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茂水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于吉)

提起三国的灵异事件,就会联想到孙策与于吉和故事。

(一)孙策其人

孙策,三国初期的猛将,十六岁就跟随父亲孙坚征战沙场。孙坚死后,孙策凭着向袁术借来的原孙坚的旧部千余人,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为此后吴国的确立奠定了基业。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百览奇取异,志陵中夏。”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则对孙策的神勇作了精彩的艺术描述。

在与刘繇的对阵中,孙策大战太史慈,两马相交,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后太史慈把孙策引到野外,又大战五十回合,二人各挟住对方的兵器,都滚下马来,继续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众将暗暗称奇。同样是第十五回对阵孙繇,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到三回合,被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孙策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英雄人物。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孙策)

(二)于吉与孙策互害

孙策接触于吉是在一次宴会上,当时孙策正在宴请袁绍派来的使者陈震,于吉从楼下过,百姓焚香伏拜,诸将也欲往拜之。

孙策凭直觉就断定,这个人不是神而是妖,喝令:“速速擒来!违者斩!”于吉被囚后,连策母吴夫人都为之求情,孙策乃认为“此乃妖人,能以妖术惑众,不可不除!”张昭等数十人,连名作状,拜求孙策,乞保于神仙。

策曰:“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昔交州刺史张津,听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吾欲杀于吉,正思禁邪觉迷也。”

孙策的手下吕范为于吉求情,让于吉祈雨赎罪,于吉竟求雨成功,孙策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乃勃然大怒,叱曰:“晴雨乃天地之定数,妖人偶乘其便,你等何得如此惑乱!”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孙策)

于吉如果真是神仙人物,为百姓治病为民求雨,德者仁心得到百姓的拥护无可厚非,但以此招摇过市扩大影响,蛊惑百姓动摇军心,如果听之任之,很有可能发展成类似邪教的黑恶组织,还可能发展成社会的敌对势力,孙策把他杀了是对的。

于吉被孙策杀死后即化为鬼魂前来索命。最后孙策形容憔悴引镜自照,忽见于吉立于镜中,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厥于地。

有人说孙策是被于吉吓死的,此论与《三国演义》描述不符。

《三国演义》关于孙策与于吉的故事集中在第二十九回,文字不多,只有半回左右。半回的题目是“小霸王怒斩于吉”,突出一个“怒”字。于吉频频显灵,孙策拔剑斫之,以剑掷之,于吉显灵道观,孙策大怒,拆了屋瓦,烧了殿宇。面对于吉魂灵的步步进逼,孙策铮铮铁骨,仍显英雄豪杰本色,何惧之有。百姓及诸将视于吉为神仙,孙策视于吉为妖孽,说孙策是唯物主义者有点过,说他是无神论者名符其实。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孙策为什么杀于吉已有很多评论,这里不必重复。罗贯中把孙策与于吉的故事片写进《三国演义》好像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如果孙策不杀于吉,也不至于金疮并裂而死,甚至可以治好疮伤,至少不至于死得这么快。但罗贯中把孙策与于吉的故事写进《三国演义》,却也有意无意地塑造了一个不信神不信鬼、不怕神不怕鬼、敢于与鬼神抗争的枭雄。

于吉逼死了孙策,他赢了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于吉被孙策一刀斫了,到阴曹地府,也只是小鬼;孙策被于吉逼死了,在黄泉路上依然是鬼雄。霸王项羽愧对江东自父老,孙策短暂一生,奋战江东,为此后吴国的确立奠定了基业。孙策,史称小霸王当之无愧。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三)有没有于吉个人呢?

于吉,不见正史,只见于野史《江表传》,以及《搜神记》等一些闲杂书籍。

《江表传》关于于吉的记载:“顺帝至建安中,(于吉)五六十岁,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

《江表传》早已佚失,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把这段话写进去了,这段记载被《三国演义》所采用,成为《三国演义》虚构孙策与于吉故事的素材。

《搜神记》中于吉成了孙策手下将士,会作法求雨。《搜记记》中于吉随孙策的军士行军的情节比《江表传》更离谱,没被《三国演义》采用,但其求雨的描述也成了《三国演义》的素材。

可见,于吉,不见正史,只见于一些闲杂书籍,即使在一些闲杂书籍中,也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传说中的人物。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那么,有没有于吉个人呢?应该有,因为如果没有于吉这个人,《江表传》也不会把他写进去。但这个于吉并没有多大的能耐,一个能与孙策较上劲的人,如果有真本事,《江表传》一定会大肆渲染一番,但《江表传》只是用一名句话轻轻带过:“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古时候的云游方士,多少懂点医学知识,懂点天文地理,似科学又非科学,非科学又似科学,于吉就是这样的人物。于吉可能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以制作符水为幌子,治好了一些人的病;也可能预测天气,故弄玄虚升坛作法为久旱的吴会求得一场雨。但他的影响只是在吴会这个有限的区域有限的范围。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于吉的游戏形象)

(四)于吉怎么与孙策扯上关系呢?

就在于吉云游吴会的前后发生了一件事,之前孙策因吴郡太守许贡向曹操告密把他杀了,许贡的家客弯弓搭箭伺机为他报仇,孙策仓促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后不治而死。于吉云游吴会与孙策之死,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二件事,却在他们身后同时流传下来,就有一些闲的无聊的市井闲杂,有意无意地把这二件事扯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孙策与于吉的故事。

史上可能有于吉这个人物,但孙策与于吉的故事只是传说,是不真实的。于吉故事是寄生在孙策的故事上面的,是孙策故事的寄生物。

孙策与于吉的故事本来只是口头的民间传说,但《江表传》的作者西晋的虞溥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意思,就把他写进去了。

孙策与于吉的故事被写进《江表传》意义就是不一样了,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找到了载体,从口头的民间传说变成有文字记载的故事,于吉也就成了有书籍记载的人物。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江表传》,孙策作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照样存在,但于吉就不一样了。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孙策与于吉的故事本来就有点牵强附会,既不精彩也不典型,作为民间的口头传说,如果没有《江表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快湮没。关于于吉的其它记载基本上都是从《江表传》衍生出来的,没有《江表传》,人们可能就不知道有于吉这个人物了。

《江表传》问世不久就佚失了,但在它佚失之前,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把《江表传》中关于于吉的记载作为注释写进了《三国志》。于吉被写进三国志注就与正史沾上边,不再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不再只是《江表传》这样的野史中的人物,而成为闻名于世的史籍《三国志》中的人物,以致有人误为孙策与于吉的故事中的于吉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江表传》也好《三国志注》也好,正史也好野史也好,毕竟都是史籍。能接触到这些史籍的人毕竟不多,且这些人都是比较有学识的人,对其中一些牵强附会的传说不会太在意。所谓曲高和寡,孙策与于吉的故事单靠这些史籍,是较难流传开来的。孙策与于吉的故事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流传是因为它被写进了《三国演义》,这里有二个因素,一是通俗,《三国演义》的原名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另一个是普通老百姓对灵异故事的兴趣。

野史记载了三国有个妖人叫于吉,跟孙策叫板,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于吉)

【作者简介】吴茂水,现年75岁,原福建省漳州糖厂退休职工,闲居。1962年福建省漳州二中高中毕业,197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