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積食在中醫學上又稱積滯,是一種因飲食不當、胃腸道食物停滯、無消化堆積、氣滯而引起的胃腸道疾病。孩子經常會出現食物不消化、食慾不振、大便不規律、體重增加不明顯等表現。

本病多見於 3 歲以下的嬰幼兒,夏秋季節發病者較多,尤其是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脾胃功能較弱的小兒,非母乳餵養的小兒更容易患此病。 

此外,本病既能單獨出現,也會夾雜在感冒、腹瀉、疳證等疾病之中。 與現代醫學的慢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輕度營養不良比較相似,屬於多種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統慢性功能紊亂。 

若治療和調理得當,預後一般都比較良好。 失治、誤治或調理不當,病症日久得不到好轉和恢復,會導致營養不良和發育障礙,而形成疳證。 胃積食的出現大致是由於乳食積聚於腸胃,不能充分消化。 

大多與小兒飲食無規律、無節制,過食辛辣、寒涼生冷、肥甘油膩之品,造成脾胃功能受挫,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乳食停滯於腸胃有關。 

多表現爲食慾不佳,嘔吐酸餿不化食物,口臭,大便祕結或酸臭,腹部脹滿或疼痛,手腳心發燙,夜晚睡眠不安,容易煩躁哭鬧,甚至面黃肌瘦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