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大多數的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面前講道,有些講道是父母對孩子殷切的關心,孩子聽着雖煩,卻知道那是父母對自己的愛,而有些講道卻是父母自己無能的表現,一味的“碎碎念”只會把孩子推得越遠。

   案例

  小楓從小是乖巧懂事的孩子,家裏條件不好,他從來不跟同學比喫比穿,用功讀書,高考時發揮不錯,考上了市裏最好的大學,但他的媽媽卻從來都不滿足。

  他的媽媽總是喜歡拿他跟家裏的表哥表姐作比較,總認爲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就算是小楓考上了市裏最好的大學,他的媽媽還是覺得他的表現非常一般,讓她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來。

  一次家庭聚會時,長輩們又習慣性地比較起孩子們來,聽到家裏親戚炫耀自己的小孩在北京念大學,以後還要出國留學,小楓的媽媽臉拉長着,一言不發。

  回到家後,對着小楓又是一陣數落。

  聽着媽媽唸叨,小楓在心裏暗下決心:既然不管如何努力你都看不見,那以後就真的讓你看不見我。

  大學畢業後,小楓放棄了本地的公務員工作機會,不顧父母的反對,孤身一人前往了上海尋找工作。

  在生活中,像這樣的總是覺得別人家孩子好過自己孩子的母親不少,她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然後覺得自己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講道理,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這樣的講道,在孩子心裏只是家長無能的表現,自己家明明就是個普通家庭,但父母永遠要求孩子考第一,考到班級第一不滿足,還要求全年級第一,然後還有全區第一,全市第一。

  不管孩子怎麼努力,永遠無法滿足家長的要求,最後只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關係,甚至由愛生恨,變成了仇人。

   分析:細枝末節和娃較真、掏心掏肺講道理,只會適得其反

  生活中有不少類似媽媽,對待孩子全是標準和要求,準會提醒孩子好好學習,也會在生活中因爲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和娃較真,當孩子沒考好,或是做錯事之後,不僅會批評孩子,還會嘗試和孩子掏心掏肺講道理,讓孩子意識到所謂的“大勢所趨”,不學沒出路。

  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毫無用處,一方面孩子會嫌棄媽媽太煩人,只會加速親子關係隔閡,導致孩子什麼事都不願和媽媽溝通,想要逃離媽媽的掌控。

   如果不想發生這樣的事,家長最好不要做以下幾件事

  1、經常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比較,幼兒園時比身高,讀書時比成績,工作以後比誰掙錢多,永遠都會比下去。

  除了排名第一的那個孩子不會反感這樣的比較,其他的孩子都不會喜歡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然後得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的結論,而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永遠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長期這樣孩子也會放棄努力,因爲努力了也沒人能看見。

  2、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現在都提倡誇讚教育,就算孩子真的做得不好,也不要直接說“你不行”這種話,而是說“這次做得很好,但你還可以更好”。

  因爲這樣才能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即便真的是差生,在這樣鼓勵的教育下,也對自己抱有自信,相信通過努力有一天會變得更好。

  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即使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也會在長期的打擊下變得鬱鬱寡歡,最後變得隨波逐流,不再對自己有要求。

  3、總跟孩子強調要知恩圖報

  總在孩子面前強調養個孩子有多辛苦,要求孩子長大以後要懂得回報的父母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回報。因爲這樣做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個商品,父母養他只是爲了從他身上得到回報,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如果哪天父母感覺自己未來得不到回報,隨時都可能扔了他。

  4、總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

  孩子如果確實犯了錯誤,需要教育批評的時候,最好是回到自己家裏關上房門批評。而不要在外人面前數落自己孩子的不是,孩子也是有自尊要面子的,父母如果不顧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在衆人面前抬不起頭,這樣的羞恥感是終生難忘的。

  親子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緊密最親密的關係,但這不代表父母可以隨意地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同樣需要家長精心地培育,孩子纔會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