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士德的悲劇人生,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遭遇的現實:生活除了少數幸運兒,大多數人都無法理想地過一生。——歌德《浮士德》。

原標題:人心如戰場,我們如何抵禦魔鬼的誘惑?歌德用一部史詩昭示衆生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 作者舒生,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工,好讀書,愛自由,崇尚理性。

人一旦軟弱倒下,

他們就難以挽救;

誰能夠自力掙脫

情慾的鎖鏈拘囚?

失足跌倒太容易,

地面傾斜又滑溜!

媚眼和阿諛奉承,

有誰能不爲所誘?

——歌德《浮士德》

正如俄羅斯作家託斯妥耶斯夫斯基所說,人心如戰場,魔鬼一直在同上帝進行鬥爭。

亞當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園過着優哉遊哉的幸福生活,但是魔鬼(那條蛇)引誘他們偷喫禁果後,二人就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需要終身勞苦、汗流滿面才得以餬口。

《聖經》的教義是要我們始終站在上帝一邊,但現實中誰不曾被魔鬼引誘過呢?就像哲學家盧梭說的那樣:

“十歲受誘於餅乾,二十歲受誘於情人,三十歲受誘於快樂,四十歲受誘於野心,五十歲受誘於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纔會追求睿智?”

魔鬼一直在誘惑我們,一方面人心總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另一方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難怪耶穌會說,進永生的門是窄的。儘管我們已很少關心彼岸世界的拯救,但放眼此生,誰不希望找到一條生活的正途,過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呢?但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找到生活的正途,過好這一生呢?德國文豪歌德就用一部史詩作了傑出的探索,足以昭示衆生。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國文學家、自然科學家和政治人物

01

史詩《浮士德》:歌德一生的精神自傳

這世上幾乎沒有哪位作家能像歌德這樣生前盛名赫赫,死後又哀榮無限。我們的傳統文化推崇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於一身的聖人,照這個標準,歌德就是一位聖人。

立功方面,歌德曾是當朝總理級別的要員,把魏瑪共和國治理得安穩而繁榮;他還是自然科學家,在地質學、植物學、色彩學等方面都有科學貢獻;歌德還曾給醫學專業學生上過人體解剖課,足見其解剖學方面的造詣也不凡;

立德方面,像“鐵血宰相”俾斯麥、哲學家馬克思、蘇聯社會主義締造者列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中國文豪郭沫若等都是他的“鐵桿粉絲”,他的精神後裔,早已遍及世界各地。

至於立言方面,他是與任何世界第一等文豪相比也毫不遜色的文學家。他是德語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是當時“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年僅二十餘歲就寫出超級暢銷書《少年維特的煩惱》,後來又陸續寫出經典教育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生時代》和《威廉·麥斯特漫的遊時代》。還有著名的自傳作品《詩與真》《歌德談話錄》。其創作生涯持續近七十年,期間還創作多部戲劇、遊記、散文以及上千首廣爲流傳的詩歌等。可謂歌德出品,皆爲精品。

最重要的是,歌德創作了《浮士德》。這部作品耗費他將近60年的心血,是其一生思想的總結和藝術探索的結晶,也是其立功、立德、立言一生的精神自傳。浮士德豐富的人生經歷,一定程度上就是歌德一生的藝術再現。

想要鉅細無遺地解讀《浮士德》是極其困難的,它就像一個矗立天地間的龐大大物。除了內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多方面的知識外,更有形式上的錯綜複雜,其中有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因素,有希臘式悲劇、中世紀神祕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的假面劇、意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臺的新手法、現代活報劇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體裁幾乎採用了已知的每一種西方格律,如第一部的雙行押韻體、自由體、頌詩體、合唱體,第二部更是添加了八行體、三行隔句押韻體、三音格詩體等,不一而足。這些連翻譯家也感到棘手的內容,如果普通讀者糾結於此,那最後我們只能把《浮士德》歸結爲不堪猝讀一類的天書。但是經典作品的一大魅力,就在於其中蘊含的思想智慧乃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浮士德》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就在於它極爲生動地塑造了“浮士德精神”。(參見綠原譯本前言)

《浮士德》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要是天主借浮士德戰勝魔鬼、高揚人類精神的一段歷程。歌德假“天主”之口闡明其思想主題: "要奮鬥難免迷誤差池",“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

02

猙面獠牙更可怕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托是上帝的安排。上帝很清楚“人在努力時太容易鬆懈,很快會貪戀絕對的安閒”,因此他“樂意造一個魔鬼,與人作伴”。

有意思的是,靡菲斯托並非是那種猙面獠牙的惡魔,他是個很有魅力的魔鬼,就像一位善於獵豔的渣男,很會獻殷勤,總能討女孩子歡心。與人交談,他舌燦蓮花,金句爆棚,不是很有哲理,就是很有深意。“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樹常青”,“樂中定有苦,苦中定有樂”等膾炙人口的語錄就出自其口。

這位魔鬼也會吐出超級正能量的慧語,比如“你不迷誤,便不會清醒。你想生成,須自力更生”。

魔鬼譏諷人性的弱點入木三分,比如“人類是一羣井底之蛙,愛把自己的世界無限誇大”。

但是,正如渣男本質上只愛自己一樣,勢利纔是靡菲斯托的嗜好。哪怕世界洪水滔天,只要不影響他“把好處撈”就行。這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心照不宣的生存信條嗎?換句話說,這不就是真實存在於我們內心的魔鬼嗎?

他是“惡的一切”。對於自己的惡行,他這樣自我調侃:

老想作惡卻總是把善促成,

我便是這種力量的一部分。

事實也是如此,他與上帝打賭,以爲浮士德經他誘惑,必定會墮落下地獄。但結果打臉了他(也不怪他啦,這是大反派的命運)。

他和浮士德打賭,只要浮士德對某一瞬間說出“你真美啊,請停一停!”的話,就給浮士德套上鎖鏈,讓其心甘情願與魔鬼爲伍。

賭注模式開啓後,他帶領浮士德暢遊宇宙八級,從從容容地走過天堂、人間和地獄。

魔鬼很滿意自己的誘惑哲學,他以爲勝券在握。

03

要把個人的自我擴展成人類的自我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原本是位學者,一直鑽研神學、科學、哲學等知識,但是他皓首窮經卻感到與生命隔膜了。他自己本是個“書呆子”,卻非常討厭身邊的“書呆子”:

羊皮古書未必是止渴的聖泉,

只須喝上一口便永久會靈驗?

倘若泉水不是湧自你的內心,

纔不會使你覺得清涼又甘甜。

厭倦書齋生活,浮士德心底逐漸有了“闖蕩世界的勇氣,去把人世間的苦與樂擔當”。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有點像尼采高揚的超人,他們都是不屑於流俗的人:對待生命,不妨大膽一點,因爲我們終將要失去它。

翻譯《聖經》舊約裏的一句話時,從“太初有言”到“太初有意”,從“太初有意”到“太初有力”,再從“太初有力”到“太初有爲”,浮士德終於明白“渴望向上、向前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應當帶着男性氣概投入生活:

讓我們投身時間的洪流!

讓我們捲入事件的漩渦!

任痛苦和享樂相互交替,

讓成功和厭煩彼此混合,

真正的男子漢只能是

不斷活動,不斷拼搏。

儘可能豐富地體驗人類生活,好像要替所有人活似的。浮士德對自己說:

在我的心上堆積全人類的苦樂,

把我的自我擴展成人類的自我,

哪怕最後也同樣地失敗、淪落。

不難發現,歌德是要借浮士德的傳奇來隱喻大寫的“人”。

03

沒有一瞬間感到滿足的浮士德

浮士德最典型的精神是永不滿足,永遠騷動不安。無論體驗過什麼,他總會“抖起精神,要超越自身”。老年浮士德的一段獨白最能說明這一點——

我只匆匆奔走這世上,

任何歡樂都抓緊嘗一嘗,

不滿意的立刻將它拋棄,

抓不住的乾脆將它釋放。

我只顧追求,只顧實現,

然後又渴望將人生體驗,

用巨大心力,先猛衝蠻幹,

而今行事卻明智、謹嚴。

對於塵世我已瞭如指掌,

對於彼岸我不再存希望;

只有傻瓜纔會盯着雲端,

以爲同類居住在上面!

強者應立主足,放開眼,

世界對他不會默默無言。

他何須去永恆之境悠遊!

凡能認識,便可把握擁有。

他該如此踏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沒而我行我素,

於行進中尋找痛苦、快樂,

他呀,沒有一瞬感到滿足。

現代社會各方面的繁榮發展,內驅就是一種“浮士德精神”,特別是經濟和科技發展方面,創新、迭代、突破、變革、改變世界已成社會宣傳常態。在成功學、消費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職場中,都能見到很多浮士德式的人物。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位“浮士德”。

04

即使悲劇的人生,也要反射出光彩

說來遺憾,浮士德一生都在用激情追尋理想的生活,結局卻充滿悲劇色彩。

知識悲劇:

作爲學者,皓首窮經卻一無所得;

愛情悲劇:

對於愛人格雷琴,愛之實則害之;

政治悲劇:

侍奉統治者,違背個人志趣;

美的悲劇:

與古希臘美女海倫聯姻失敗,美也是泡沫;

事業悲劇:

想要造福人類,但淪爲魔鬼鑽營的工具。

浮士德知識淵博,但也貪圖塵世的“厚贈”:

有的人生活得淡泊而又安寧,

有的人被大膽的魔法所吸引:

後者才能獲得人人渴望的厚贈,

充滿自信,讓奇蹟當衆發生。

他也曾醉心功利:

我要贏得統治權連同財富!

事業是一切,名聲是虛無。

浮士德並非只知道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情感和理智都很強勁,與魔鬼的打賭,他就經常反省,如:

我厭惡世人種種可恥行徑,

於是逃進寂寞、遁入荒郊,

卻又不願孤獨地虛度此生,

到頭來只得和魔鬼打交道。

浮士德的悲劇人生,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遭遇的現實:生活除了少數幸運兒,大多數人都無法理想地過一生;我們總在追求,卻很少能如意;即使是那些外表光鮮的時代名流,也常感嘆事情的發展超乎想象,難以控制;我們想做好人,卻難免傷害親人和朋友;我們懷着鴻鵠大志,卻螻蟻般地躺在生活的陰溝裏;我們追求快樂,卻飽受痛苦折磨……

這樣看來人生是多麼的可悲啊!難怪一些人會覺得生不如死。萬念俱灰者,更是縱身一躍,徹底了斷生活。

然而,悲固然可悲,浮士德卻不是悲觀主義者。年輕時他沉浸在知識的海洋,後來耽溺愛情和肉慾;失戀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重獲新生;在與象徵希臘美的海倫的結合中,他成了唯美主義者;美的聯姻幻滅後他又去侍奉小丑般的統治者,成爲政治附庸;老了又醉心於填海造田,造福人類;臨終前,他將魔鬼挖掘墳墓的聲音當作辛勤勞動的人民,簡直是對其理想抱負的鮮明反諷。世俗地看,浮士德確實失敗了,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又很成功。

浮士德認爲“生之意義就在反射出光彩”,所以他一生都在用力活,用力向世界展現自己。浮士德的一生是自我實現的一生,是行動的一生,是充滿陽剛氣的一生。在與魔鬼同行的途中,他多次誤入歧途,多次犯錯,但他從來沒有屈服於魔鬼的誘惑。浮士德在雙眼失明、大限來臨之際確實說出了“你真美啊,請停一停!”的感嘆,魔鬼就此以爲他已徹底屈服,但實際上浮士德是沉浸在一幅奮鬥者積極建設家園的美景中。魔鬼不理解這一點,所以他也就不明白浮士德死後,爲何能夠得到衆天使拯救,向天堂飛昇。

05

浮士德最後的醒悟

老年浮士德的填海造田計劃並沒有如願實現,但他卻在其中找到了“智慧的最後結論”:

只有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浮士德追求的不是佛系式的歲月靜好,不是自以爲看透萬象的犬儒生活,他所作所爲體現的是入世者的積極進取、奮勇向前。

歌德借浮士德啓迪我們,人生道路雖然佈滿種種荊棘,但只要我們堅守內心的善良大膽前進,最後一定能找到一條昇華生命的正途。悲觀者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現實又何嘗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呢?魔鬼會誘惑每個人,但上帝也是我們內心根深蒂固的渴望。

真正有價值的人生需要奮鬥,需要大膽爭取,不要因爲犯了錯誤就裹足不前,或者看到理想無法實現就自暴自棄。對待生命,你不妨像浮士德那樣大膽一點,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信仰和不言之教。每個人都值得成爲他自己,哪怕爲此會付出很大代價。浮士德的追求雖然失敗了,但他在這個過程中造就了偉大的自我,正是滿腔生活的激情讓他的生命閃閃發光。浮士德最大的美德就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這是他的得救之道,恐怕也是衆生的得救與昇華之道。

正如蘇格拉底一再強調:“每個人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對它重視到什麼程度”,“過錯由選擇者自己負責”,“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這樣我們纔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裏還是我們死後得到的報酬”。

願你的人生,始終葆有一點“浮士德精神”。

聲明:本公衆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爲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