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五里鋪,自古就有一座高大的土堆,當地百姓口口相傳:這座高達15米的大土堆,是西漢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撫琴臺。
但根據西晉史料《益州耆舊傳》、《益州記》的記載,司馬相如的故居在“成都橋西二百步處,少城中笮橋下一百多步處”。歷史專家通過研究成都市歷史發展軌跡,推斷其位置就在寶雲庵附近。後來考古隊在此發掘出了大量的建築遺蹟,進一步確定了撫琴臺的位置在寶雲庵,而不在西郊的五里鋪。
1940年,爲了躲避來自敵人的空襲,作爲大後方的成都市響應國家號召,在全市範圍內開挖防空洞。在西郊的五里鋪地區,成都鐵路局組織了大批的民工,來到封土堆上開挖防空洞。在挖到地下4米深的時候,工人們挖出了一堵青磚牆,在拆掉幾塊磚後,就看到牆後面出現了巨大的空間,這時工人們才反應過來可能是挖到古墓了。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那裏,他立刻帶領一隻考古隊前往查看,結果確認工人們挖出的是一座古墓,而且等級非常高。但由於當時正處於戰爭年代,不具備發掘條件,所以考古隊決定暫時將古墓進行了回填。
兩年之後,做了充分準備工作的考古隊再次來到五里鋪,這次他們順利的挖開了古墓的大門。清理完成之後發現,這是一座五代十國時期的大墓,整個地宮分前、中、後三室,爲縱列式券拱頂磚石結構。
在清理出土的文物時,考古隊發現了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哀冊,這樣在場的所有人都興奮不已。通過哀冊上的文字記載,考古隊得知這座大墓的墓主人是前蜀開國皇帝王建。
根據史料記載,王建是河南舞陽人,在唐朝末年的軍閥割據中發展壯大,被唐朝皇帝封爲蜀王,是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公元907年唐朝滅亡,王建拒絕向朱溫稱臣,於是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王建統治四川時,勤政愛民,注重發展農業,所以前蜀也成爲了亂世中難得的一塊淨土,成都也發展成爲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公元918年,王建病逝,葬於永陵。
確定了墓主人之後,考古人員又繼續在墓中清理,突然,他們在墓室中發現了一座頭戴黑色便帽、面帶粉色、身着紅袍的石像。通過查閱史料,考古人員找到了對於王建容貌的記載:“隆眉廣顙,龍睛虎視,狀貌偉然”,這與石像基本一致,毫無疑問,這是一尊王建本人的石造像,考古人員說:在之前的考古發現中,還沒有出土過帝王本人的寫真石像,王建像的發現堪稱奇蹟。
王建石像被考古專家認定爲中國帝陵出土的獨此一尊皇帝雕像,同時也是中國雕刻史上最早出現的唯一一尊寫真人像,是難得的國寶級文物。除此之外,王建墓中還出土了包括七套玉大帶,玉璧、玉環、銅器、陶瓷器、鐵豬、鐵牛等數百件珍貴文物。
據說四川發現皇陵的消息傳出之後,熱衷於考古郭沫若聽說後,欣喜若狂,非常後悔沒有親自參加發掘,這也爲其後來主持發掘定陵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益州耆舊傳》《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