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這一連串的政策推動下,武人在政治、社會上的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貶抑”, 使武將喪失了職業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摧殘了他們應有的積極進取精神和鬥志,極大降低了作爲戰將角色的羣體素質。宋朝時期重文輕武的情況非常嚴重,很多人都表示,宋朝似乎經常對外征伐,看起來並非一個不重視武力的王朝,但是實際上宋朝重文輕武的關鍵在於對武將地位的輕視,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貶低武人”。

宋朝時期重文輕武的情況非常嚴重,很多人都表示,宋朝似乎經常對外征伐,看起來並非一個不重視武力的王朝,但是實際上宋朝重文輕武的關鍵在於對武將地位的輕視,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貶低武人”。

軍人的價值需要社會的關切、支持與認同,社會對其認可程度直接影響着軍隊的士氣。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將領地位低賤沒有自豪感,朝廷對武將的防範使得將領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強幹弱枝”、“文臣掌兵”是宋代祖宗家法的產物,對消除武人專橫、加強中央集權有着積極作用。

但“在這一連串的政策推動下,武人在政治、社會上的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貶抑”, 使武將喪失了職業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摧殘了他們應有的積極進取精神和鬥志,極大降低了作爲戰將角色的羣體素質。尤其是吳曦之變後,南宋加強了以文制武的統兵體制,由文臣擔任制置使、督視軍馬、都督軍馬等官,牽制都統制的事權,掌控軍隊,一定程度上導致南宋在對外戰爭中的疲軟局勢。

直到宋末,文武界限仍很明顯,即使在迫不得己的情況下對武將轉換文資以示重用,都遭到文臣的反對。嘉定年間,宋政府針對李全的跋啓,“朝廷擇人帥山陽,見大夫無可使”,纔派武將許國去,並且“特換文資,除大府卿以重其行”。即使這樣,還有大臣上奏極力反對將許國轉換文資。重文輕武的社會價值充斥,出身儒生的餘珍曾經向理宗指出,“今世胃之彥場屋之士,田裏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爲森人,斥之爲 ‘哈’伍”。權知巴東縣的王登,到制置司上繳俘虜,因爲自己是書生,便不禮拜,受到有關人員的非難,竟然放棄了這次立功受賞的機會。

指揮作戰是一種專業行爲,它要求從事者具有一定的軍事素質,一般文人沒有這種能力,在宋朝卻能做武將的上司。外行領導內行,一旦“生殺予奪”的權力賦予一個軍事素養欠缺的文人,便會產生武人對文人的極端輕視與排斥。大將呂文德,“平生輕文人,以其不事事也”,甚至遷怒於孔子,不但不祭祀孔子,反而“罵其不曾教我識字”。

“貴文賤武者,宋氏之俗弊”,南宋的將領們往往只有戰守的責任,而沒有獲得相應的榮譽與地位,這就必然導致對責任義務的懈怠與迴避。“敵築城於我疆,視之如不見,敵掠民於吾境,聽之如不聞”,出現“俘域之而不恥,繫累之而不怒”的現象,也不足爲怪了。

宋朝最終的滅亡實際上也是對於武將的忘恩負義的報應,所以說宋朝實際上也是一個死亡於輕視武將的王朝。

參考資料

【1】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