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隨着漢武帝的極力北征一度把疆土擴大,一躍成爲亞洲最大的帝國。

這其中不少功勞要歸功於戰神霍去病,而霍去病之功又有部分得歸功於他麾下的匈奴將士。

有人稱,霍去病當年之所以能夠橫掃匈奴部族,靠得的是“以毒攻毒”的方式,據說他所指揮的軍隊有一半人數是匈奴人,故此才能夠順利擒殺11萬匈奴士兵,以及除掉兩大匈奴首領。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呢?

霍去病17歲被漢武帝賞識,隨親舅舅衛青北討匈奴,一枝獨秀以八百騎兵長驅直入殺進匈奴中心地區,絞滅兩千餘敵軍,逼迫匈奴部落放棄原有放牧優良環境,繼續朝北遷居。

19歲,受封驃騎大將軍,親自帶兵出關,大戰河西走廊,破休屠王擒渾邪王,殺敵四萬奪得河西走廊主權,甚至以少量兵馬就敢衝入匈奴的萬人陣營,逼得匈奴心服口服,還寫詩哭嚎痛失的領地。

之後,霍去病甚至一度帶兵佔領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區,最遠處據說去到了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也就是蘇武當年被囚禁放養的地方,後來霍去病看着白茫茫無邊無際的荒地,才退回來。

爲什麼霍去病每次打仗都能得勝而歸,甚至經常以少敵多?

有一種說法是稱在霍去病的軍隊中,有一半士兵是匈奴人,故而這些士兵熟悉匈奴的作戰習性,所以就有效剋制對方,從而起到百戰百勝的效果。

雖然霍去病只活了24年,但是生前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死在他軍隊刀下的匈奴亡魂約有11萬人。根據一些文獻記載,霍去病在19歲時,兩次奉命征討河西地域的匈奴,當時隨他出徵的還有一批忠誠的匈奴將士,包括漢朝校尉高不識,此人之前是匈奴王,後來投靠霍去病,成爲一名悍將.

還有司馬趙破奴,他是一位在匈奴部落出生的漢人,擁有漢族血統,之後改而爲漢朝效命,一直跟隨霍去病東征西討。

另有校尉僕多也是匈奴族人,以及他們帶來的匈奴士兵,跟前前後後被降伏以及主動投奔的匈奴人,約佔領了霍家軍的一半人數。因此,可以說在河西走廊戰役中,霍去病的麾下主要是以匈奴人爲主,而他們也不負衆望,力敵其他部落的匈奴軍隊,使得霍去病屢次建立奇功。

到了霍去病21歲那年,他的名氣已經冠蓋天下,故此吸引越來越多的匈奴將士前來投誠。當時除了原有的匈奴王、匈奴漢裔趙破奴等,還新加入了匈奴樓傅王伊即軒、匈奴因淳王復陸支、匈奴小部落王趙安稽以及路博德、衛山、李敢、漁陽解。

有些人在《漢書》中有描述,但《史記》並沒有記載,不過後期的匈奴人總數,估計約佔了霍去病軍隊的三成以上。

隨着霍去病的大力征討,不少匈奴部落的首領、部將、士兵被霍家軍降服,隨而選擇成爲霍去病的部下。

霍家軍不止將領是匈奴人,中級跟基層的士官也有不少爲匈奴人,不過大量採用匈奴將士也留下了一定的潛在危險。當初,漠南戰役爆發,已經投靠霍去病的匈奴大將趙信卻臨陣倒戈,帶着一批匈奴騎兵潛逃回匈奴部落,還因此分享了大量情報給匈奴王單于,趙信也因此有功,從而成爲單于的得意謀士。

河西戰爭發生的前幾年,又有兩個匈奴權貴捨棄漢朝冊封的侯爵地位,企圖潛逃回匈奴國家,可惜事情暴露,逐被漢軍砍殺。可見,匈奴人願意幫漢人打仗,到關鍵時刻也有造反潛逃的行爲。

斬殺11萬匈奴兵的霍去病,既然麾下有一半是匈奴人,那他的駕馭手段是什麼?

霍去病作爲征討匈奴的漢室大將軍,他敢採用匈奴人作戰,自然也得防得住他們,不然搞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導致戰爭慘敗。

而霍去病管理匈奴人的方式之一就是,每次出征都不讓資深漢朝將士率領匈奴人,轉而全靠自己一個指揮他們,在必要時候就施加壓力,以便更好控制自己的匈奴部下。

年紀輕輕,靠自己的威信作爲手段來給他們施壓,這手段確實高超,也讓人佩服。

河西之戰結束後,約有四萬匈奴人願意投誠霍去病,而極具軍事天賦的霍去病就“以逸待勞”,用軍糧把他們餵飽,跟着從中精選出一萬餘強壯匈奴士兵,立馬就反殺過去,追上那些不肯投降的匈奴人,將其擒抓或就地處決,而當初被直接處死者約達8000人。

有人稱霍去病對討伐匈奴之事,非常用心,經常過路的匈奴百姓,主動了解當地地形,學習他們的語言、習俗以及優點弱點。故此霍去病才能更好的率領自己的匈奴部下,讓他們忠於自己,並且大程度的跟漢軍配合,打下勝仗。

《史記》記載着霍去病死後的葬禮情況,其日:“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爲冢象祁連山”。

當初,霍去病收服河西一帶的匈奴部落之後,就把當地匈奴人安置在北地、朔方、隴西、上郡、雲中等五個郡區生活。

後來當這些匈奴人得知霍去病逝世後,就主動趕來長安送他最後一程。期間漢武帝命令所有士兵一字排開,從長安城一直排到茂陵,然而當中就有不少人是匈奴士兵,他們有規有矩的排開,默默的等待着出殯大隊走過,而歸順漢朝的匈奴百姓就站在一旁,悲傷的爲戰神霍去病送葬。

看完霍去病這段歷史故事,讀者難免有所感慨,本有大好前途的霍去病,英年早逝,着實讓人惋惜。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讀歷史也是這樣,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讓自己變得更完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