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學家羅新考證,拓跋珪的名字並不是“珪“,他甚至根本沒有用漢語取名字,南朝史書所記“涉珪、 什圭、 涉圭、 什翼圭”等纔是其本名,都是對鮮卑語il-qan的不同音譯。至於被史書記錄爲其名字的“珪”、“開”等,不過是對其鮮卑語本名後綴“qan”的音譯、後世將其當做漢式名諱罷了。

可以說,歷史上的拓跋珪之所以能夠崛起,這離不開慕容氏的幫助。

北魏與後燕之間結爲姻親,關係一度十分緊密。然而,畢竟在亂世之中,這種臨時性的戰略結盟是不牢靠的。隨着北魏的國力逐漸強大起來,拓跋珪不再滿足於成爲後燕的附庸,想要翻身做主。兩國之間的矛盾是以北魏拒絕向後燕繼續提供戰馬而起的,盛怒的慕容氏立即扣押了北魏的大使。

看似緊密的政治聯盟,就因爲這樣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土崩瓦解了。

公元三九四年,西燕被後燕所滅。至此,華北地區唯北魏能於後燕分庭抗禮。或許是整合西燕讓慕容垂變得心態膨脹,後燕終於決定挑起戰端,入侵北魏,一舉平定華北平原。次年七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名精銳騎兵浩浩蕩蕩地殺入了北魏。在這場戰爭中,拓跋珪採取迂迴戰術成功瓦解了後燕騎兵。

後燕死傷慘重,一萬多名騎兵在此役中戰死,四五萬名士兵淪爲階下囚。更讓慕容垂難以承受的是,數千名軍官成了俘虜,後燕的軍事力量大打折扣。這場突襲戰打完後,拓跋珪從俘虜的軍官中挑選了一些有能力的,說服他們爲北魏效命。至於剩下的俘虜,拓跋珪打算將他們放還祖國。

然而,這時謀士王建警告拓跋珪:“後燕雖經此大敗,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雖然擊敗了後燕,但是,若讓這些俘虜回到燕國,恐怕敵人的軍事力量會大漲。臣以爲,應該將這些俘虜全部殺死,這樣能讓後燕損失慘重,無法與我們抗衡。”

拓跋珪權衡利弊之後,終於下定了決心,命人挖了一個大坑,將這些俘虜全部坑殺。聽說北魏處決了所有戰俘,慕容垂憤怒不已,急火攻心一命嗚呼。太子慕容寶強忍悲痛,繼承大統。公元三九六年,意識到時機成熟的拓跋珪登基稱帝,躋身五代統治者的行列。

沒過多久,拓跋珪便舉全國之兵,以四十萬大軍強壓後燕國境,一路無人能敵,打到了燕國腹地中山城。因爲此時燕國內部發生內亂,所以,慕容寶一時間無法集結所有燕軍。無奈之下,慕容寶只能帶着一萬多名親兵逃出中山城,來到龍城落腳。由於事發突然,中山城一片混亂,甚至沒有守軍關閉城門。

望着洞開的城門,拓跋珪心動不已。原本他打算趁着夜色率兵直接入城,不過,謀士王建及時提醒道:“志在虜掠,乃言恐士卒盜府庫物,請俟明旦。”王建稱:若此時入城,手下的士兵定會在城中擄掠,府庫中的寶貝將會被士卒瓜分。不如等到天光大亮再進城,屆時即可取得所有敵城中的財富。

拓跋珪起了私心,所以,失去了打下城池的最佳時機。結果,等到第二天雞鳴報曉時,守軍已將城門關閉。拓跋珪懊惱不已,可是,城還是要攻佔的。原本,拓跋珪覺得慕容寶已逃出了中山城,城內羣龍無首,破城只是時間問題。然而,拓跋珪沒想到城裏剩下的老百姓和守軍已擁立慕容詳爲城主。

有了主心骨後,中山城的軍民同仇敵愾,以至於,北魏軍久久不能攻下城池。正所謂“殺俘不祥”,拓跋珪原本想用攻心之術,讓城內的軍民開城投降,他站在城下對城內大喊道:“慕容寶已棄城而去,只要你們能開城投降,我會保住你們的性命。”誰知,城牆上的守軍根本不喫這套。

他們對拓跋珪說道:“當年發生的事(坑殺俘虜)還歷歷在目,所以,我們害怕重蹈覆轍。”拓跋珪聽到這番話以後,突然想起當年參合坡一戰中王建出的餿主意,又聯想到王建前幾天讓他錯失攻城良機一事。想到這裏,拓跋珪對王建的憤怒再也無法壓制,乾脆將他叫到身邊,一口粘痰唾到王建的臉上。

意識到此前的失誤後,拓跋珪開始反省自己的過失。在攻城期間,拓跋珪俘虜了九百名突圍的守軍,這一次拓跋珪並沒有殺掉俘虜,而是將他們全部釋放。由於,城內的軍民見到拓跋珪並不會殺害俘虜,進而放鬆了守備。又過了幾個月,北魏軍順利地進入了中山城。

與此同時,城裏的兩萬多名文官武將,均被拓跋珪“皆赦而不究”。

可以說,正是因爲拓跋珪深切意識到殺害俘虜給他帶來的惡果,所以,他才能及時亡羊補牢,重新收穫民心,最終,使得北魏成爲華北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其實,歷史上所謂的“殺俘不祥”,無非是兩個效果:

一是對手覺得你“壞規矩”,也用同樣慘烈的辦法報復你;

二是對手覺得投降也沒好處,以後和你死戰到底。

即:所謂的“不祥”。

但是,反過來說,大多數古代國家的封建性很強,依靠少數精英武士階層作戰,沒有快速重建軍隊的能力,軍事骨幹如果在大戰後被屠殺乾淨,肯定是傷元氣的。所以如果是大戰俘虜了很多職業士兵,很難說殺俘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參考資料:

【《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