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陵長陵始建於公元1409年,歷時四年建成,陵內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是十三陵中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寢。永樂五年,仁孝皇后薨於南京,永樂帝下令全力營造長陵,十一年玄宮完成,遂命漢王護送仁孝皇后梓宮前往北京下葬。

原標題:北京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祾恩殿中金磚鋪地,網友:好奢華

北京有句老話:“北京城北,上風上水”。而讓“北京城北”風生水起的,正是十三陵。位於昌平的明十三陵無疑是一方福地之源,它佔據了80平方公里的山青水秀,山河繚繞的谷地中,每座陵墓對應一位帝王,有明一代,無數皇家往事埋藏於此。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營建歷經200多年,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首陵長陵始建於公元1409年,歷時四年建成,陵內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是十三陵中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寢。

永樂五年,仁孝皇后薨於南京,永樂帝下令全力營造長陵,十一年玄宮完成,遂命漢王護送仁孝皇后梓宮前往北京下葬。十四年長陵殿完成,二十二年成祖在北伐途中病逝,十二月入葬長陵。嘉靖十七年,世宗改天壽山明代諸帝陵的主殿爲“祾恩殿”,殿門名爲“祾恩門”。此後明代帝王陵寢皆附建於天壽山下,形成了明十三陵。

祾恩殿裏的朱棣銅製雕像形象逼真,有種不怒自威的氣勢。史書這樣評價朱棣,“表裏洞達,知人善任,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祾恩殿的特殊地方在於它是用全世界最大的楠木建造而成的宮殿。楠木自古珍貴,出自西南,爲了給皇帝修大殿,採伐運輸這楠木不知道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託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

朱棣的一生,可以說相當震撼:修建故宮;遷都北京;規劃修建十三陵之首長陵;任命大才子解縉編纂《永樂大典》;鄭和七下西洋;七徵蒙古,將元朝殘留勢力打的落花流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爭議與否不去評說,單看這些大事,便不由感慨他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

如今殿內陳列着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文物。玉帶是由數塊至數十塊扁平玉板鑲綴裝飾的腰帶,是古代官階的標誌,戴上此帶,真正可以說是腰纏萬貫。

金銀材質的宴饗用具構思巧妙,設計精美,幾百年前帝王將相的奢侈生活由此可見一斑。只可惜即使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即使是手執金碗腰纏玉帶,再輝煌再呼風喚雨,如今也只能長眠於地下,將數百年前盛大王朝的榮耀與爭端都歸於一抔黃土。

即使是秋冬季節,長陵的松柏仍生機勃勃,不知是他們在守護着皇帝的墳墓,還是地宮皇帝的冥靈在庇佑着他們。

長陵方城明樓。明樓高7米,方圓1000餘米,外側雉堞(垛口)林立,內側置宇牆,中爲馬道,象一座封閉的城堡。寶城之內爲高大的封土陵冢,下面是埋葬帝后的玄宮。

五供也稱五獻,是將五種獻祭品,即香、花、燈、水、果獻於神壇之上。長陵石五供僅僅是作爲一種象徵性的祭器陳設於庭院中,並不真正點燭燃香。而香爐、燭臺等所以能作爲常設的祭器點綴陵園內,是因爲古人認爲點燭燃香可以“導達陰陽,以接幽明”,能傳達活着的人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朱棣功勝德碑,龜趺璃首,石碑高8米,碑文有3000多字,爲明仁宗朱高熾撰寫,主要內容爲歌頌朱棣豐功偉績。明十三陵可以說長眠着中國13位“名人”,他們都曾擁有人人嚮往的“職業”——天子。然而,無論大權在握還是榮華富貴,最終,一片青蔥山陵給了他們“蓋棺”的寧靜。(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