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以来,每当提及列强带给国人的伤痛,人们往往印象中最深的便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强大的国力使得它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成为八国中对中国用兵最多的国家,它在入侵之时的现的西方任何一个列强都要积极。

或许我们会好奇我们与日本究竟有何深仇大恨,为何当它走向强大以后,便迫不及待入侵中国,甚至在后来制造惨绝人寰的屠杀。实际上,除了日本贪婪的野心驱动日军侵华之外,日本对中国的仇恨,或许也是日本入侵中国的原因。至于中日恩怨缘起何时,除了元朝入侵日本之外,还和曾经我们打败日本数百年难得一见的名将丰成秀吉、以及重创日本十四万大军有关。


影视形象:丰臣秀吉

提及日本的历史,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大和民族不得不提的著名历史人物,特别是德川家康,他的德川幕府统治了日本长达三百年之久,不管日本人是否喜欢他,他的精神早已融入现代日本文化基因之中。

然而,在不少现代思想活跃而奔放的日本年轻人心中,德川家康就好比中国的司马懿,而丰臣秀吉就相当于被司马懿取代江山的曹操。所以每当提及丰臣秀吉,有些日本人心中有些难免会为他生出悲凉之感。而在德川家和丰臣家的权力交替之间,就夹杂着这么一段日本不堪回首的往事。


画像:德川家康

在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那个时代,日本战乱纷繁,史称日本战国时代。正是因为丰臣秀吉的横空出世,经历百年内战的日本才得以从上百个割据势力中重归统一。然而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后,新的问题就此出现。因为当时日本割据势力太多,就算重新统一,不少功臣和降臣都需要好好安置,给他们满意的土地数量。

如若不然,可能丰臣秀吉又要面对诸侯们的叛乱。因而为了解决土地矛盾冲突,丰臣秀吉这次做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选择,他竟然将算盘打到了中国头上,想要将内在矛盾转向外部,鼓励诸侯齐心协力占领中国领土,然后就有足够的土地划分。


此时的中国又是什么境况呢?当时掌政华夏大地的是大明王朝,时值能臣张居正死后不久的万历年间。其实按照中国王朝发展规律,万历时代应该正值大明的后期,内忧外患不断,国家风雨飘摇。然而可能是大明命不该绝,治国能臣张居正的改革下,大明王朝躲过了一次大厦将倾的困境,国库回充,名将璀璨。


万历皇帝

让我们将视角拉回到公元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向朝鲜发出国书,要求朝鲜允许日本"借道",入侵中国。当然,此时的大明乃是朝鲜的"父国",就连"朝鲜"之名都是朱元璋赐予,所以朝鲜直接一口回绝了日本。于是日本以此为借口,十四万大军不宣而战,发兵朝鲜。

彼时朝鲜政坛内部党争激烈,民不聊生,对外由于大明的保护,两百年不知兵祸,所以几乎没有任何防御。结果日本登陆朝鲜半岛后,一路所向披靡,烧杀抢掠,接连攻克了汉城、开城、平壤。而朝鲜国王李硹眼看军队不堪一击,竟然丢下百姓就出逃汉城,并不断向万历皇帝求助。


朝鲜胆小国王李硹

当时万历皇帝没有将此事放在眼中,认为那些这些倭人不过贼寇罢了,于是只派遣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数千人马前期入援,结果大明军队很快便被日本火枪队击败。此时万历方才醒悟,这次的倭寇实乃劲敌。

说起来,此时的日本军队也的确算得上战斗力强悍,毕竟他们内部激烈厮杀百年之久,废物早已被淘汰,剩下的都是精兵强将。但是大明也不差,因为在那之前,大明军队出了一位名将戚继光。


影视形象:戚继光与戚家军

在万历前期,戚继光几乎荡平了整个东南沿海倭寇,使得其不敢再犯,后来朝廷认为他能力非凡,便接着调他北上训练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军队。日军入侵朝鲜之时,戚继光虽然病逝,但是南北两边的军队却秉承了他的作战理念。

当时大明万历皇帝不知敌军兵力,但知对方实力强悍,于是便从南北调遣兵力总计四万人,组建援朝征东军,开赴朝鲜作战。

而彼时冲在最前线的日军,是丰臣秀吉手下悍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当时这个军团由于冲得太过前面,造成后勤补给线过长,同时朝鲜民兵也对他们不断袭扰,因而前线日军减缓了攻势。后来日军又听闻大明重兵已经到来,于是驻守平壤诈降求和,明朝主帅李如松自知敌军狡猾,便假意和谈,趁机围困平壤。

公元1593年,大明军队彻底包围平壤。早在他们赶来之前,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在城内驻守了近两万人,他还在城头架设火枪弓箭和滚汤木石;同时,城外的牡丹峰高地也预伏了驻军两千,设据马木,与城内士兵呈掎角之势,凭险呼应。

此时日军普遍配备了性能优于明军火铳的火线枪,明军虽然单兵火力不及日军,但是由于受到戚继光影响,明军善用大炮,且大炮种类多种多样,威力也极为惊人。其中还有一种叫做鸟枪的大型火枪,长3米,重12斤,有效射程两百米,即使战车也无法抵挡。敌我之间可算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一时之间,双方陷入僵持,彼此间你来我往,先后进行了三次小规模冲突,互相试探。旋即,战斗正式打响,明军万炮齐鸣,其战斗之威势震动山岳,响震天地。城墙之上的日军纵然没有明军火炮,但是也不甘示弱,躲在城头向下拼命射击,枪林弹雨,箭矢飞驰,一时之间,明军竟然难以抵进。

眼见明军停滞不前,李如松当即率领200亲兵奔赴城下,激励士兵,大声疾呼,但凡先登城墙之人赏银五十两。很快明军登墙云梯疾风骤雨般扣向城头,而城墙之上的日军则纷纷投掷顽石,以燃矢射击云梯。

然而明军意志顽强,其中当以神机营副总兵骆尚志为表率,他天生神力,武功高强,一手持矛,一手持盾,飞速攀援云梯至城楼之上,纵然深受重创,但仍为大明军队开辟了一条血路,最终大明旗帜高悬城楼。

与此同时,南方城门的祖承训将军知道日军瞧不上战力低下的朝鲜军队,于是便命身着朝鲜军服,让日军疏于防范。待走近城墙以后,纷纷露出明朝盔甲,于是城内日军慌忙派军增援南门。

此时,牡丹峰上的日军却让城下明军损失惨重,为了彻底攻克此制高点,游击将军吴惟忠奋勇杀敌,冲向高地。战斗期间,他不幸胸口中弹,但仍不知疼痛般四处奔走督战,最终明军凭借火炮威慑艰难攻克峰顶。

紧接着,夺下制高点之后的明军压力锐减,而城中日军却压力倍增,城门纷纷失守。可日军也不愧久经战火历练,他们并未太过慌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入城明军厮杀,而城上的日军甚至还射杀了李如松的战马。


但是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李如松也并未因此胆怯,而是换马再战,后来战马不幸堕入沟堑之中,他提缰跃出,继续抵进。彼时城中日军伤亡惨重,匮乏补给,便大幅度收缩战线,龟缩城中城楼堡垒,抵死不降。

经过长时间战斗以后,明军虽然攻克部分城池,但日军后援也将在两日之内赶到,如不慎重,必将腹背受敌,万劫不复。于是李如松决定不再鲁莽攻打日军,而是派人进行劝降。此时小西行长损失惨重,难以为继,却不知后援已在不远之处,于是请求明军撤开包围,让他弃城撤军。

当时,李如松假做答应,故意漏出南门缺口,暗中设伏。

半夜时分,小西行长率领率领残兵杀出,不料明军故意示弱。最终,明军兵不厌诈,再度斩获敌军首级359人。平壤之战以明军胜利而告终。此战中,大明投入35000兵力围城,而日军先锋部队共计投入25000人守城。最终明军伤亡800人,重创日军近万人,中日损伤比例1:15。

平壤之战是万历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此战避免日军将战火烧到国门。同时,平壤之战也彻底扭转战局颓势,最终在整场战争中,明朝十万军队在战争中重挫14万日军,确立了往后300年中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而丰臣秀吉的兵力只有大概4~6万能够活着回到日本,他弥留之际仍旧喊道:“快让我的军队撤离战场。”

丰臣秀吉于万历援朝战争后不久病逝,而他的实力也因在朝鲜战场受到重挫,最终致使丰臣家族无力再统一日本,所以德川家康得以成功窃取丰臣秀吉果实,统治日本三百年。不过,自从德川家上位之后,德川家康吸取丰臣秀吉的教训,下令和中国终战。自此,中日之间又迎来了300年的和平,直至甲午年间烽火再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