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仅是宋代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文化全才,也是整个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耀眼明星。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更在于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个将儒、释、道三家思想集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在顺境时主动“兼济天下”,而在逆境时,并没有“独善其身”,或者消极避世,仍然用自己的豪放达观,追求美好,造福地方,所以深受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喜爱。苏轼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精神高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逆境,若心中有光明,有理想,有追求,在现实中有作为,逆境中的人生也可以很美丽。

一、 德才兼备, 在顺境中走向辉煌

嘉佑元年(1057)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四十八岁的苏洵带着其子苏轼、苏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此话一点不假,次年科考,苏轼、苏辙同榜应试及第,名动京师。苏轼的人生辉煌,也从这时正式开启。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非常喜欢苏轼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苏轼“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自造典故,更让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不已。不禁赞叹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等人的引荐下,宋仁宗见到了苏轼和弟弟苏辙,深感欣慰,高兴地说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从此,苏轼的文章在京城流传甚广,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此时,苏轼的人生可谓顺风顺水。嘉佑四年十月,在经历母丧,守丧三年期满后,苏轼与嘉佑六年应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苏轼推崇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入仕后积极作为。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一心做事的苏轼,不愿只在舞文弄墨中做一个皇帝的“御用文人”,或者在朝廷的党争中耗费光阴,所以他多次自请到地方历练。凤翔府、杭州、徐州等地,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环境如何,前途如何,苏轼都一如既往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到朝廷,尤其是地方百姓的大力称颂。成为中国文人中道德学问与实干能力共同生辉的杰出代表。

二、遭受挫折,在逆境中走向达观

封建体制的局限和人性的复杂等原因,使得德才兼备的苏轼,并没有因为他出色的才干和成就,一步步走向“宰相”之位,而他过于耿直的性情和过分耀眼的才华,反而招来朝中一些人的排挤和打压。王安石变法时,他上书批评新法的弊端,被王安石打压后愤然出京,到地方任职。

如果被王安石打击是因为政见不同,那么“乌台诗案”,则是彻头彻尾的人身攻击了,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轼名气太盛,招致吕惠卿、舒亶、王珪、李定、沈括等一群人嫉恨。他们以苏轼在湖州任上的一首诗为依据,不断炒作和发酵,最终把苏轼送进御史台监狱。好在极力推广新法的宋神宗并不昏聩,所以在朝中一些正直之士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苏轼得以保全性命,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曾今名满京城,世人敬仰的一代文豪,从顺境彻底走向逆境。

(一)逆境中不断思索

到达黄州,是苏轼一个全新人生的开始。初到黄州,苏轼造“乌台诗案”打击,感觉心灰意冷,所以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从此词,我们看到了苏轼初到黄州的孤苦寂寞。然而,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和空灵,让苏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自我剖析式的思索,明白以往的人生,虽然辉煌,但却过于纠结于表面的是非对错和争强好胜,因此才招此横祸。这从他在元丰六年(1083年),儿子遁儿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写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顽,无灾无难到公卿。” 也可以得到应证。

那么,经历此番思索后,苏轼是不是从此变成一个被现实磨平棱角,唯唯诺诺、不问世事的闲散隐士了吗?当然不是的,因为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横加到自己身上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用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不辛,把儒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毅和老庄“道法自然”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走向了更加成熟、达观和从容。

(二)逆境中笑对人生

1、逆境中写出乐观人生

贬谪黄州,让苏轼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反而成了苏轼创作中的一个高峰。在这里,苏轼写下散文前、后《赤壁赋》,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比如《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在他自嘲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深刻反思后的达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拥有这种达观后,苏轼在苦中寻乐,性情更加平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更写出了面对灾祸,他无怨无悔,并以苦为乐,豪迈洒脱。

走向达观后,苏轼在以后的人生中,虽然仍经历许多风波,但却更加宠辱不惊,笑对人生。这种乐观旷达,让他面对苦难时,再也不悲叹命运的捉弄,反而看作老天的“垂青”。苏轼骨子里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才学,早年地方的从政经验,让苏轼总能在逆境中找到让自己快乐、充实的事,所以他不管走到哪里,都积极作为,在远离政治是非的闲淡中,苏轼反而能更自由、更洒脱的生活。而纪录他这些生活的文学创作,自然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例如他在黄州时写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写苏轼雨中潇洒的举动,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不畏惧、不颓废、不怨天尤人的倔强和笑对人生的旷达。如果说策马扬鞭的生活代表达官贵人,或者苏轼曾今顺境时的生活,那么“竹杖芒鞋、蓑衣斗笠”的生活就是苏轼今天的生活,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则告诉我们:在苏轼眼中,生活的大起大落不算什么,这种亲近自然,自由洒脱的生活,要远比贵族们纵马游乐,享受富贵的生活惬意得多,所以他愿意一辈子任凭风吹雨打。可以说,经历“乌台诗案”到达黄州后,苏轼虽然沉沦底层,但他的脚步更从容,笑容更自信。

下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写出了苏轼以雨后的情景为参照,写出了人生有喜有忧,有进有退的辩证性统一。“万事到头都是梦”、“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如梦”。面对人生的有限和命运的虚幻多变,苏轼早已了然彻悟,不再有忧怨和愁闷,在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无所谓中走向通达,进而从困难中看到光明,在更高的人生境界中笑而对之,所以活得自由洒脱。

再如苏轼后来被贬惠州后,同样写出了他面对逆境的乐观自信,坦然从容。如其诗《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蛮荒之地的岭南,对于许多造贬谪之人来说,无异于绝路,所以韩愈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叹,但苏轼却不然,你看他不仅能惬意欣赏罗浮山的景色,而且还愿意在这里常住下去,何其随遇而安,乐观旷达!因此朝中政敌听到后气愤不已,便将苏轼贬到更远的儋州,但就是到了儋州,他还有“他年谁作舆图至,海南万里真吾乡”这样豪迈旷达的诗句。而苏轼遇赦北归时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句,则更加流露出世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壮阔胸怀。

2、逆境中干出非凡业绩

苏轼在逆境中不仅能更从容地进行文学创作,而且在实实在在为百姓干事中,让自己得到更多充实,这也是苏轼的不朽贡献。

黄州是古楚地,宋代是非常落后的。苏轼到这里后,发现这里疾病横行,文化萧条,而且有杀婴、弃婴的陋习,这是正直、善良的苏轼不能容忍的。虽然他是没有实际权力的闲官,但他仍向太守写信请求制止这一陋习。苏东坡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让心地善良者担任会长,号召富人捐钱,用所捐之钱买米、布、棉被等物,让各村的贫困妇女来养育这些孤儿,给妇女们钱粮衣物作为报答。苏东坡还从自己微博的俸禄中每年拿出十缗钱捐给救儿会。

苏轼见黄州百姓在水中插秧十分费力,就发明了“浮马”,大大减轻了劳动的辛苦,深得百姓喜爱。

此等善举,足见经历“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走向达观的同时,仍然保持本性的纯真和善良,在为百姓干实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是一些高尚的中国文人在面对人生挫折后非常可敬的一点。

其实,苏轼永远是苏轼,不管是黄州,还是惠州、儋州,“闲不住”、“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都一如既往地投入到造福百姓中。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到了惠州。广东在现代是富庶之乡,但宋代却是真正的蛮荒之地。苏轼到了惠州后,虽然没有多少签署公文的实权,但他利用他的影响力,仍然为百姓做了很好好事。比如:绍圣三年正月的大火,烧毁了博罗全城,许多地方都要重建,苏东坡害怕地方官员利用重建盘剥百姓,就请提刑程之才和当地管税收、管运输的官吏一起商议,让当地政府依照谷物市价向百姓征税。得到这些官员的同意后,苏轼极为高兴。

他还与当地官员会商,在河上和惠州湖上建了两座桥,而为了建桥,苏轼弟苏辙的妻子捐助了朝廷赏赐她的金币,这足见苏轼高尚的道德已经熏陶了整个家庭。

广州太守王古是苏东坡的朋友。为了改变广州瘟疫流行的局面,苏轼写信给王古,提议筹款建公立医院。了解到瘟疫流行与水质有关后,他还设计了一整套饮水方案,从广州城七里之外用竹管引泉水到城中另一座石头水库。苏东坡对水管的制造颇为用心,设计了用麻绳紧锁,外图厚漆的不漏水管,每段开一小口做堵塞时检查之用。为了不给太守王古添麻烦,他让王古说此事完全在自己,与官员无关,但王古最终因为这件事,被朝中以“妄赈灾民”而革职。此事足见苏轼之人品、之才干、之影响。

是的,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人愿意帮他完成心愿,哪怕革职也在所不惜。

即使到了天涯海角儋州,苏轼也无怨无悔,仍然乐观自处,积极作为。北宋时候的海南岛是黎汉杂居的化外之地,元祐大臣造贬谪的很多,但贬到海南岛的,却只有苏轼一人,而且朝廷当权派为了防止元祐党人东山再起,竟然想出了将贬谪官员亲朋好友互相隔离的阴狠招数,因此苏轼的儿子苏迈原来在南雄任职,现在也被革职。所有在他前往海南岛途中接济过他,哪怕和他会面的官员,朝廷一律处分,所以,苏轼成了真正的孤独者。但即使到了举目无亲的地步,苏轼也无怨无悔,仍然乐观自处,积极作为。

海南岛的生活,就像苏轼说的:"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尔。"对比北宋时内地生活的富足和便利,花甲之年无依无靠的苏轼,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苏轼也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教本地人读书识字,引导当地居民放弃患病时杀牛祈祷的陋习,亲自到山中采摘草药给黎民治病,让他们把牛留下来,再教他们用牛来耕地,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效率。他还在当地打井,后人为纪念他,取名为“东坡井”。

是的,苏轼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让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坦然处之,并在积极作为中得到充实。而在为百姓做奉献的过程中,他也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获得大自由和大快意。就像他对弟弟苏辙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3、 逆境中创造美好生活

正是由于苏轼在逆境中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所以那些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或者企图看他被折磨后悲惨的人,注定是可耻和失望的。苏轼不仅在逆境中写下不朽之作,做出非凡业绩,而且他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多少人叹服和钦佩不已。

被贬黄州后,苏轼暂时住在黄州定惠院,他和僧人们一起吃饭,写了许多好诗,不久便又有了好多朋友,每日里或潜心读书写作,或饮酒赋诗会友,或游山赏景以愉身心,或自处参禅思考人生,过得何其充实与惬意。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穿问题,苏轼在朋友帮助下,在黄州城东建东坡农场,亲自耕种解决温饱,从此他便自名为“东坡居士”。为了让自己的天地更舒适,筑水坝、建鱼池、移树木,农活苏轼样样都干。农场上还建有房屋,而房屋的墙面,竟是苏东坡自己动手油漆的,还画上充满诗情画意的墙画。苏轼用自己的努力,在困难中找到突破,尽力为自己创造出生活的美好。在古代,文人往往被人视为只能舞文弄墨,不能干实事的代表,但能文、能武、能甘心做“贱工”之事的苏东坡,却让我们再次改变对文人的看法。

苏东坡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动手做菜,看到黄州猪肉便宜,富人却瞧不起吃,贫苦人不知道怎么做出美味,便教人们做猪肉的方法:用很少的水煮开,用文火炖数小时,放上酱油,待熟后自成美味。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除此之外,他做鱼的方法也为现代人熟知,后人赐名为“东坡鱼”。

到惠州后,苏东坡不改其乐观,闲暇之余畅饮当地美酒,并做《酒赋》,而且还自己动手酿酒,造出了“桂酒”,并给人详细说明“真一酒”的做法。

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当然也少不了和王朝云的爱情佳话。两人虽然有很大的年龄差距,但彼此情投意合,相濡以沫,堪称美好姻缘之代表。

同样,为了有家的感觉和在惠州长期居住打好基础,苏东坡在河东一座小山上建房子,取名“白鹤居”。这栋房子精巧别致,共有房屋二十间。他还在房子南边的空地上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等,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有花有果,有香有味的美好家园。有了这样舒心的家园,苏轼一家在这里生活虽然贫困,但其乐融融,惬意自然。这样的生活,正像苏轼说的:“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朝廷的权贵们一听,苏轼在惠州还过得如此惬意,那就再贬,他又被贬到了海南岛。

到了儋州后,苏轼仍然在造福百姓的过程中,享受到与民同乐,投身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他在与各种身份的人相处中,常常席地而坐,或者带一大狗“鸟嘴”到处游逛。蛮荒之地,苏轼仍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吃喝游乐,仍然好不快活。由于他对当地百姓的贡献,他深得百姓爱戴,虽然朝廷里的敌人仍不放过他,把他逐出了官舍,但穷苦读书人的子弟却自发来帮他盖房子。衣食住行,许多方面的困难,都有当地百姓帮助他解决。为了让自己在有限之年活出更多的精彩,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条记文稿,写成《东坡志林》,又注完了《尚书》,写出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在陶渊明一样的生活中,活出了自由率真,过出了乐观惬意。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苏轼,在进退自如,处变不惊中走向了乐观旷达,在逆境中放大了人生,让生活更加宽广,美好得以延续。可以说,逆境是时代对这位天才的玉汝于成。

三、苏轼逆境中的表现对我们的启示

1、上天给我们关上一扇门时,我们要努力打开另一扇门

有人说: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并不这样认为。有些打击和磨难,并不是我们的错,然而却需要我们来承受,比如苏轼,试想他若能留在朝廷,按照宋仁宗的安排官居宰相,那么或许中国历史上会出现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甚至北宋的历史都会重写。但命运的巴掌,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猛烈一击。有些人或许从此一蹶不振,而有些人,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光明和美好的追求,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打开另一扇门,重新找到人生的道路,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2、好的人品,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的前提

苏轼在逆境中找到的美好,让我们喜爱和敬佩不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逆境中有这样的待遇。只有人品好的人,才会像苏轼一样,不管个人的荣辱,而只在乎能不能为身边的人干一些实事,好事,让自己得以充实和温暖。那么,回报你的,是更多的温暖,逆境中的你,将不会再孤独。

2、如果心中有诗,又何必一定要去远方

逆境中的苏轼,面对生活时,总是用达观和自信,找到生活的乐趣。而生活的乐趣,其实并不一定是金钱、地位等,把生活过得有烟火气,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为什么许多人在处于人生低谷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呢?或许是不能发现身边的美好,或者不屑于享受这份美好罢了。有些人,能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有些人,就是天天锦衣玉食,也不一定能满足,那么何来快乐?决定一个人成功的,绝不仅仅是爬到了什么高度,而是在一份从容和达观中,找到并享受身边的快乐,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追求惬意的生活,何必一定去远方,也无须为找不到一处世外桃源而烦恼,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心中有诗,就有美好,又何必一定苦苦寻觅远方呢?

苏轼,你是中国人的精神垂范,是照亮芸芸众生逆境生活的一座灯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