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嘉興這個以糉子聞名的“糉子之城”,有一座屬於獨特的糉子博物館,也有人們關於端午的溫暖記憶。”展廳從糉子誕生的歷史娓娓道來,從屈原的故事再到伍子胥的傳說,從糉子的歷史演變再到全國各地的糉子種類,以及特色的包法,圖文並茂地向人們講述了糉子文化的源遠流長。

原標題:嘉興有一家糉子博物館,免門票,在這裏可以瞭解糉子的文化風俗

都說嗅覺是有記憶的,一提起端午,許多人鼻尖都會若有若無地縈繞起糉子香氣來。在浙江嘉興這個以糉子聞名的“糉子之城”,有一座屬於獨特的糉子博物館,也有人們關於端午的溫暖記憶。

嘉興糉子文化博物館位於古色古香的月河歷史街區,一面臨街,一面臨河。博物館總面積1050平方米,陳列各展品近300件,是全國首家以糉子文化爲主題的博物館。進門處超大版糉子和挑着擔子的賣糉人銅雕,瞬間把遊客帶入糉子的世界。

博物館設八大展區,前言中寫着:“藉此方寸之地,向您講述嘉興糉子名揚天下的美譽和那糉子傳人的故事。”展廳從糉子誕生的歷史娓娓道來,從屈原的故事再到伍子胥的傳說,從糉子的歷史演變再到全國各地的糉子種類,以及特色的包法,圖文並茂地向人們講述了糉子文化的源遠流長。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端午節的糉子是爲紀念屈原,唯有嘉興人覺得是緬懷另一位歷史人物伍子胥,理由是伍相國被害後同樣遭沉入河底,百姓也是往水投糉子,這習俗比屈原跳進汨羅江還要早二百多年。

端午是個事關美食的節日。每年端午節前兩天,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北方多爲多爲包着豆沙或紅棗的甜棕,而以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帶則在糉子的餡料上花樣百出——豆沙、鮮肉、八寶、火腿、鮑魚、蛋黃。

江南傳統習俗,端午節要喫“五黃”,即黃鱔、黃魚、黃瓜、黃泥蛋和雄黃酒。古人認爲端午仲夏,俗稱“五毒”的毒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傷人,喫了“五黃”能夠抵禦“五毒”的侵害。

在這青石板、白牆灰瓦的張家弄裏,誕生了嘉興土生土長的衆多老品牌。這些老字號的價值在於其商品地道、童叟無欺的商業信譽,它們都帶着一個個美麗的故事,流淌着嘉興這個吳越古城的歷史文脈。

"真真老老"品牌的建立可追溯到1939年,嘉興糉子創始人馮昌年先生在舊時的張家弄掛出了"真真老老合記老五芳齋"的牌子,當時馮家的對面有榮記糉子店,西面有慶記糉子店,三家都打出"五芳齋"的招牌。

1956年,合記、榮記、慶記三家合併完成公私合營改制,成立"人民飲食店"。公方代表姚九華任經理,私方代表馮昌年任副經理。

在嘉興,端午節祭伍子胥、祭龍神與龍舟競渡是緊密相關的。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帶着祭品到伍相祠和胥山廟吉斯伍子胥。端午節又爲祭龍日,人們希望以龍的威力祛除所有的災邪。在龍舟競渡之前,人們要抬着龍頭祭廟,然後將龍頭安裝在船首,掛燈下水,再硃砂點睛,一聲炮響,百舸爭流。

歷代文人對於糉子的詠歎頗多,最動人心的還是清代謝墉筆下的糉子——年年令節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勞。食物除了飽人口腹外,更深一層的是它懂得人的鄉愁。在鄉愁深處,食物帶着人們所熟悉的甘甜或辛辣,像母親溫柔的雙手,輕輕撫平了遠鄉人心中那片因時光和距離而產生的皺紋。

一個小小的糉子,瀰漫的不僅是濃濃香氣,更牽連着人們關於遠古的風俗和記憶。在離家之後的成人世界,飯菜成了最真實的故土——一糉一葉總關情。(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