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在盤庚死後的二百多年裏,商朝不僅沒有再次進行遷都的舉動,還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殷墟文化,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通過這些甲骨文,我們可以對殷商時期的社會面貌,進行一定的瞭解,同時,商朝也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商”;

第二階段是“早商”;

第三階段是“晚商”。

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了500餘年。

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王侯將相數不勝數,聖哲賢人比比皆是。但是,在這些人中,盤庚必是有一席之地的。可以說,作爲一代英主,盤庚遷殷奠定了商朝最後兩百年的繁榮。

大家都知道,盤庚是商朝的第十九位君主(不計太丁),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他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爲了改變社會動盪的局面,決定進行一次遷都。

那麼,盤庚的這個決定,究竟對後來商朝的整體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商湯在剛剛建立商朝的時候,國都在亳,即今天的商丘。但是,在後面的三百年時間裏,共搬遷過五次,都是因爲內部的爭權奪位,以及水患等自然災害。據說,曾經有一次黃河發大水,把當時商朝的國都給徹底淹了。《尚書·盤庚篇》說:“視民利用遷”。“今其有今罔後,汝何生在上?”。“失於政,陳於茲,高後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等等。

這些都說明:商朝遷都的原因都是爲了民衆躲避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但是,而當盤庚準備遷都的時候,很多王族貪圖安逸,且在原來的首都有着豐厚的家業,遷都的話無疑會對他們的利益產生損害,因此,他們都不願意搬遷。甚至,有一部分人爲了達到不遷都的目的,有意煽動百姓起來反對,鬧得是沸沸揚揚。之後,爲了解決這個矛盾,盤庚把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全都找了過來,語重心長地勸他們說:

“我搬遷的目的是爲了這個國家能更加穩定,但沒想到,你們絲毫沒有理解我的良苦用心,還做出這樣的事情。現在,我只想告訴你們,想要動搖我遷都的決心是絕對不可能的。”

後來,盤庚成功遷都,挫敗了那些曾經反對他的人,帶着一衆平民和奴隸,搬遷到了後來的都城殷。在新的都城裏,盤庚開始了一輪大規模的整治運動,使得逐漸衰敗的商朝逐漸復興。此外,在後來的兩百多年裏,商朝再也沒有遷移過都城。而商朝之所以被後世稱爲殷商或者殷朝,正是因爲都城“殷”。

在三千多年之後,人們在殷商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中,發現了龜甲和獸骨足足有十多萬片。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都刻有非常生澀難懂的文字,這些文字就是著名的甲骨文。之後,經過考古學者的研究發現,逐漸摸清了這些文字所代表的含義。

其實,商朝的貴族非常迷信,他們在打獵以及出征打仗的時候,都要用龜甲以及獸骨來進行占卜,以此來判定這次行動的運氣。而且,在占卜之後,他們會把占卜的結果刻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都是從這些甲骨文上一步步演化來的。

除過龜甲和獸骨之外,人們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種類很多,製作極爲精巧,曾經出土過一個叫司母戊的大方鼎,其重量足足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這個大鼎上刻畫着富麗堂皇的花紋,看起來氣勢磅礴,鑄造技藝極爲高超。

由此可見,商朝當時的冶煉水平之高。

此外,考古學者曾在遺址中發掘了一座商朝奴隸主的墓葬,裏面除了大量的珍珠寶石外,還有許多奴隸的屍骸。而且,在墓道的兩邊,一面堆着許多無頭屍體,另一面堆着許多人頭,場面看起來十分殘忍。

其實,根據甲骨文記載,我們知道,商朝人在祭祀祖先的時候,會殺死大量的奴隸來作爲供品,最多的一次,足足殺了二千六百多個奴隸。因此,通過這些甲骨文,我們可以對殷商時期的社會面貌,進行一定的瞭解,同時,商朝也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然而,盤庚遷都,不僅使商朝一下子變得繁榮了起來,還使其文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成爲了世界上的文明大國。此外,現在的史學學者也用盤庚遷都作爲界限,以此爲時間點,把殷商的歷史進程分爲了兩個部分。在盤庚遷都之後,商朝得以再次興盛,諸侯皈依,百姓生活安居樂業。

甚至,連長期威脅殷商的那些部族,都對殷商表示出了臣服的意思。而且,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殷商的整體國力得到了極大發展,開創了輝煌的中興局勢。

在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立。小辛死後,傳帝小乙,小乙死後,繼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武丁。之後,武丁對西方以及北方的部族發起了多次征戰,不僅消除了周邊的威脅,使商朝的實力得到極大擴展,還爲後來殷商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可以說,在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王朝最爲強盛的時期。而且,在盤庚死後的二百多年裏,商朝不僅沒有再次進行遷都的舉動,還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殷墟文化,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在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卻沒能長久延續下去。

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導致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

最終,商朝被滅,周朝建立。

參考資料:

【《史記·卷三·殷本紀》、《今本竹書紀年》、《三家注史記·殷本紀第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