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战役作为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歼敌36000万多人(其中美军24000万多人), “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均被收复,而“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延安半岛也被解放,迫使“联合国军”退到“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在西线战场,志愿军第38、39、40、42、50、60军联合进击,经过一昼夜激战,歼灭敌人右翼的两个师后,实施战役迂回,切断其退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军队在一场以美军、韩军为主要对手,共有16个国家派出军队,41个国家提供军事装备及各类物资的世纪大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让全世界为之震动。

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战役,无疑是第二次战役。事实上,对于这次战役的价值与意义,或许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

第二战役肇始于1950年11月24日,当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调集了多达5个军的兵力,共计20万之众,大张旗鼓地发起了所谓“圣诞节结束这场战争”的总攻势。

11月25日至27日,志愿军采取了兵法中经典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八字方针,将敌军“诱骗”到云山、定州、宁远一带以及长津湖地区,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分别集了3个军和6个军,向敌人发起大举反击。

在西线战场,志愿军第38、39、40、42、50、60军联合进击,经过一昼夜激战,歼灭敌人右翼的两个师后,实施战役迂回,切断其退路。

“联合国军”终于接受了落败的事实,从11月29日起开始全线撤退,志愿军乘胜追击,对敌人实施分路追堵围歼。

12月6日,志愿军和人民军解放了平壤,并派出部分兵力朝着“三八线”推进。

在东线战场,宋时轮指挥第九兵团重创美军第七师(号称“滴漏壶师”)和陆战第一师(号称美军第一王牌师)。其中,12月1日在新兴里围歼了美军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号称“北极熊团”),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

在志愿军的穷追猛打之下,东线的敌人焦头烂额,只能从由长津湖朝南突围,志愿军则乘胜追击。

12月16日,西线敌人全部撤退到“三八线”以南,就在同一天,志愿军大举进逼“三八线”。

至12月24日,志愿军相继解放兴南和咸兴,人民军也顺利收复了元山。其间,联合国军”残部被迫从海上撤离。

也就是说,第二次战役正式划上了句号,志愿军让美军创下了其历史上最大的败绩,而麦克阿瑟那句“让小伙子们回家过圣诞节”的争诺,从此成了遗笑天下的一句空话。

这次战役的战果之辉煌,是最高首-长事先并未能预见的。这次战役作为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歼敌36000万多人(其中美军24000万多人), “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均被收复,而“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延安半岛也被解放,迫使“联合国军”退到“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前,最高首-长曾经有过一个基本的设想,那就是在德川、宁远、龟城、泰川、五老里一线构筑阵地坚守半年左右,之后发动进攻。

可到了第二次战役打完,也就是志愿军出国才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打到了“三八线”,这个远远超出预期的成绩当然让最高首-长喜出望外。

他在12月18日起草的一份给各中(央)局、各大军区的电报说:“通过志愿军的作战经践足以证明,我军完全能够战胜拥有精良装备而且掌握了制空权的美军。”

对于抗美援朝前两次战役应当如何评价其意义呢?

简单来说,第一次战役的意义在于“初步稳定了战局”,而第二次战役则“迫使敌军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战局”,这对于战争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倘若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以落败告终,那么整个战争的走向就会截然不同。换而言之,志愿军大败“联合国军”,便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正式奠定了胜局。

打个比方,如果苏联卫国战役的象征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么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就是第二次战役。

要知道,对于第二次战役的称赞并非中国人的一面之词,西方的有识之士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一些西方军事历史著作甚至将其视为二十世纪全球战史上的海陆空决定性战役之一。

西方有个著名的战略学家,名叫罗伯特·奥内尔,这位牛津大学博士将第二次战役称之为“清(川江)长(津湖)之战”,并撰写了一本以此为书名的专著。

他在此书的末尾对第二次战役作出这样的评价:

“中国从这次战役的胜利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方大国……他们的军队从这次胜利中赢得的军威,在此后的三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仍得以绽放光芒,让世界各国都需要重新认识其军事威力。”

“可以断言,倘若志愿军未能在1950年11月的第二次战役中痛击对手,那么世界历史的进程一定会迥然不同。所以说,这是一次改变了历史进程的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