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生產軍用卡車、客車貨車底盤,到生產輕卡、輕客,到商轉乘、新能源,再到與大衆、蔚來合資,江淮大約是中國涉足汽車品類最多、且經典車型最多的品牌之一。更何況對大衆來說,國軒高科與江淮汽車都位於合肥,非常有利於其在新能源產業佈局方面形成聯動,發揮1+1>2的作用。

昨天,大衆宣佈將投資9.86億歐元,以增資擴股的方式購入江淮汽車集團50%的股份,並增持合資車企江淮大衆股份至75%,將大衆新能源汽車總部和基地落戶合肥。

同時,大衆投資11億歐元購得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26%的股份,成爲了其最大股東。

安徽汽車工業的大盤,忽然就因爲大衆、江淮和國軒高科這場三人戲,變得有看頭了起來。

01

大衆汽車的戰略佈局

大衆顯然是三者中的最大贏家。

江淮汽車總市值不足百億,幾乎是國內最便宜的、沒有其它國外車企合資的汽車廠商,但卻具備完整的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生產能力,坐擁80萬輛產能,同時大量產能閒置。

國軒高科則是僅次於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上排名第三的供應商。如果單看電池界的後起之秀磷酸鐵鋰電池,國軒高科的技術水平和裝機量甚至優於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而它們都被大衆“收入囊中”。

隨之而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比如其一,鋪開大衆的商用車佈局。

大衆對江淮背後的中國商用車市場一直有所覬覦。

原因很簡單,江淮的乘用車業務稱不上佼佼者,商用車業務卻絕對頭部,其中中高端輕卡更連續多年行業出口第一。反觀大衆,雖然大衆商用車在海外銷量不錯,但在中國的佈局卻幾乎空白。

能在中國商用車市場分一杯羹,是大衆一直以來的期望。

江淮在商用車領域的積累和優勢,正中大衆下懷。此前也有知情人士透露,大衆入股江淮,皮卡或是MPV可能是最先實現合作的細分領域。

其二,推動大衆的新能源進程。

大衆此次的投資重點之一,就是增持江淮大衆的股份至75%,獲得了江淮大衆的絕對話語權,決策和行動上能比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更加自由。

而江淮大衆的主打合作項目,就是新能源汽車。

大衆計劃在未來十年生產2600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一半在中國生產,將中國建成其全球電動汽車的產銷基地。所以近兩年,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都加快了在新能源領域的投放,一汽-大衆佛山工廠將在今年引入MEB電動平臺,上汽大衆新能源工廠也已於去年落成。但饒是如此,與大衆新能源的規劃產能仍相去甚遠。

江淮工廠的全部產能高達80萬輛,2019年年產量卻只有42萬輛,所以對大衆而言,江淮大衆顯然是最好不過的新能源發力點,能給大衆新能源帶去更大的發揮空間。

更何況江淮也是國內較爲老牌的新能源企業,不但有着多年的自主開發積累,曾經江淮iEV系列更一度位居國內純電動車銷量第一。這些經驗對大衆而言都是多多益善。

其三,彌補大衆電池產業鏈的短板。

拿下國軒高科26%的股份,成爲其第一大股東,其實是大衆汽車此次投資尤有意義的一點。

一方面,大衆計劃未來十年在中國生產1300萬輛新能源汽車,這意味着其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非常巨大。

大衆官方透露過,僅在亞洲市場,大衆對電池的需求從2025年開始就將增至每年150GWh。面對這種緊迫需求,其背後的動力電池企業顯得至關重要。

因爲對大衆來說,如若控股一家電池企業,既能降低電池採購成本,又能穩固供應鏈體系。這是主機廠理應保持的對自己掌控核心部件的要求和警惕。

大衆是喫過電池虧的。

去年3月,大衆與韓國SK創新簽署了一份電池供應協議,卻不料想因此激怒了原供應商LG化學。後者不但威脅斷供大衆電池,還取消了與其在德國合建電池工廠的合資項目。而由於原材料缺乏,大衆自己在德國是沒有電池工廠的。

所以奧迪e-tron就遭遇過直接因電池斷供產生的交付難題。

大衆由此看得非常清楚,在新能源賽道上,一定要通過資源整合,保證自我供應鏈的充足。

而中國的電池產業鏈,是全世界最完備的國家之一。

另一方面,國軒高科在動力電池產業的地位與技術優勢不容小覷。

從動力電池裝機量來看的話,國軒高科排名全國第三。但它的潛力肉眼可見。

國軒高科的技術優勢和研發重點在磷酸鐵鋰電池,它們是國內極少率先將乘用車磷酸鐵鋰PACK能量密度提升至140Wh/kg的企業之一。

根據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隨着電池補貼的逐漸退坡,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優勢正逐漸凸顯,因此磷酸鐵鋰在乘用車的應用已經開始轉暖;再加上越高的能量密度越意味着越高的補貼,隨着時間推移,走在技術前沿的國軒高科顯然將迎來發展拐點。

更何況對大衆來說,國軒高科與江淮汽車都位於合肥,非常有利於其在新能源產業佈局方面形成聯動,發揮1+1>2的作用。

總之,如此三板斧後,大衆不但在中國形成了乘用車、商用車和電動車的全面佈局,更在新能源產業鏈的核心鏈條上掌握了直接資源和話語權。

就像大衆桑塔納開啓了中國真正的燃油車時代、並讓大衆在中國建成了最爲成熟且穩定的合資聯盟一樣,我們彷彿看到一個嶄新的新能源時代,也正由大衆悄悄開啓。

02

江淮的反擊

江淮同樣能從這樣一場合作中建成自己的絕地反擊。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自從大衆即將入股的消息傳出,江淮汽車的股票已經在7個交易日裏實現了6次漲停,市值幾乎翻了一倍。而且其實,自從2017年江淮大衆合資公司成立,江淮股價的每一次漲停就幾乎都和大衆有關。

更長遠的影響則在企業根部。

近些年的江淮並不太平。

2019年,江淮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爲-9.78億元,這已經是其連續第三年扣非淨利潤爲負。可以說,近幾年江淮的盈利能力並不強,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補貼在生存。

但江淮的實力不該如此。

從生產軍用卡車、客車貨車底盤,到生產輕卡、輕客,到商轉乘、新能源,再到與大衆、蔚來合資,江淮大約是中國涉足汽車品類最多、且經典車型最多的品牌之一。即便聚焦在新能源領域,江淮的生產範圍也涵蓋乘用車、輕型商用車、多功能商用車、客車等各個車型。

幾十年來,其在品牌寬度和厚度上的積累都是說來話長的。

但要想品牌向上、木秀於林,江淮和所有中國品牌一樣,都缺少一些汽車生產必需的高端技術和足夠的品牌力。

而大衆入股的意義就在於此,既可以讓其閒置產能充分利用,又可以藉助大衆的技術和影響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實現品牌向上。

此前江淮汽車就從與江淮大衆共線生產的過程中,吸收了不少江淮沒有的技術。

比如用於淋雨檢測的溼度檢測儀,是江淮此前沒有應用過的儀器,也就是盲點。它的功能是在淋雨狀態下,對看不見的積水區域做100%的覆蓋檢測,提升整車淋雨品質。

再比如過去整車下線後,江淮內部的質檢部門會對品控做把關,或全檢、或抽檢,總歸是內部解決,但後來在大衆的要求下,江淮引入了第三方公司福邁迪做全線質檢。福邁迪是什麼概念呢?奔馳、寶馬、沃爾沃、福特等品牌的部分車型都是外包給福邁迪做質檢的。

用江淮工程師自己的話來說,大衆對生產線的規矩和要求就是兩個字:極苛。

後來,這些大衆技術和標準也都在江淮自己原有的生產線嚴格執行。

共線生產都能技術吸收如此,直接入股就更不必說了。

按照大衆目前的規劃,未來將給到江淮大衆4~5個純電動產品,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20~25萬輛的生產量,營收300億元;在2029年實現35~40萬輛的生產量,營收500億元。

如是,在這一過程中,江淮的技術水平得到了提升,製造經驗也愈加豐富,那麼品牌力提升,還會遠麼?

03

安徽的潛力

安徽汽車工業坐擁奇瑞、江淮,放在全國來看其實底子雖厚,卻一直不溫不火。

而這一次,新能源汽車或許將成爲安徽尤其是合肥的翻身機會。

有人說大衆入駐後合肥會成爲中國的狼堡,但我以爲狼堡或許也仍不夠。

因爲從此以後,這裏既有科大訊飛這樣的人工智能龍頭,又有國軒高科這樣排名國內前三的電池企業,既有蔚來這樣的造車新勢力代表,又有大衆這樣的世界汽車三大巨頭。

可以說,合肥打造的新能源汽車朋友圈,已經站在了全國鄙視鏈的頂端,再加上其本來就有長三角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優勢,未來新能源產業形成規模,計日可期。

想想就連大衆汽車CEO迪斯都信心十足地表示:“要將安徽打造成中國新的電動汽車中心。”安徽自己的野心,更不言而喻。

幸運的是,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厚積薄發,多年苦功積攢,安徽汽車的工業實力,已能撐起這份野心。

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之後,這裏將迎來最好的時機。

期待新能源大幕拉開後的嶄新安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