠地區的人口並不算太多。但是進入清朝統治的後期,包括山西省在內,華北地區出現了連續性的旱災和蝗災。山西省的耕地面積本身就壓力很大,爲了生活,很多山西人開始大量進入內蒙古等地討生活,這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走西口。”

綏遠地區雖然隸屬於山西省管理,但地位非常特殊。隨着進入綏遠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朝廷先後在綏遠地區劃分了10多個縣,例如歸綏縣、薩拉齊縣、清水河縣、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五原縣、武川縣、東勝縣等等。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當時的北洋政權,在綏遠道的基礎上,劃分了綏遠特別區。綏遠特別區管理了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喀爾喀右翼旗、烏喇特前、中、後三旗,以及前邊講的10多個縣,基本上相當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特別區的區劃不倫不類,既不是省份,又不算市。但是在軍閥混戰的大環境下,各路軍閥忙着爭奪地盤,根本沒有精力管理行政區劃的問題。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北洋軍閥政權的統治垮臺。新上臺的政權,鑑於北方軍事防禦的需要,先後建立了熱河省、綏遠省、察哈爾省等省份。綏遠省就是在綏遠特別區的基礎上建立的,此時,那10多個縣已經合併成了12個縣。這12個縣,正式脫離了山西省,被劃入了綏遠省管理。

綏遠省屬於舊時代的省份,建立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防禦。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察哈爾省、綏遠省等省份的存在價值,已經越來越小了。進入50年代前期,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被陸續撤銷,大部分地區併入了內蒙古自治區。1954年,綏遠省被撤銷,管轄區併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綏遠省的省會歸綏市,成爲了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並且改名爲呼和浩特市。關於我國各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好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