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圖只是舉個例子

這是因爲手機鏡頭防抖不是很好,一旦我手抖,鏡頭也會跟着抖。

所以,後來的手機加強了鏡頭的防抖性能,甚至更專業的手持雲臺也應運而生。

一臺手機加一個雲臺,是前幾年 Vlogger 的標準配置;

而在之後,大疆把鏡頭和雲臺合二爲一,將 OSMO Pocket 濃縮成手掌大小;

GoPro 則是將防抖技術運用在 Hero 相機中,以此帶來清晰的運動畫面。

但我未曾想到過雲臺居然能放進手機裏,直到我最近看到一段廣告:

這也是專業雲臺,而且也能放到手機裏。

vivo 之所以會說出這句話,是因爲這次在 X50 Pro 用上了一門新技術——「微雲臺」立體防抖。

嚴格來說,這門技術也不是第一次進入大衆視線。早在一年前,vivo 就曾公開提出過給手機加入微型雲臺機構的想法,只是期間一直處於內部研發,直到今年 3 月的 APEX 2020 中實現。

如果說,我們之前在 APEX 2020體驗的微型雲臺防抖是初見版,那麼這次 X50 Pro 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升級並量產商用。

怎樣將「雲臺」放進手機裏

要將相機在工作時的畫面穩下來,手機廠商經過近十年的研發、打磨、優化都已經有着不少心得和方案,但要將這些方案歸類,實際上也無非是兩大類別,光學防抖(OIS)和電子防抖(EIS)。

光學防抖和電子防抖的優缺點都很明顯,而且智能手機發展至今,廠商對於防抖技術的應用也已經有着清晰的劃分。

▲ EIS 電子防抖工作原理

對於入門或中端手機,電子防抖是一個成本低廉,同時又能通過算法帶來一定防抖效果的技術,只要抖動幅度不那麼大,基本也能穩住畫面;

更高級的光學防抖則是一直被旗艦手機青睞的技術,它是基於陀螺儀和磁力調整鏡組或給鏡頭增加穩定支架實現防抖效果。

▲ vivo X50 Pro 主攝

正是因爲通過物理方式去解決,算是治根又治本地減弱了機身抖動對鏡頭影響的問題,因此光學防抖的效果會比電子防抖明顯更好。

通常來說,廠商會在旗艦中使用「光學+電子」的防抖組合來最大限度控制抖動對畫面的影響。

甚至乎,一些廠商還基於 AI 算法推出 AI 防抖,即 AIS。但這屬於每個廠商對防抖所做的不同優化方案,這裏由於篇幅限制,我就不展開細說。

▲ vivo X50 Pro 主攝拆解,由於防抖結構複雜,鏡頭體積較大。圖片來自:數懶小姐姐(愛範兒經授權使用)

光學防抖的效果比電子防抖好,這是肯定的。但由於物理零部件的增加,光學防抖也和光學變焦一樣會增加鏡頭面積,而且成本也會隨零件數量、裝配技術要求增加而增加。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廉價手機很少用光學防抖,而有光學防抖、光學變焦相機的體積會那麼大。

▲ X50 Pro 主攝採用雙滾珠懸架防抖,

vivo X50 Pro 所用防抖方案是基於傳統光學防抖的升級形態,這是一種基於電磁原理,通過機械結構增強鏡頭穩定性的系統。

除索尼定製的 IMX598 鏡頭和外框架以外,系統還通過四個環節來限制鏡頭抖動:

  • 電磁驅動器,根據鏡頭陀螺儀數據,驅動電磁框架做畫面補償
  • 磁動力框架,驅動鏡頭
  • 雙滾珠懸架,加強鏡頭活動時防抖效果
  • 限位機構,限制整套鏡組運動空間

要是將整套模組剖開,我們能看到整套鏡組由八個主要零件堆疊而成,而在抖動控制方面就有四個了。

基於「X 軸+Y 軸轉動」的光學防抖,vivo 這次提出了五軸視頻防抖 VIS(Vibrational image Stabilization),這是在 X 軸+Y 軸轉動的光學防抖基礎上增加 X 軸和 Y 軸的平移、Z 軸旋轉的電子防抖,以此實現由光學和電子防抖組成的五軸防抖。

防抖的意義是什麼

相機防抖雖然不如像素、長焦、微距這些新功能吸引人,但手機廠商卻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相機防抖技術,尤其從 2016、17 年開始,國產手機的相關方案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登場。

相比於提升像素拍出更高清的照片、多核對焦加速暗光對焦速度、長焦鏡頭讓手機拍得更遠,廠商追求防抖技術的意義,本質上是爲了提升畫面成片率。

這就好比我在前面說過,拍視頻時手抖會影響畫面清晰度,最後不但會影響畫面觀感,還可能會因此而掉粉;

而同樣受手抖影響畫面的還有夜拍,我常說夜景模式下拍攝是艱難的幾秒鐘,我不但要屏住呼吸至少 3 秒等待快門,而且手還不能抖。不然最後拍出來的是「流光溢彩」的廢片,我還要再屏氣拍多一遍。

所以防抖,在手機裏的角色還是挺重要的,尤其是在單手拍攝的時候。

根據 vivo 公開的實驗室數據,暗光環境下,相機快門速度在 1/2 秒時,拍攝成片率能達到 64%(在 1/4 時,成片率 90%)。

這意味着在慢快門提升相機進光量的同時,也能通過防抖來抵消慢快門拍攝時的抖動,繼而提升畫面成片率。

爲了直觀查驗出手機防抖性能,我以專業模式下的 1/4 快門進行了試拍:

▲手持拍攝,快門速度 1/4

▲ 手持拍攝,快門速度 1/4

▲手持拍攝,快門速度 1/4

▲手持拍攝,快門速度 1/4

儘管在一些極端環境中(手抖動幅度明顯、周邊有活動物體),照片成片效果不可用,但是停留駐足,手拿穩手機,然後點擊快門,還是有很大幾率能獲得一張清晰的夜間照片。

之後我還嘗試微雲臺在「手持+專業+長時間快門」條件下的功能極限,以我的手持水準,結果是 2 秒,再長的時間需要使用三腳架。

▲手持拍攝,快門速度 2

▲手持拍攝,快門速度 2

相機防抖對夜間拍攝的幫助還是比較明顯的,雖說在使用更長快門速度的條件下,依然擺脫不了三腳架,但相對於過往的防抖技術,手機在長時間曝光的環境下都可以有較高的成片率。 若是在普通自動環境下,也能比較輕鬆地抓拍到清晰的照片。

▲ 晃動情況下瞬間抓拍

▲ 抓拍瞬間成片

根據 vivo 的實驗室數據,在微雲臺防抖加入手機後,相機的手持感光性能提升了 873%,同時由於改進了色彩濾光片和傳感器調校,感光性能也比之前的 X30 Pro 提升了 39%。

在自動模式中,相機在極黑環境下會自動觸發更長的曝光時間(最長大約 6 秒)。在這種環境下,單手握持手機也能有較大幾率拍出夜景照片。

▲手持夜景模式 4 秒

下面兩張是我在「夜景」模式下的拍攝紀錄和樣張,快門曝光時間分別爲 2 秒和 4 秒,均使用單手握持拍攝。

在該模式中,手機還會通過 AI 算法調整夜景成像效果。

▲ 手持夜景模式 4 秒成片

▲ 手持夜景模式 2 秒成片

既然說到防抖,免不了視頻錄製這一使用場景。正如前面所說,這次 vivo 爲 X50 Pro 的視頻錄製推出了 VIS 五軸防抖,除覆蓋手機日常的平移外,還有鏡頭仰視、俯視和旋轉這些動作。

日常行走是目前大部分具備光學防抖能力手機都能應付的抖動,之前我一直使用 iPhone 11 Pro Max 拍 Vlog,主攝的防抖性能表現不差。

而這次,我用 X50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比,看看兩者的表現如何:

▲  點擊窗口觀看視頻

在測試這個相機時,我還發現一個細節,當我在拍攝時做較大幅度的移動時(比如 90 度快速轉身),鏡頭並不是完全跟隨手機轉向,而是像雲臺轉動一樣,機身先移過去,鏡頭在幾毫秒之後才完全轉過來。所以在手持拍攝時,會有種手持穩定器拍攝的錯覺。

▲ 留意在移動手機後,鏡頭會在幾毫秒後跟隨

一些關於相機的細節

防抖系統給 X50 Pro 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視頻拍攝底子,自然在具體應用上也提供了一些比較實用的功能。

這次 X50 Pro 內置三個麥克風,分別用於前、後、全景三種環境下的收音,這三枚麥克風可以由系統默認開啓,也可以隨需求切換。

而當錄製開始後,系統同時也會激活智能降噪,抑制背景風噪、雜音,提高人聲清晰度。

▲ 麥克風藏在攝像頭與後蓋之間

另外,手機系統還能根據 1-10 倍變焦對人聲進行放大,其實在之前剛接觸類似功能時,我並沒有想到這個功能有什麼意義,然而當我去拍講座上的老師時,才發現變焦拾音的好處。

但是,Sound Zoom 對聲音放大雖然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尤其是附近有高頻雜音時,遠處的聲音會被雜音覆蓋。

▲ 位於頂部的降噪麥克風

對於 Vlogger 來說,戴着口罩在嘈雜的環境下拍攝是非常困難的事,嘈雜的環境聲覆蓋了人聲,而口罩剛好把嘴遮住,觀衆想通過口型來猜內容都不行,所以就有了給視頻添加字幕的必要性。

不知是 vivo 故意做的彩蛋,還是真有「安得街 89 號字幕組」這個團體,我在網上搜索不到這個字幕組的作品,卻搜出了位於深圳福田安德街 89 號的步步高大樓。

▲ 一個彩蛋

好吧,其實是個 AI 字幕生成功能。

對於純漢語的識別,準確率較高,基本不用後期手動調整。不過內容若是有英語或者數字,系統並不會自動識別出來,這時就需要手動刪減調整。

但總的來說,AI 字幕已經能爲視頻拍攝者節省不少編輯文字、對軸的時間,雖說體驗不完美,但有這一功能,絕對要比沒有更方便。

雖然潛望式鏡頭給手機帶來了小尺寸高倍率的變焦方案,但光學防抖不像潛望式結構能以平鋪的方式去代替鏡組堆疊,防抖框架仍需要實打實地固定在鏡頭周圍,限制鏡頭抖動,而這又會增加主攝厚度顯得突兀。

在這方面,vivo 通過兩個維度來削減鏡頭高度對手機的影響,一邊是改變內部架構,另一邊是通過設計在視覺上減少鏡頭凸起。

前面我曾提到過承載鏡頭的磁動框架,實際上這個框架是一個異形框架,它的作用是通過非傳統方形框架的形態削減 1mm 厚度,從而節省結構整體的堆疊高度。

▲ vivo X50 Pro 主攝拆解(注意 S 型排線疊放),圖片來自:數懶小姐姐(愛範兒經授權使用)

另外,鏡頭的排線也使用「S」型疊放,這組方案給鏡頭騰出更多可轉動的角度,具體到參數上,這組排線的厚度只有 0.07mm 而已,在 S 型排列下只有半個指甲大小。

▲ vivo X50 Pro 攝像頭部分設計手稿

在視覺上,手機也以「多層雲階」減少鏡頭凸起的突兀感,儘管鏡組部分依然會高出一些,但階梯式設計減少了鏡頭凸起的視覺影響,這讓主攝、潛望式鏡頭都不至於顯得那麼顯眼和誇張。

▲ vivo X50 Pro 設計手稿(左邊是攝像頭部分的初稿之一)

這有點像是「穿黑衣顯瘦」的意思,通過視覺來「削減」相機厚度。

短視頻社交讓手機擁有更多拍攝新能力

根據國內數據統計機構 Quest Mobile 的 數據 ,2019 年國內短視頻內容月活躍用戶量達 8.21 億,長視頻則達到了更高的 9.64 億人,而在這其中,通過移動互聯網觀看視頻的用戶,爲 72%。

▲ 2020 年春節期間移動互聯網典型行業使用時長佔比,短視頻內容超越手機遊戲,僅次於移動社交. 圖片來自:QuestMobile

在傳統圖文社交後,拍攝、分享、觀看視頻內容已經成爲我們每天使用手機的規律動作,在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內容形式越來越豐富下,手機用戶停留在視頻中的時間越來越長,這也無形推動着短視頻發展,成爲我們網絡社交的一種新形式。

5G 是短視頻社交的快速通道,也是一份助燃劑。

在當前 4G 環境下,短視頻內容已經有着相當龐大的用戶數量,且這一數量還在繼續增長,5G 的網速優勢,自然也會讓視頻內容的發佈、加載更加輕鬆,吸引更多用戶進入視頻社交。

但光有 5G 就夠了嗎?當然不是。

手機是用戶觀看短視頻的窗口,也是製作短視頻的重要工具,手機廠商一直在不斷優化相機,實際上他們除了讓人拍出更高清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以外,也一直有對視頻功能做出思考——簡化製作流程,提升拍攝質量。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vivo 曾在去年的 X30 系列中,就已經宣佈過和抖音合作,在 app 內開放多鏡頭調用接口,用戶可以在 app 內拍攝直接切換鏡頭。

而在此之前,OPPO 也曾宣佈過抖音可調用手機的「超級防抖」,在 app 錄製時也能調用防抖輔助。

另外還有一些花邊功能,比如變焦拾音、AI 剪輯、字幕、前後鏡頭錄像…… 這些其實都是過去智能手機沒有的東西。如今,這些功能我們幾乎能在新機中找得到。

而這次 X50 Pro  則是通過升級硬件的方式從根源提升防抖,雖然效果仍不及專業運動相機,但夜拍成片率提升、視頻錄製畫面抖動大幅減少,對於一款手機而言,它在同類中已經有着很好的表現。

新社交方式和手機新能力的出現,我認爲是相互相成的,5G 帶來了新社交更快捷的傳輸通道,新社交則推動了手機更強、更多元的能力。

但最重要的還是一直敢於嚐鮮的受衆,畢竟他們纔是讓新技術發揮作用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