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周弘曾說:“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朋友說,這孩子也不知道怎麼了,自己明明很耐心在和她講道理了,她卻聽不進去,難道非要打一頓纔行嗎。

01

和朋友聚餐,她和我吐槽了孩子好幾個小時。

她的女兒蕾蕾4歲了,剛上學前班,平時還挺乖的,最近突然變得特別“不講理”。

她帶蕾蕾從超市買完東西回家,上樓的時候,蕾蕾突然嚷嚷要媽媽抱,朋友很無奈地告訴女兒:“媽媽也想抱你,但是媽媽拿了這麼多東西,騰不出手啊,你乖一點,自己走上去。”

但是蕾蕾卻聽不進她說的話,非要媽媽抱。最後她只好把一大堆東西掛在手指頭上,抱着孩子上樓了,到家的時候手勒得通紅。

晚上睡覺的時候,蕾蕾不願意刷牙,一個勁哭,無論朋友說多少遍“不刷牙會長蛀牙,會牙疼”,蕾蕾就是不願意,最後終於哭累了,睡着了,但是牙還是沒刷。

朋友說,這孩子也不知道怎麼了,自己明明很耐心在和她講道理了,她卻聽不進去,難道非要打一頓纔行嗎?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有些道理,明明和孩子講了很多遍,他卻聽不進去,有時候看起來聽懂了,但是卻總是會再犯,爲什麼自家孩子這麼不懂事呢?

其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和孩子講道理這個行爲,本身就是錯誤的。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聽大道理,哪怕你再耐心,他們也聽不進去。

02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

大多數時候,和孩子講道理,就是在做無用功。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0-7歲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即使在7-12歲的具體運算階段,雖然孩子們開始擺脫“具體”向抽象思維發展,但孩子們的思維還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孩子的大腦發育狀況,決定了他們天生不喜歡抽象的道理,也很難接受大人講的道理,有時候就算勉強聽了,也不過是在裝樣子。

變形記中的農村女孩歐曾緣被“交換”到一個城市家庭中,進餐時律師“爸爸”問她將來的愛好是什麼?

歐曾緣說想當警察,隨後“爸爸”掏心掏肺講道理。

從分享自己高中時想當律師,後來又如何一步一步實現理想並樂在其中的。

在之後的採訪中,歐曾緣說:“感覺像是律師和罪犯在說話,像唐僧在唸經,然後孫悟空就裝作一副認真聽的樣子……”

而“爸爸”的感受卻是:“和她在一起時,無論我跟她說什麼,講一些什麼大道理,她都能聽進去,喜歡聽,我很欣慰。”

同樣的事情,兩個不同立場的人,結論卻截然不同。看似令人喫驚,實則十分常見。

和孩子們講道理是幾乎每個家庭都經常玩的把戲。然而,大多數時候,當父母在推理時,孩子們假裝像命運一樣嚴肅,卻什麼也不聽。大多數時候,我的父母都說不出話來,我的孩子們也已經離開天空很久了。

其實,孩子們真的很不喜歡父母總是和自己講道理,如果能做選擇,他們寧願矇頭睡覺。

03

對孩子來說,理解和愛,比講道理更管用。有時候,一個恰到好處的小舉動,勝過千言萬語的大道理。

綜藝爸爸去哪兒5中有一期,Jasper第一次住農村的房子,捏着鼻子不敢進屋。

原來,這是漁民的屋子,所以晾有很多魚,無法避免的有一些魚腥味,而Jasper有點接受不了這股味。

陳小春先是讓Jasper試着進來,Jasper慢悠悠進屋,他安慰到:“雖然不盡人意,但這是一間不錯的房間。”

可Jasper還是很抗拒,默默走了出去,坐在屋外的小板凳上,委屈地想媽媽。

陳小春再三邀請Jasper進屋無果,這時,他沒有隻講道理,而是表示理解並慢慢開解Jasper:“我小時候也是住這樣的房子,所以,那個已經很好了,OK?”

Jasper仔細傾聽並試着理解。

接着,爲了減輕屋子裏的魚腥味,陳小春拿出香水把屋子裏裏外外都噴了一遍,然後再次邀請Jasper進屋,Jasper聞到香香的氣味感覺好多了就乖乖進去了。

很多網友看了紛紛表示:山雞哥果然有辦法。同時稱讚Jasper,有孩子的天真,大人的果敢,禮貌而有趣,軟萌卻不柔弱。

心理學家皮亞傑也在“兒童自我中心論”中說,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風景,身處不同立場也會產生不同的觀念。

當我們真心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細心地體會孩子的感受,給孩子平等對話的機會,就會縮短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孩子也會與我們好好溝通,並學着用成人的眼光理解世界。

其實,讓孩子聽話並不難,只要肯在細微之處花心思,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講道理。

04

有人說,小孩心,海底針。如果講道理行不通,太抽象了,孩子聽不懂,不如把道理掰開揉碎到生活裏,換個方式形象地說。

1、利用情景代替說教

上週,同事霞姐在辦公室吐槽4歲的女兒。霞姐說,女兒什麼都好,就是每次洗澡都特別鬧騰,經常是苦口婆心相勸也不配合,最後還是被哭着拎進衛生間。

原來,霞姐每次催女兒洗澡,都是“寶貝,我們洗澡去咯”,“快點,去洗澡”,“快點,再不洗一會睡覺又該晚了!”

聽起來,霞姐說了很多話,可是都沒有說到孩子心坎上。

想要一遍見效,我們可以這麼說:“寶貝去洗澡搓泡泡咯,你最喜歡玩泡泡了”,“寶貝想不想跟你的玩具一起洗澡?”

用情景吸引注意,用童心吸引興趣。其實,想要孩子聽話,並不一定要說教。

2、巧用故事傳達思想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共性,當你直接表達觀點卻無效時,不妨給孩子講一個相關的故事,這樣更能打動孩子,也更容易引起共鳴,還能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像逆流而上的你,希希不喜歡病號服,拿剪刀準備剪掉,高紅旗在幫她設計了有趣的衣服後,又巧用紀梵希的故事對希希傳達了她的思想,同時也敞開了希希的心扉,從此兩人親如母女。

單純的灌輸大道理,不如故事來得生動有趣,孩子也更容易心領神會。

3、幽默貼近孩子的心

恩格斯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育和道德上優越的表現。”

幽默是親子溝通的橋樑。

爸爸去哪兒中,jasper擔心選的房子會漏水,陳小春幽默回應:“沒關係,漏水我們就有水喝了!”

逗得jasper哈哈大笑,瞬間消除心中的不安。

不要總是一本正經的講道理,要學會“漫不經心”地說,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

4、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教育家周弘曾說:“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不會或者不知道傾聽,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連孩子想什麼都不知道,何談溝通?”

也就是說,傾聽是瞭解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蹲下來和孩子對話,聆聽孩子的心聲,溝通才能走心,心意相通,道理水到渠成。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場華麗的冒險,我們希望孩子一路歡歌笑語,繁花似錦,避開險境,少走彎路。

作爲過來人的我們,忍不住指點迷津,想讓他們躲過這九九八十一難,順利到結局。

但是,記得除了“唸經”講大道理,其實,還有更多方式可以心連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