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頻道6月3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章忻 通訊員 高靜瑋 壽國輝)近日,西湖區召開加快“高校經濟”發展動員大會,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簽訂項目合作協議,爲發展高校經濟按下“快進鍵”。

高校經濟是西湖區經濟圖景中的重要角色。從2000年開始,西湖區打造大學科技園,吹響了發展高校經濟的衝鋒號。此後,西湖區先後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一批以高校爲核心的創新型企業、特色小鎮成長起來,高校經濟成爲助力西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教育優勢轉爲經濟優勢,西湖區做了哪些努力?發展高校經濟的背後,又彰顯了何種發展方向?

如何把先天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

瞄準科技成果轉化發力

一路向西,西湖區內聚集了衆多知名高校。從老浙大、老杭大,到如今的浙大紫金港校區,再到小和山高教園區,這裏始終散發着濃濃書香氣,雲集了衆多人才。“他們是西湖區發展高校經濟的先天優勢。”西湖區科技局局長杜昊說。

與其他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發展高校經濟需要多個主體配合。一是高校要做好“科研文章”,充分發揮人才、平臺等優勢,不斷研發出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企業更要儲備人才和技術,要能“接得住”高校拋出來的“高招”,將高校的產物轉化爲經濟效益。

在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姜玉峯看來,高校如何運用好人才、平臺等諸多有利因素,和西湖區共同打造“高校經濟”這張金名片,是件講究事。

瞄準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力,西湖區將先天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在此次動員大會上,西湖區發佈了《西湖關於大力發展高校經濟的實施意見》(徵求稿),在成果轉化方面再次發力,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比如,西湖區企業與高校合作並實現產業化的,技術交易合同金額50萬元以上,可按照實際交易額的20%獎勵,每家單位最高50萬元進行獎勵。

科技成果轉化,更是西湖區打造產學研平臺的關鍵一環。在西湖區的中部,浙大科技園正欣欣向榮,創業團隊忙得熱火朝天。

把時間倒退回20年前。2000年,以浙大爲核心,西湖區佈局浙大科技園。同年,浙大科技園被認定爲全國首批大學科技園,利用既有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聚集起一批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團隊。2011年,杭州市推行“青藍計劃”,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契機。20年間,浙大科技園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1800多家。

浙大科技園是西湖區打造“高校經濟”的一個模板。以高校爲核心,集聚創新人才、科技成果,搭建產學研平臺,讓科技成果得以落地,孵化出一批高新企業,由此,西湖區高校經濟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中部的浙大科技園繁榮向上,南部的中國美院國家大學科技園也緊跟步伐。與浙大科技園不同的是,中國美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落腳點在文化創意,這與園區的核心——中國美術學院密不可分。發展高校經濟絕不是一刀切、爲高校套上模板,而是尊重高校自身特色,挖掘自身優勢,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西湖大學雲谷校區(效果圖)

如何讓創新力量落地生根?

加速融合“產學研平臺”

如果說,打造大學科技園是區校經濟發展1.0版本,如今,區校經濟發展正走在更新迭代的路上,“產學研”平臺也呈現出加速融合的狀態。

高校與科研院所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科技創新能力,這也是高校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區校合作要想結出累累碩果,就得加快“產學研”平臺的加速融合,讓平臺成爲創新力量的載體和落點。

所謂融合,是打破壁壘,讓一切利好因素自由流動。2015年,在一座廢棄水泥廠之上,藝創小鎮涅槃而生,一批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發展。在杜昊看來,借力藝創小鎮、紫金衆創小鎮等特色小鎮,區校合作進入了2.0版本。“特色小鎮搭建了研究中心、金融機構,也有創業社區、人才公寓,讓人才與創新資源真正流動了起來。”

在此次動員大會上,西湖區按下發展高校經濟的“快進鍵”,開啓了區校合作3.0版本。深入合作,意味着有更高的目標,更廣闊的規劃。

“以西湖大學雲谷校區爲核心,對標劍橋大學城、斯坦福大學城等世界知名大學城,西湖區啓動15平方公里西湖大學城概念規劃方案設計,積極謀劃66萬平方米產學研接產基地,合力建設‘中國新型大學第一城’。”西湖區副區長馬品芳說。

打造“中國新型大學第一城”,這不是信口開河,西湖區擁有着堅實的基石。這個基石是產業集羣。經歷過1.0階段和2.0階段,西湖區打造了浙大科技園、浙商大產業園、紫金衆創小鎮等一系列產業平臺,形成了以數字經濟、智能製造、文化創意、生命健康爲代表的一大批產業集羣。

以點帶面,打造大學城更是一招先手棋。“產學研平臺”的每一次更新迭代,是爲了打造“大學城+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的高校經濟生態圈。在生態圈內,高校是技術策源地,產業園區是產業化基地,特色小鎮爲產業集聚地,形成一個從創新源頭到創新成果轉化的創新生態圈。

未來,西湖區將打造紫金港片區、之江片區、小和山片區三大高校經濟生態圈。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圖自《杭州記憶》

發展高校經濟的目標在哪裏?

打造共生共榮的“區校共同體”

對於西湖區來說,發展高校經濟意味着什麼?

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曾經,西湖區以“三頭經濟”聞名——魚頭、豬頭、石頭,分別代表了漁業、農業、採礦業。“當時所謂的產業,就是依靠自然資源喫飯。”西湖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說。

改變起源於高校的進駐。隨着大量學校入駐杭州城西,帶來了人,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供了契機,西湖區抓住了這個機會。從2015年開始,西湖區開啓“美麗西湖行動”,淘汰落後產能,還西湖美麗原貌,也提升了城市動能。此後,西湖區“產學研平臺”開始提速,浙江音樂學院、西湖大學、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逐步落戶西湖區。

高校帶動了產業升級。以高校爲核心,高校經濟瞄準了數字經濟、智能製造、文化創意等高新技術產業,這推動了西湖區的產業升級。如今,西湖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0.1:5.3:94.6,第三產業(服務業)佔據絕對比重,其中與數字經濟有關的信息軟件行業是核心驅動力。這背後有浙大科技園、紫金衆創小鎮等一批高校園區的身影。

產業升級反哺高校,爲高校的發展提供更多機遇。覆盤高校經濟發展全過程,不難發現,推動“產學研平臺”融合是個落腳點。產業升級在前,“產”“學”“研”三方融合,打通了高校與市場的壁壘。在這個平臺上,各個高校、研究機構都會接受市場的考驗,而這也是激活高校創新因素的關鍵。

“共生、共榮、共建、共享”,在西湖區發佈的加快發展高校經濟實施意見中,這八字是基本原則。八字方針,“共”爲核心。隨着高校經濟的發展,高校已然與西湖區成爲一個共同體,讓西湖區的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城市因大學而興,大學因城市而盛。這種良性循環讓創新因素不斷湧動,提升了城市動能,實現了產城人的融合,讓區校共生共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