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大捷是第五戰區各種雜牌部隊加湯恩伯指揮的第20軍團合力將第二軍指揮的瀨谷、坂本兩個攻擊支隊擊退,取得了抗戰以來首個戰役級的勝利。但臺兒莊大捷後到徐州突圍這段歷史卻很少被提及。中間是因爲什麼中國軍隊從“首個大捷”不得不轉爲“徐州突圍”?

以前有一種很普遍的說法,認爲是蔣介石得知臺兒莊大捷後被局部勝利所陶醉,力圖在徐州擴大戰果,因而調來了大量精銳部隊試圖於日軍進行決戰。事實真的如此?

首先看到瀨谷支隊和坂本支隊臺兒莊敗退後據守嶧縣,棗莊附近一帶頑抗。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和湯恩伯的第20軍團雖然連日猛攻,但進展很小,而且損失很大。爲此蔣確實向李宗仁發電希望”1、2日內將殘敵殲滅。

“但是李宗仁作爲指揮自己很清楚戰況,遂覆電蔣”連日攻擊甚難成效,欲徹底消滅敵人,事實上恐難如願“。並提出了避免陣地戰,以運動戰消耗敵之兵力,收到集小勝爲大勝效果。蔣收電後也認爲”機動攻勢案甚妥,應速實施“。但到了4月17日,李宗仁卻錯誤的判斷形勢,認爲“臺兒莊勝利已經激起日本國內反戰運動”,而且又一次寄希望於“國際之觀聽”,因此在給何應欽,徐永昌等電報中希望“請委座集中所有力量爭此一着”。

臺兒莊大捷是全面抗戰爆發一年多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最大勝利。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約5萬人參戰。最終,中方以約5萬餘人傷亡的代價,換得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的戰績。

大捷背後,數萬人爲之付出鮮血乃至生命。其中,有一支來自四川的軍隊,奉命守衛滕縣,以區區三千人之兵力,迎戰來犯的三萬日敵。經過奮力廝殺,最終滕縣陷落,這支三千人的部隊僅有三百餘人生還。

這支原本聲譽不佳的“川軍”,在四川省主席劉湘“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的遺囑鼓勵下,從山西奔赴山東戰場,抱定“犧牲一切,……以贖川軍20年內戰之罪愆”的決心,終於洗刷污名,贏得尊重。

對於川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如此評價:“該集團軍以劣勢之裝備與兵力,對絕對優勢之頑敵,獨能奮勇抗戰,官兵浴血苦鬥達三日半以上,挫敵兇鋒,阻敵銳進,使我援軍得以適時趕到,戰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轉危爲安,此爲國犧牲之精神,不可泯也……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

“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舉國震驚。爲共同對抗日本,時任四川省主席劉湘在同年8月7日到南京,出席國防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當各方爲戰和爭執不決時,劉湘力主抗戰,並慷慨陳詞。他說:“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

1938年1月20日,劉湘在漢口去世時,遺囑語不及私,全是激勉川軍將士的話:“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前線川軍將士每天升旗時,必同聲誦讀一遍劉湘遺囑,以示抗戰到底的決心。

走在重建後的臺兒莊古城中,當年激戰的痕跡依舊可見。

曾作爲指揮所的清真寺,儘管戰後進行了修繕,但依然保留了當年戰爭的痕跡。外牆面上的彈孔密密麻麻,其中有一處卻完好無損。據臺兒莊清真寺管委會主任沙祥友介紹,原來的那部分牆面因彈孔密集已於1988年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移走,陳列在博物館內。

“臺兒莊大戰時,這裏是戰鬥最慘烈的地方之一。中國守軍就是在這裏與日軍展開七天七夜的拉鋸戰。”沙祥友說,現在的清真寺既是大戰遺址的一處景點,也是穆斯林宗教活動的場所。

在古城中,記者看到了李敬善老人的故居,外面寫着“臺兒莊大戰故事館”。修繕後,這裏現已成爲臺兒莊古城大戰遺址紀念園的一處景觀。

“這裏曾經是巷戰最爲激烈的地方。”說到巷戰,李敬善老人情緒有點激動, “中國軍隊最後打贏了,一是地利,二是人和。”

不瞭解歷史 很難了解現實

不瞭解現實 也很難了解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