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句话是出自《皇帝阴符经》上册“神仙抱一演道章”中。

《黄帝阴符经》与老子的《道德经》被很多修道之人称为“道学双璧”。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作者无法考证。其作者传说为轩辕黄帝,历史上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都作过注解,《四库全书》中有所收集。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

《阴符经》的作者旧题“轩辕黄帝”这一点一直都没有疑问,只是到了近现代,疑古之风大盛,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学术问题当然可以争议,但是很多疑古的声音,很多都是没有坚实可靠的学术考证的,很多是前设性的假定及心理学上的自我设限造成的下意识暗示催眠下的错误结果,还有文化的不自信及民族虚无论在作祟。
我们看,《阴符经》的“道者,盗也”的学术思想,是古道家一大特征,与《列子》如出一辙。我们看《阴符经》本经的学术风格,也可以明显看出,它特别的简洁、凝练,与上古道家学风如出一辙。
而且古代道学有秘传的习惯,很多经典,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道门里面师徒口口相传,只是后来在某个时间段,由某种机缘,才流传到世间,如太极图。这些智慧结晶,大多源自上古时期集体智慧。
因此,我们还是可以认为,《阴符经》是黄帝时期的集体智慧结晶,是黄帝至道、道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阴符经》被称为“古今修道第一真经”,共有三四百字,字字珠玑,蕴含中华民族政道、治道、兵道、仙道的智慧思想源流,可谓博大精深。《阴符经》文字简练,词语奇特、气魄宏大,胆略奇伟,言必有据,哲理深邃,理必辩证。通观全文,又连贯一气,书中多隐喻,论述养生、政道、兵略思想时,融合易、老、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一部独步古今的经典之作。因此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曾先后为《阴符经》作注。朱熹更赞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阴符经》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兵法战术等。《黄帝阴符经》立义于社会,导向于人生。《黄帝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内容是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主要内容是论述富国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内容是论兵法战术的。

黄帝阴符经原文如下: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国安民演法章中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黄帝阴符经》是以至道修炼为核心、以奇门遁甲术为应用和道学元典。以道为体,以术为用,以内修为超圣登真根本,以治国平天下为积功累德之途径,这是《黄帝阴符经》的主题思想,也正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上古天真之成道之路,也是至道修炼突出的显要特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阴符经》带有黄帝时代道学思想的精要,它与老子以后走隐士路线的道学思想有截然不同的风格,显然是周朝之前的黄帝时代道学精髓之代表。
联系《阴符经》下篇所说的“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就会明白,至静之道,实际上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可以盗取虚空元炁,实现生命的逆转,回归太极之中、无极之野——就是大道家园的中央。因此,它是超越律历的限制的,因为律历都是建立在对天地阴阳推移规律的观测之上,无法范畴超越阴阳的最高本体。你来或不来,大道家园就在这里,不生不灭,生生不息。

至静之道也好,“盗”“道”的理念也好,实际上,都是至道修炼的最核心理论,以上篇章,是《阴符经》的主体部分。明白这点,就可以理解,《阴符经》必然是以至道修炼为核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