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非常支持社區幫助居民做好事前的溝通和協調,“加裝電梯是一個社區事務,即便前期申請的時候不需要所有人簽字,但也應該做通所有人工作,不能無視某一戶居民的正當要求。前期投入大、後期回收慢、欠費風險高、多邊糾紛常見等問題,已經限制了電梯加裝公司進入市場的熱情,最終也會縮減居民可選擇的範圍,降低運營方的服務質量,減緩加裝電梯工作的推進速度。

    天通苑東三區老樓加裝的電梯

    黃村西里的趙大爺在刷卡乘坐電梯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老樓加裝電梯問題連續第三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且最近兩次表述,已經從2018年的“鼓勵有條件的加裝電梯”修改爲“支持加裝電梯”。這種改變和持續,更加明確傳達着國家支持加裝電梯、改善民生的信號。老樓加裝電梯已經推行了3年,與大量的需求相比,加裝成功的案例還是少數。那麼,加裝電梯爲什麼沒能迅速推開,都卡在哪裏?看看以下幾個成功案例吧。

    變動

    業主“沉默”將視爲同意

    從上個週末開始,樓門居民羣裏又熱鬧了起來,鄰居們都在討論新政策“雙2/3同意就可以了”、“是不是取消一票否決了”,請樓門長王勝張羅重新走程序申請加裝電梯的建議也多了起來。

    王勝所在的小區位於西四環邊,小區內十幾棟樓樓齡都在30年以上,全部是6層無電梯樓,樓內居民也以老年人爲主。去年年中,王勝所在的樓棟成功加裝了4部電梯,唯獨王勝所在的樓門成爲整棟樓中沒能加裝電梯的樓門。“因爲三樓的一個住戶兩年前爲了孩子上學剛買的房子,覺得不需要電梯,人家就直接棄權了。”

    “一票否決”確實是加裝電梯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之一。這個權力來自於《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其中規定了加裝電梯首先徵得“雙三分之二”居民同意,也要求“同時徵得因增設電梯後受到採光、通風和噪聲直接影響的本單元業主的同意”。

    “這兩年的具體工作中,要求必須是100%居民簽署同意書。”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確實有因某一位業主在國外居住無法回來簽字最後卡住了整棟樓加裝電梯規劃的情況。”

    於5月20日發佈的《北京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手冊》中對這項規定微調爲“雙2/3同意,且其他業主不持反對意見”。雖然這種修改並不是王先生所在居民羣裏認爲的取消 “一票否決”,但也有利於電梯加裝的進展。“簡單來說,以前沉默是代表反對,現在沉默是代表同意。”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律師包華解釋道。

    這種鬆動也讓不少人看到了曙光。王勝和幾戶高層居民磋商了一個辦法,再跟三樓的住戶溝通,實在不行就由他們分擔該戶的費用,來換得對方在棄權後的“不反對”,“只要能把電梯裝上,我們多出點錢也是樂意的。”

    準備

    要成功居委會得給力

    黃村西里56號樓是大興區最早開展“老樓加裝電梯”的試點。全樓總共裝了4部電梯,投入使用至今已經兩年多,運行情況一直很穩定。家住五單元四層的趙超羣大爺今年75歲,以前沒電梯時,因爲自己身體不太好,爬上爬下又累,他七八天都下不了一趟樓。現在,他隨時都可以坐電梯下樓遛個彎。

    當初安裝電梯時,五單元的居民簽字工作推進得十分順利。趙大爺至今都難忘鄰居們的支持。“一層的宋師傅、崔師傅,都特別通情達理。另外一戶趙師傅的兒子,不僅表示同意,還給電梯如何安裝提了一些專業意見,讓人特別感動。”

    但同一棟樓的其他單元也遇到過阻力。電梯需要佔用原先樓裏的天井,相鄰天井住戶考慮到採光、通風等問題都有顧慮。這個時候,社區書記王黎站了出來,她帶頭多次與居民一起協調,互相溝通,又給不少住戶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在她的努力下,一些原先反對的居民開始慢慢理解了其他居民的需求,簽字工作最終得以推進。

    北京市政協委員劉凝最近三年一直在關注老樓加裝電梯問題,幾乎每年都會提交關於老樓加裝電梯的提案。他非常支持社區幫助居民做好事前的溝通和協調,“加裝電梯是一個社區事務,即便前期申請的時候不需要所有人簽字,但也應該做通所有人工作,不能無視某一戶居民的正當要求。相鄰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共同協商,政府在中間應該注意引導協商,引導公平。不要因爲加裝電梯而增加新的矛盾。”

    加裝

    熱心居民成了“萬事通”

    但是,即便有了居委會的幫助與支持,在整個樓門中得到了所有居民同意,申請過程中,有時候還是會遇到“坑”。

    最近幾天,李成變成了小區微信羣裏被提到最多的人,羣裏的朋友都在向他諮詢申請加裝電梯的經驗。李成所在的社區也有十幾年的歷史,是一個擁有幾十棟無電梯老樓、幾百個樓門的大社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李成所在的樓門,第一個成功加裝了電梯,推動了整個流程的樓門長李成也成了附近居民信任的“顧問”。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來諮詢李成,也是因爲之前多個樓門都提出加裝電梯申請,其他樓門最終都沒能申請下來。“實在太難了,只有我們堅持下來了。”李成告訴記者,當初他們整個樓門居民都簽好了同意書,準備了所有需要的材料,但是在向上一級機構申請時卻被工作人員打回,“說是還得物業蓋章同意。”物業卻不肯出具同意書,事情一下子被卡住了。

    最終還是李成自己找到了“破題”的辦法。他查到了民政局啓動落實減證便民改革措施專項行動的文件,“只有5類證明必須要求社區開具,申請加裝電梯並不在這5項之內。”

    憑着這份文件以及北京市出臺的所有關於加裝電梯的規定,李成終於拿到了加裝電梯的許可。即便拿到了許可,整個加裝的過程也非常曲折,物業不肯放行施工車輛、拒絕提供電源,索要政府文件中明確規定不需要辦理的施工許可證等各種手續……

    李成歷數自己這一路的困難,雖然整個流程走下來,他已經對所有規定都爛熟於胸,成了加裝電梯問題的萬事通,可以有理有據地拒絕任何不合理要求,可以給鄰居們提供經驗支持,但他認爲不應該把每個申請人都逼得必須自己去查材料找政策,而是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辦公室來推動加裝電梯的事宜,“在這裏能一站式辦好加裝電梯所有手續和流程。起碼居民要求助的時候,也能知道走哪個渠道。”

    運營

    收費模式待合理創新

    費用問題也是影響老樓加裝電梯推進緩慢的重要原因。前期投入大、後期回收慢、欠費風險高、多邊糾紛常見等問題,已經限制了電梯加裝公司進入市場的熱情,最終也會縮減居民可選擇的範圍,降低運營方的服務質量,減緩加裝電梯工作的推進速度。

    目前多數已經加裝電梯的小區,採用的都是代建租用的模式,由第三方公司出資建設電梯,居民按五年一期的方式躉交租賃費。但這種模式,也使運營公司承擔着五年後使用費用收不上來的風險。“業主一旦將房子賣出,後來的房主對電梯的使用意願可能不高,第二期乃至今後的使用費用很可能就會大幅縮減。”

    據瞭解,目前已經有運營公司遭遇了加裝電梯的小區出現拖欠使用費的情況,一位已經在加裝電梯領域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表示,每一部電梯的投入成本都是幾十萬元,如果後期使用費用收不上來,會影響電梯的後續運營,也會影響企業承接新業務。

    與代建租用模式不同,黃村西里56號樓加裝的電梯採用的是“垂直公交”模式,前期不向居民收取裝梯費。等電梯安裝完成投入使用後,再像公交刷卡一樣向居民收取每次乘梯的使用費。每次乘梯的費用只有幾角錢,這種形式受到了不少居民的認可,但這種模式卻沒能得到推廣。

    “當電梯實際投入使用後,我們發現居民乘梯的頻率並不如想象中高,按次收取的使用費還不夠後期的運營成本。”運營公司的經理告訴記者,今後將探索其他可行的收費模式,如安裝之前收取安裝費等。

    

    本報記者 周明傑 莫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