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水滸傳》中,水泊梁山好漢的一百零八好漢的故事爲我們津津樂道。我們不光爲梁山好漢大塊喫肉、大碗喝酒的豪氣所感染,更是極認可梁山好漢的戰鬥力,如梁山五虎將、以及我們常說的“馬下無敵”的武松、魯智深等人均是實力高強,罕有敵手的角色。在我們的印象中,梁山兵多將勇、勢如破竹,戰鬥力極強。

但我們同樣能夠發現,梁山在招安之前幾乎無往不勝,但在招安之後,每一次的勝利卻幾乎都是慘勝,大部分好漢都戰死啥出場,到了小說的結尾,能夠善終的好漢寥寥無幾,這又是何故?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對手實力強勁
從將員上來說,雖說梁山好漢有諸多武藝高強的猛將,但其中除天罡三十六星之外的地煞七十二人,基本都是作戰能力一般的平庸之輩。況且在招安後面對的對手與之前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拿方臘舉例,方臘手下的八大天王,王寅、厲天閏、鄧元覺等人,均享有盛名,完全足夠能與梁山匹敵。而此前梁山面對的對手都是一羣烏合之衆,筆者印象中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欒廷玉、史文恭等。

從兵力上來看,王慶、田虎、方臘等人均是擁兵數十萬的硬茬,不光如此,三人的地盤也很大,田虎佔據五州五十六縣,方臘佔了八州二十五縣,王慶的地盤更大,達到八州八十六縣。如果說水泊梁山是個縣城,那這三人的地盤就是個省。而我們同樣能夠看到的是,梁山在前期仗打得不少,地盤卻很少有擴張,一般都是佔領物資之後便見好就收,依靠梁山地勢險峻、物產豐腴的地理條件,在自身實力得到壯大的條件下抵禦了朝廷的重兵圍剿。

因此,梁山在招安後面對的對手可就是相當於一個個實力強大的割據政權,對手實力強勁造成的犧牲和喫敗仗在所難免。另外,招安後的作戰與之前所謂爲兄弟義氣復仇或收編人馬的作戰目標已不復存在,現如今的對抗,完全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
二、以逸待勞攻其疲憊之師
朝廷見圍剿梁山不得手便想出了一個招安的政策,其很明顯的出發點,除了利用梁山的勢力對其他割據勢力進行剿滅,還有就是在這種近似於自相殘殺的過程中削弱梁山的勢力,坐收漁翁之利。

腐敗的朝廷完全不給梁山以充足的後勤給養或整頓時間,任其連續征戰。這樣,三大政權以逸待勞攻其疲憊之師,再結合城池攻堅與巷戰不同於野戰的殘酷性,其戰勝的難度可以說是極低。
三、人心不齊,吳用變“無用”
顯而易見,宋江同意招安的政策造成了梁山內部的分裂。後進的朝廷武官關勝等人基本無異議,而更多的是看透朝廷黑暗、對招安極其抵制又充滿江湖義氣的梁山元老,如李逵、林沖等人。古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軍隊各方面團結一心、和衷共濟才能夠團結一致打勝仗。而梁山內部卻存在着兩種明顯分歧的意識,失去了“人和”這一最基本的作戰因素,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

同時,筆者認爲,軍師吳用真正應證了他的“無用”。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爲軍師,沒有宏觀的戰略及大政方針的決策,乃至出奇制勝的奇謀。在前期,他耍的多是令人不齒的陰謀詭計以獲得偶然的勝利。面對招安後殘酷的攻城掠池的攻堅戰,他“智多星”的智,絲毫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以上這三點,便是筆者歸結的梁山在後期艱難作戰的原因。心懷鬼胎的朝廷,利用宋江剿滅其他三個勢力同時又讓宋江元氣大傷,自身實力在南征北戰中大大削弱。到最後宋江和一衆好漢還是沒能走出“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但從真實的歷史上來講,宋江的接受招安的這一決策是否又具有其合理性呢?在歷史上,宋江自身與其餘三寇的實力差距更大,如果說梁山只是講求江湖義氣的小地盤,那其餘三寇不僅勢力龐大,而且完全拷貝了朝廷的政權制度,自己給自己封王,還養了一堆宮女。但建立政權的起義勢力,往往在這之後就迅速腐化,人人不思進取、士氣不振,最終還是難逃被朝廷滅亡的命運。實力有限的宋江,通過招安,受到朝廷改編,在軍隊的編制上就得到了朝廷的援助。這樣一來,宋江的人力物力就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實力迅速擴大的他又打着“剿滅賊寇”的正義之師的旗號,清楚了自己的對手。雖然同樣難逃被朝廷扼殺的命運,但他這種選擇,是否是比較精明的呢?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思考了。
我是江暮雲行,願同大家一起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祝您愉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