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肯定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蔡锷将军四岁的时候就能得到当地刘姓大地主的资助;为什么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不满十六岁也被当地一个土豪资助,还专门请了曾在皇宫当差的三等侍卫教他武举应试技巧。

为什么明清地主这么爱资助穷小子?这和传统观点里半夜鸡叫高扒皮一样的地主似乎不一样。

其实原因很简单,明清,乃至整个封建时代,朝廷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苛刻了。

陈宝良教授在《明代社会生活史》里曾经说过,在明代,一个家族不管有多么兴盛,只要三代没有出一个举人,这个家族肯定会衰败下去。

其实明清朝廷并不仅仅对平民苛刻,在法律条文里对退休官员都非常不友好。

其实明清对于所谓“士大夫“的优待并不是像大家想象那样,完全不用交税;应该说明清朝廷都很小气,他们对“士大夫”的优免仅仅限于赋役里的役,而且也不优免所有的劳役,只是优免杂役。劳役中的正役,也就是里甲之役从来都不在优免的免除范围之内。

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著为令。——《明太祖实录》

很多人看到这一条就认为朱元璋优待读书人,其实朱元璋只是免除了这些官员的杂役,而且范围也圈定了“百司见任官员之家”,也就是在当时京师南京的官员。

朱元璋

事实上这些在南京的官员也不可能被自己老家的里正派里甲之役,比如抬轿子、修桥、打更,所以朱元璋干脆给他们免了。

而且也严格规定,有田地的官员还是要按章缴税“有田土者,输租税外”。

类似的命令,明宣宗时期也再次重申,减免的只是杂役。

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带致仕,免其杂泛差徭。 ——《大明会典》

事实上清乾隆朝的广东学政李调元在其著作《卖田说》里也谈到,他虽然贵为广东学政,但是他在老家的田税一样也是要交的,而且这件事在老家人人皆知:

租有家丁代完,粮差不敢追也。又例免差徭里正不敢及门也。——清·李调元·《卖田说》

当然,明清两朝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法律条文上对官员的优免很少,但是架不住官员自己悄悄的扩大;但是,请注意,这也只是“潜规则”,一旦有地方官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实行,即使是退休的大学士、阁老也完全没有办法。

古代耕种图

比如明朝江南巡检徐民式因为苏州“潜规则”减免官员以及家属赋役太多,于是决定严格执行优免政策,为平民解困,竟然遭到了退休阁老申时行严重抗议,申时行表示你徐民式敢这么做,我申时行就敢真的字迹押粮去京师,让皇帝看看,你这个地方官就是这么对待我这个退休阁老的:

是年有江南巡抚徐检吾以苏松缙绅田产过多,定役与齐民等,故相申少师亦佥白粮解户数名,惟常镇以理学之乡,优免如故事。徐乃申庚榜门人也。申恚不能堪,欲身自著役北上。或问:“公果行,上必怪问,旧弼何以出山?”申答曰:“我竟报名,云原任大学士某人,解粮到见朝,又安能难我?”此一时愤激之言,而其子冏卿孝廉辈亦劝止之,终不成行。然其事可笑,几与中州公务作对矣。——明·《万历野获编》

然而徐民式下定决心,严格按照优免条例执行优免政策后,许多苏州籍官员都觉得负担非常重,比如曾经担任过沂州知州的钱达道就抱怨,自己家虽然被优免了一千四百一十亩赋税,但是我们家马上就要自费运粮去北方,这下把我搞的够呛:

余以州官再谪,止照乡科五品,一体免田一千四百一十亩,家封君亦如之。以故本年遂点北运,受累不支。——明·劳堪·《皇明宪章类编》

为什么说土豪资助穷小子,要先说这么多官员的事情?就是想说明一点,明清民众的负担,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官员也觉得是沉重负担,如果一旦严格执行,官员也受不了。

当然,王朝中后期一般来说不会对官员像对普通民众那样,但是同样,这也意味着这些官员和他们家属的杂役被转嫁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

比如明朝江南地区最令普通地主“胆寒”的杂役就是粮长、塘长、老人。其中由粮长转化而来的北运、南运、布解等长距离运输徭役是最为棘手,因为这都涉及到远距离运输,而且也牵扯到验收问题。

清代漕运

正如五品退休官员钱达道就抱怨“本年遂点北运,受累不支”,大家想想,拥有一千多亩土地的官户都觉得北运税粮让钱家支撑不住,这还是建立在钱家本身是官户,一路上各地地方衙门和胥吏都不敢刁难的基础上。

试想一下,这种杂役要是落在普通富户身上会怎么样?是不是动辄就会“破家”?

所以,对于明清那些没有功名的地主土豪来说,要保住自己财富最好的办法不是藏在地底下,而是家族里有人能考中功名,成为朝廷命官,成为官员群体一份子,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自己家族财富的延续。

可不管是文科举还是武科举,都是需要天赋的,前者需要的是读书的天赋,后者需要的是练武的天赋,那么,如果家族几十、上百人没有一个有读书练武天赋,怎么办呢?

俗话说得好,女婿是半个儿子,只能去附近寻找身家清白,有才能和天赋的穷小子进行资助,而等穷小子考中功名后以女婿的身份再反过来庇护自己家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蔡锷将军四岁就被当地地主资助,张三甲十几岁被土豪资助的真正原因。

那么,功名真的这么好使吗?

真的这么好使。

古代金榜题名

根据广西《西江都市报》报道,在广西“茶船古道”黄金节点苍梧六堡镇有清末民初有两大茶叶家族,其中一个邓氏家族真正发迹就是其子弟在1895年考中武进士,得授三等侍卫开始的。

太叔公(指邓卓藩)做了御前侍卫以后,我太公(指邓盛文)做生意就顺利多了。“文记”(邓家茶庄)的船有一次在西江运茶去广州时被水匪抢了,当地官府立即派兵清剿了抢船的水匪。沿途的水匪路霸知道邓家的厉害后,凡是邓家的茶船就没人再敢动了。——邓盛文后人邓炳强口述·《西江都市报》

而越是文武科举风气兴盛的地区,这种资助穷小子的行为就越普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很多“吃螃蟹”的人以身作则,告诉后来者,资助这些穷小子,等他们考上功名,自己以及家族能得到多大的回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有清一朝,河北武举风气比江苏文科举风气还盛,资助穷小子考武举的事迹200多年就没有断过,在这种情况下,杨露禅、孙禄堂、李书文等河北传武大师们从没有得到当地大户土豪资助,只能说明一件事:

这些传武大师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完全没有展露出值得别人投资的过人天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