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曾經有人問,爲什麼三國的時候那麼多英雄。其實三國跟中國任何一個朝代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之所以大家認爲那時候英雄很多,要歸功於一本書——《三國演義》。
具體地說,是羅貫中的文筆太好,把三國時的人物寫活。如果僅憑一部《三國志》,也許只有史學家和歷史教授瞭解三國曆史,決不會有這麼多人關注它。
但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跟真實的歷史出入很大。而三國演義只能說是三分歷史,七分虛構。
羅貫中爲了博眼球,爲了書本的可讀性,就不能拘泥於歷史真實,就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刻畫人物。在老羅的心中,劉備是正統,劉備集團人人都是正面人物,而正面人物是根本沒有缺點的。
具體到諸葛亮這個人物,羅貫中把他過度神話了,塑造成了一個品德和才華都非常完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可超越的人。其實蛻去了羅貫中加給諸葛亮的光環就不難發現,諸葛亮這個人有很多瑕疵,至少不是那麼完美。
一、軍事才能不行。
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幾大戰役,如曹孫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和曹袁官渡之戰,沒有一場跟諸葛亮有關,足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並沒有小說中說的那麼神奇。
都說蜀道難,後勤供應不到位,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但一次出征失敗是人爲因素說的過去,兩次失敗可以讓天背鍋,六次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爺也太冤枉人了吧。
再說,劉備也不是從娘肚子裏生出來就是在蜀國的,人家也是堂堂中原人,誰也沒有劃定劉備非要到那個偏僻的蜀地去。
劉備之所以到了那裏,純粹是聘用了諸葛亮之後,被大軍師一步一步弄到蜀國的,諸葛亮作爲權力僅次於劉備的智囊和總理,難道沒有責任嗎?
二、用人水平不行。
曹操不是萬能的神,只是善於用人,把能臣良將都聘請到了自己的公司。說白了,就是曹操會"看相",瞭解每個人的能力和特點,把他們放到最合適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潛能。
諸葛亮在這方面就差得太遠了。
諸葛亮兩次北伐失敗跟李嚴有關,諸葛亮跟李嚴共事多年,不應該不知道李嚴是個貪圖名利、沒有全局觀念,心胸狹隘,格局很小的人,但還是把後勤保障的重任交給了他。導致自己兩次北伐,都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對此,諸葛亮應該負主要責任,蜀國那麼多良才,難道就挑不出一個後勤部長?
如果說任用李嚴的時候是蜀國無人的話,火燒赤壁的時候,把守華容道的重任交給了和曹操有交集,交情深的關羽,就是諸葛先生的最大失誤。諸葛難道不知道關羽的性格,不知道關羽跟曹操有染?東吳那麼多大將,誰把守華容道也不會放走曹操。
如果不是關羽把守華容道,曹操那次是插翅難逃,三國的歷史就該改寫,劉備也不至於躲到蜀國去。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自己軍事生涯的一大敗筆,明知小馬誇誇其談、驕傲自負是趙括第二,但依舊對他委以重任,拿全軍將士的生死和北伐成敗來交學費,才能實在叫人不敢恭維。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劉備任用這樣的軍師,想要建功立業,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三、大政方針。
偉人說,政策和策略是事業的生命,諸葛亮統治蜀國的大政方針出了大問題。
劉備集團作爲蜀國人民的外來戶,到了蜀國無異於鳩佔鵲巢,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讓當地人有當家作主的感覺。發掘本土人才,對他們給以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和他們同心協力爲統一大業奮鬥。
對於蜀國人民來說,劉備的人馬再多都是少數派。精英在那裏,在佔總人口多數的蜀國人民那裏。如果面向他們,諸葛亮就有用不完的忠臣良將。但諸葛亮一面高喊中原蜀國是一家,一方面把當地人當賊防。諸葛亮任用李嚴、法正他們只是爲了裝點門面,讓他們在劉備政權中跑龍套,真正當家作主的姜維之流,還是來自中原。
錯誤的用人政策,讓諸葛亮認爲地把劉備集團弄到蜀國精英的對立面,不僅自己無人可用,而且爲了防範他們耗費了自己不少精力,以至於不能一心一意進行北伐。
四、事無鉅細。
一個好的公司,老總不一定要懂賬目,親自出門談業務。就像開理髮店的老闆不一定會理髮一樣,會用理髮師就行。劉邦打仗不如韓信,計謀不如張良陳平,照樣穩穩當當做皇帝。而諸葛亮大事自己管,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親自過問。
因此說,諸葛亮是個好管家,但卻不是個好智囊,更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
司馬懿問諸葛亮的下屬,丞相飯量如何的時候,那個下屬就說,丞相啥事都要親自過問,連喫飯工夫都沒有。
這樣做,說好聽點是鞠躬盡瘁,說不好聽就是無能,或者妒賢嫉能,不信任下屬。武大郎開店,個子比自己高的不用。這樣下去,不累死你纔怪。
關於諸葛亮的缺點,或許老對手司馬懿最爲洞察。
他曾經評價有17個字,道出諸葛亮的弱點:“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這17個字啥意思?諸葛亮雖然志向遠大,卻優柔寡斷;想得多,做得少;雖手握重兵,卻不懂得權變的道理。
對應諸葛亮的北伐歷程,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評價還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