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頻道6月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睿 周逸 通訊員 李瀟鵬)從杭州市區出發,往西南方向一路行駛,兩側景色從高樓大廈逐漸變換成茶園、竹林和農田。繞過蜿蜒山路,輾轉間就到了富陽導嶺村。這裏,是手藝人聞士善的家。

一個支架、一部手機,連上網,聞士善就開始了網絡直播。相比於短視頻平臺上大部分直播間的喧鬧,他的直播間恬靜、閒適,一如他遠離城市喧囂的家。手機這頭,聞士善左手不停地轉動着傘骨,右手則拿着刷子,熟練地給傘骨刷上用木薯澱粉熬製的環保膠水,偶爾,他停下手中的活,和網友交流幾句。

作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陽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這位愛“趕時髦”的大叔,30年來不斷在堅守中創新,撐起了非遺傳承的一片天,使得富陽油紙傘在國內外市場絢麗綻放,牆內牆外齊芬芳。

重拾油紙傘“內外兼修”

延續了千年傳統手工技藝的油紙傘,曾是人們遮風擋雨的重要工具。因爲盛產竹子,制傘曾成爲富陽導嶺村主要的手工業,聞士善的父輩們以此爲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鋼架傘的出現,油紙傘漸漸退出市場,迫於生計,村裏人逐漸放棄了做傘。

到了九十年代,當時村裏還有一部分閒置勞動力。“當年的老村支書跟我們閒聊時談起,想恢復油紙傘的生產,增加一些村民收入。”那時聞士善27歲,村支書的話,讓兒時父親做傘的身影重新浮現在他的眼前。雖然因中斷多年,部分制傘技藝失傳,聞士善還是下定決心重拾老底子的手藝。

鋸傘骨、做傘盤、穿傘架、糊傘面……聞士善一邊跟着父親學,一邊又去別處“拜師學藝”,逐漸掌握了手工製作油紙傘的72道工序。然而,傘是做出來了,市場卻不好。“都是老套的東西,跟不上時代,沒人要。”聞士善說。

順應潮流才能生存。過去的油紙傘是生活必需品,而現在有了鋼架傘,油紙傘得實用性和觀賞性俱佳,“內外兼修”。聞士善不斷摸索,在選竹、鋸竹筒、切片、打洞、開槽、穿裝飾線、油漆、折傘等每一道工序上精益求精,最後將72道工序增加到了106道工序。

過去的油紙傘使用的是傘骨開槽工藝,骨架不夠牢靠,聞士善大膽借鑑日本油紙傘製作中的夾片工藝,增強油紙傘抵禦大風大雨的強度。爲了實用與美觀俱佳,聞士善將油紙傘的傘骨從22根增加到36根甚至44根,“傘骨密了,自然就好看了,同時防風性能也增強了。”

30年來,聞士善不斷創新技藝,來適應時代發展。比如他所作的傘,塗的是自己用木薯澱粉熬製出來的環保膠水,刷的是經過改良後留有一股清香的防水桐油,最後上在傘骨的油漆也是環保的腰果漆。在他的作坊裏,記者幾乎沒有聞到刺鼻異味。

有人勸他,現在油紙傘只要好看就行了,實用性不用太強,這樣做得快賣得也多。聞士善搖搖頭,“雖然非遺確實應該順着時代改變,但是油紙傘以前就是實用性的生活用品,如果在這方面改變了,本來的味道就沒有了。”他怕改革以後,後人就體會不到油紙傘的工藝,都以爲只是用來拍照的了。

2011年,聞士善成爲全國《紙傘》行業標準制定工作的主要起草人。3年後,他又參與起草了全國《油布傘》輕工行業標準制定工作。

傳統非遺躋身“洋”市場

拿着改良過的油紙傘,聞士善信心滿滿。2003年,他帶着幾把油紙傘,去義烏探尋市場,“當時一把傘我打算賣28塊,我心想這麼好的東西,肯定搶手。”

只是沒想到,義烏小商品市場裏的油紙傘5元一把。“連零頭都夠不上,心裏拔涼拔涼的。”失望的聞士善,怏怏而歸。

不過,這趟義烏之行並非沒有收穫。雖然價格沒被市場認可,但聞士善手中油紙傘的質量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聞士善想着:要不試試國外市場?

義烏回來,聞士善直奔浙江省一家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建議我賣到日本試試。”

作爲村裏第一個裝電話機的人,愛趕時髦的聞士善立刻購置了一臺電腦和一臺數碼相機。用相機拍下油紙傘的照片,用有道詞典將中文翻譯成日語,一起發到阿里巴巴網站上,並留下了郵箱。那時開始,日本的訂單絡繹不絕,成功打開了銷路。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日本基本上成爲聞士善油紙傘100%的銷售地,後來他又接連開通了美國、澳大利亞、西歐以及中東市場,並且深受客戶歡迎,平均每年銷售額可達200萬元。

“聞叔的傘”成國內“網紅”

市場成功打開,油紙傘不愁銷量,但聞士善心裏總還是有遺憾:“牆內開花牆外香”,彷彿全世界都在用中國人的油紙傘,卻獨獨難以打開國內市場。“油紙傘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得靠中國人才能傳承下去。”

轉機出現在2018年,一心想要傳承油紙傘非遺文化的聞士善參加當年的杭州文博會,吸引了一家專門運營非遺的公司。他們提出通過短視頻來幫助傳播油紙傘製作技藝時,聞士善心動了。年近六旬的他又“趕了次時髦”。

2018年11月28日,聞士善在短視頻平臺上發佈了第一條視頻,就獲得了1.6w點贊,“太好看了!”“好喜歡,都要看哭了……”“想穿着漢服,配油紙傘。” 網友們好評不斷,紛紛表達着對傳統制傘工藝的支持與關注。“聞叔的傘”火了,聞士善看到了希望。

“聞叔”邊做傘做直播

如今,“聞叔”已經發布了近300個視頻,尤其疫情期間,幾乎每天一條。視頻中,聞士善向網友們講述着這些年的制傘經歷,砍竹、劈傘骨……一堆散落的竹料在他粗糙的雙手下,一步步打磨,一把把精緻的油紙傘逐漸成型。

和着古典悠揚的輕音樂,人們彷彿看到了戴望舒筆下那位撐着油紙傘,在雨巷中行走的江南女子,煩躁的心逐漸歸於寧靜。粉絲近百萬,獲贊破千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聞叔的傘”下,感受着非遺之美和匠心力量。“去年平均每個月能賣10萬多元,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每個月也有七八萬。”聞士善說。

花香引蝶來。最讓聞士善欣慰的是,不少年輕人主動聯繫他,想要拜師學藝。精挑細選後,如今“聞叔的傘”有了兩位“後浪”傳承人。同時,社會各界對紙傘製作技藝也越來越重視,他被邀請到杭州一些高校開設選修課,“幾秒就被學生搶完了。”

離開時,聞叔一路相送。路過離他家不遠處的一處山坳時,他興奮地說:“看,就這裏,馬上要造一個油紙傘工廠了!”

於他而言,油紙傘“未來可期”,而他眼中,分明有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