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自不同地區,裝備風格迥異的騎兵和步兵部隊混合在一起一直是阿巴斯王朝軍隊的特色之一,這一特色一直延續到了阿尤布王朝末期隨着對倭馬亞王朝戰爭的結束,呼羅珊軍團和其它阿拔斯王朝的軍團開始解散自己的僕從軍團,不過這一解散倒不是其他國家意義上的解散部隊,那些跟隨王朝征戰多年的士兵攜帶着戰利品迴歸故鄉後,依舊需要準備隨時接受徵召投入新的戰事,就像是中國的府兵制度一樣。儘管來源不同,目的不同,質量也參差不齊,指揮結構千奇百怪(有些僕從軍是由自身的部落領導人或者僱傭兵頭領指揮的,有些是由軍團委派的專業指揮官指揮的,還有一些則是由地方宗教領導人指揮的)但僕從軍確實爲呼羅珊軍團彌補了結構(缺乏機動和追擊力量,遠程部隊的比例同時代的部隊相對較少)上的不足,並使其成爲了一支更爲完整的武裝。

編者按:阿巴斯王朝的呼羅珊軍團,對於很多歷史愛好者而言,這是一支很熟悉也很陌生的軍隊。說熟悉,是因爲怛羅斯之戰,很多歷史愛好者將之視爲唐向西擴張失敗和唐盛極而衰的開始(雖然,這其實是場完全無關痛癢的會戰)。說陌生,則是因爲除此之外,國人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瞭解。在絕大多數文藝作品和相關資料中,這支軍隊或被描寫成一支以宗教狂熱民兵爲主體的二流武裝,一支憑藉着叛徒出賣和人海優勢才勉強擊敗高仙芝部的“宗教武裝團伙”;或被描述成依靠着阿拉伯彎刀快馬(雖然阿拉伯式彎刀是公元10世紀之後才大量流行的);或被描述成阿拉伯帝國的一支地方部隊,從而想“證明”大唐軍隊其實沒啥戰鬥力。那麼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呼羅珊軍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

古木鹿城(Merv)遺址,這座古老的城市見證了無數中亞王朝的興衰,阿拔斯王朝也不過是匆匆過客之一罷了。其實動動腦子,如果一支不過比唐軍多兩倍的無腦宗教武裝團伙和幾千發動反叛的藩兵,就能讓大唐西域都護府的部隊折戟大漠,那也未免太低估唐軍的戰鬥力了吧?(不考慮某些故意爲了黑而黑的貨色)事實上,儘管無法與大唐精銳的都護軍相比,但無論是技戰術水平還是裝備質量,呼羅珊軍團都是那個年代處於一流水準的武裝力量。

有勇有謀且富有政治頭腦的的領導人:提到呼羅珊軍團,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指揮官艾布·穆斯林(Abu Muslim)。這位指揮官出身於一個依附於古老的波斯家族,而社會地位則是低賤的武裝奴隸。他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並接受過一定的文化和軍事指揮教育,在他的成長過程曾多次赴聖城麥加朝覲。在機緣巧合之中,他與阿拔斯家族建立了聯繫,並參與了後者建立的教會成爲傳教師。此後,這位“奴隸”一轉成爲了先知在大地上的後繼者。奴隸出身使得他可以在普通民衆中獲得同情,而受教育程度和宗教身份則可以幫助他在地方貴族和部落首領中獲取支持。穆斯林利用自己的豐富知識與宗教解釋權,迅速化解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並彌合了各個宗教派系之間的分歧,這爲他獲得了大量的人望,最終使得他成爲了整個伊斯蘭世界東部最具人望的領袖之一。

▲關於艾布斯林的記載大多數都是身先士卒和果敢聰明,但受制於年代和所處環境,保留下來的有關於他本人的圖畫和雕塑少之又少

這最終,也使得艾布·穆斯林乃至他背後的阿拔斯家族逐步做大,並最終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基礎,公元747年6月,艾布·穆斯林以黑旗起兵,憑藉宗教改革、減輕賦稅和取消徭役的口號,與其長期以來積累的人望,在短短數天內便迅速號召起了一支龐大的義軍。在短短的2年內,穆斯林先後發起了9次戰役,且九戰九捷,徹底摧毀了倭馬亞王朝,並以開國功臣和宗教領袖的雙重身份,於750年就任其故鄉呼羅珊地區的總督。而在次年,怛羅斯之戰,便悄然爆發了。

起於草莽卻不止於草莽的武裝:就像是唐初的唐軍一樣,呼羅珊軍和他們的指揮官也同樣是配得上“造反出身”與“身經百戰”這兩個頭銜。當初,在接受了阿拔斯家族的思想並返回呼羅珊後,艾布·穆斯林便迅速再次融入了市井之中,其獨特的宗教思想與人格魅力吸引了許多人加入他的陣營,而他暗中傳教的行爲也迅速引起了當局和宗教類人士的重視,暗殺和挑釁也就不斷髮生。這使得他不得不迅速從當地望族和草莽之中召集一批私人衛兵,併爲他們配置最好的護甲和武器以保衛自己。隨着他的信仰越來越多的被人們認同,他身邊的衛兵的人員素質和裝備質量也越來越好。到了艾布發動起義時,這些“幾乎已經成爲他身體的一部分”的衛兵也就迅速成爲了起義軍的各層軍官,這使得艾布可以繞開古典時代傳統的部族式和貴族式軍事指揮結構,採用更新式的委派式管理模式,而這也呼羅珊軍團屢克強敵的原因之一。

▲小亞細亞與波斯軍隊鎧甲與裝備的對比,注意月牙盾和半月牙盾,這種形制的盾牌一直被中東使用到了公元10世紀左右,是長矛兵和弓箭手的重要護具

起初,艾布·穆斯林的軍團是由中亞和波斯地區的70多個對倭馬亞王朝政策不滿的村莊內的牧民和山民組成。這些奴隸和農民士兵構成了呼羅珊軍團的早期步兵核心,相較於當時的倭馬亞王朝而言,他們的武器和護甲顯然要差一些。這使得在最初的半年多里,呼羅珊軍團都以盾矛步兵和波斯長弓兵爲核心作戰力量。他們人人攜帶盾牌(早期盾牌的材料以柳條盾、木盾和藤牌爲主,結構以中小型方盾和彎月型臂盾爲主,後期開始裝備帶金屬護邊和支架結構的盾牌),在避免被箭矢殺傷的同時也通過箭矢殺傷敵人。隨着戰爭的進行,呼羅珊軍團不斷通過繳獲和佔據武器倉庫、鎧甲產地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盔甲水平。當戰火燒到現在的伊拉克境內時,呼羅珊軍的步兵集羣已經完成了重裝化,幾乎所有參戰的部隊都裝備了鎖子甲和輕型札甲,這些金屬鎧甲的存在有效的提升了呼羅珊軍團的戰鬥力。木鹿城之戰與公元749年的庫法攻城戰就是很好的例子——穆斯林與他的呼羅珊軍團先是在城外擊敗了倭馬亞王朝的重兵集團,而後對城市實施攻堅,在連續的高烈度作戰中卻沒有遭受多少傷亡。儘管都是重步兵,但當對方得戰線出現鬆動時,呼羅珊步兵往往會拋棄盾牌,發起果敢的衝擊行動,以此撕開戰線。

▲阿拔斯王朝前一百多年的作戰核心幾乎一直都是呼羅珊軍團,注意圖中的小型方木盾和右側的小型金屬圓盾

除重步兵外,呼羅珊軍團的另一個核心則是重騎兵。衆所周知,泛波斯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騎兵的重要產區,這使得幾乎所有建立於當地的王朝都不能脫俗,早在艾布·穆斯林還在以傳教士的身份活躍於阿拉伯世界東方時,就有一些豪族將自己的騎馬侍從託付於他,而在奪取了波斯和呼羅珊的大部地區後,大量當地部族長老的部隊和自由民青年也加入了呼羅珊軍團。他們大多都自帶了戰馬,隨着內沙布爾、尼哈萬德、伊斯法罕等地現後被攻克,倭馬亞王朝庫存的制式騎兵鱗甲和鎖甲亦被呼羅珊軍團納入手中,這使得這支軍團的騎兵完成了重裝化。呼羅珊重騎兵部隊往往會被分配成多個百人集羣,並由多位百夫長各自指揮,能夠執行較爲複雜的戰術行動。在與倭馬亞王朝的作戰中,這支重騎兵集團爆發了非常強勁的戰鬥力,時而憑藉自身的突破能力撕開戰線,時而又像是亞歷山大大帝和塞琉古的騎兵一樣,執行復雜的佯動——牽制——衝擊任務。靈活的指揮和控制使得這支騎兵部隊得以大放異彩。

▲鎧甲越多越好,傷亡就越少,傷亡越少經驗豐富的老兵就越容易活下來,倖存下來的老兵則可以更好的應對突發情況與減少傷亡,這最終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內戰結束受封呼羅珊總督後,艾布·穆斯林甚至還對下屬部隊進行了精簡和改組,將兵力一度達到10多萬人的呼羅珊軍團進行了改組。其中的一些被改組爲治安軍與駐屯軍,另一些交給阿拔斯家族作爲中央軍團,年長年幼者與不善戰者則大多裁撤。呼羅珊軍團僅保留4萬人左右的規模,其步騎比例也由3:1精簡至1:1。而在精簡完成後,呼羅珊軍團的人員素質和裝備水平也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質量參差但高效的僕從軍制度:與同時代得唐軍一樣,呼羅珊軍團和其他阿拔斯王朝的軍團在原理屬地的外族或外區域作戰時,也非常依賴“蕃兵”。由於缺乏輕步兵和堪用的輕騎兵用從事戰鬥任務,艾布·穆斯林實際上非常依賴就地徵召和勸降的民兵與前敵方武裝部隊,從伊拉克的村落招募的輕步兵和弓箭手、從遊牧民族的草原招募的突厥輕騎兵和斯基泰具甲騎兵、從阿拉伯部落招募的騎射手和駱駝騎兵、以及從文明邊界招募的西印度大弓手、阿富汗突襲騎兵共同構成了呼羅珊軍團的“僕從軍”。

▲多樣且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的結構最終使得呼羅珊軍團在中亞與西亞的曠野上戰無不勝

儘管這些僕從軍的質量參差不齊,裝備五花八門,但依舊有很高的價值,在行軍狀態或者戰鬥開始時,這些僕從軍團大多包裹在呼羅珊軍團的外圍,且保持一定距離,他們的騎兵搜索隊可以爲呼羅珊軍團提供重要偵察手段,步兵則可以爲呼羅珊軍團在面對強敵突襲時調整部隊姿態爭取時間;僕從軍往往會先於呼羅珊軍團與敵軍交手,而在雙方的兵團進去混戰時,僕從軍也可以在接到命令的情況下,對正在與軍團混戰的敵軍部隊實施包抄和襲擾;而當敵軍撤退或崩潰時,僕從軍也可以比軍團的重裝核心更加有效的發起追擊與襲擾活動,進而加速對方瓦解,並更加有效的擴大戰果。儘管僕從軍在編制上並不屬於呼羅珊軍團,但他們依舊可以完成艾布·穆斯林賦予他們的作戰任務,一些比較有能力的僕從軍士兵與軍團也會被艾布吸收進自己的核心軍團,進一步增加部隊的戰鬥力。

除了以金幣和糧食爲基礎外,僕從軍中也有不少人是受宗教思想感召而來的,還有一些是爲了戰利品和參與掠奪而來的。儘管來源不同,目的不同,質量也參差不齊,指揮結構千奇百怪(有些僕從軍是由自身的部落領導人或者僱傭兵頭領指揮的,有些是由軍團委派的專業指揮官指揮的,還有一些則是由地方宗教領導人指揮的)但僕從軍確實爲呼羅珊軍團彌補了結構(缺乏機動和追擊力量,遠程部隊的比例同時代的部隊相對較少)上的不足,並使其成爲了一支更爲完整的武裝。

▲來自不同地區,裝備風格迥異的騎兵和步兵部隊混合在一起一直是阿巴斯王朝軍隊的特色之一,這一特色一直延續到了阿尤布王朝末期隨着對倭馬亞王朝戰爭的結束,呼羅珊軍團和其它阿拔斯王朝的軍團開始解散自己的僕從軍團,不過這一解散倒不是其他國家意義上的解散部隊,那些跟隨王朝征戰多年的士兵攜帶着戰利品迴歸故鄉後,依舊需要準備隨時接受徵召投入新的戰事,就像是中國的府兵制度一樣。而泛阿拉伯世界大大小小從未斷絕的部落衝突,則爲這些戰士長期保持較好的狀態提供了基礎,這使得這一僕從軍制度一直有效維持了數百年之久。每當前線兵力不足或作戰部隊存在體系殘缺時,阿拔斯王朝的將軍們總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徵召到他們所需的部隊,並將他們投入戰鬥。

值得一提的是,呼羅珊軍團及其僕從軍,還曾在公元749年前後多次與石國軍隊發生摩擦,並一度在邊境衝突(或者叫勢力疊加區衝突)中喫掉過石國的重兵集團。優秀的指揮官、經過鍛鍊和裝備精良的核心兵團、長期處於備戰狀態的僕從軍,這一切最終打造出了中東地區最強的兵團。而這支軍團,也最終在怛羅斯城外,參與了中東與中原文明的第一次碰撞。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尤金少將,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