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角,有一條巷子,全場100米、寬2米,在巷子的兩頭都立着牌坊,上面刻寫“禮讓”二字,這條巷子就是著名的“六尺巷”,說到它的來源,還有一段很有趣的小故事。
原來清朝年間,這條巷子原本只有三尺塊,巷子一邊是清朝大學士張英的老家住所,另一邊是鄰居家吳氏,兩家同時建新房子,都想佔用這三尺巷子,結果張家人認爲有人在朝爲官,就寫信給張英,希望他能幫家裏把這三尺地爭取過來。

張英受到老家的來信,隨機回覆了一封信,實際上是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受到後,主動讓出巷子給吳氏,吳氏覺得不好意思,也自動讓出三尺,於是這條巷子就變成了六尺,被稱爲“六尺巷”。
從這個故事可知,張英雖然在朝爲官,但他並沒有依仗權勢爲自己謀利,反而顯得很大度,張英不僅寬以待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很有一套,比如他的兒子張廷玉,就是清朝鼎鼎大名的重臣。

張廷玉原本是漢人,儘管清朝從康熙皇帝開始,也允許漢人入朝爲官,可清朝比較是滿清入關統治中原,所以朝廷對漢人的待遇,各方面都比滿人差一點,但張廷玉卻不一樣,他當時在朝中的地位,比年羹堯還高。
張廷玉出生於康熙十一年,康熙三十九年高中進士,從此入朝爲官,32歲時他就成爲南書房官員,康熙皇帝對他非常欣賞,40歲時,張廷玉擔任禮部尚書,當時朝廷幾乎所有重大事件的文書,都由張廷玉起草。

張廷玉之所以深受朝廷重用,主要是他博學多才,據說他能過目不忘,處理政務方面更是能手,康熙晚年時期,雍正便看上他的才華,兩人走得很近,後來雍正繼位後,對張廷玉大加提拔,封他爲太子太保。
後來清朝成立軍機處,張廷玉被雍正封爲首席軍機大臣,這在漢人官員中,已經算是位極人臣了,而雍正對張廷玉的信任,完全超過了當時的年羹堯,任何滿足大臣都比不了,在生活中雍正也很關心他。

有一次,張廷玉生病了,雍正皇帝表現得比他本人還着急,立馬拍人詢問病情,病情叫宮中御醫到張廷玉府上看病,雍正還肉麻的說:“若三天見不到衡臣(張廷玉的字),朕心裏就難受。”
雍正和張廷玉君臣相處三十年,從來沒發生過不愉快,兩人的情誼超過了君臣關係,甚至有人懷疑,他們之間有基情,當然這只是猜測,也有人說,雍正之所以跟一個漢臣如此親近,是爲了表現給天下人看,讓大家明白清朝不會虧待漢人的。

這樣的猜測儘管有些腹黑,但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但不管雍正皇帝是真情還是假意,張廷玉一生的確位極人臣,他死後還配享太廟,兩後來的曾國藩都沒這份待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