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接受“弦計劃”訪談時,分享的一點經驗和觀點,僅代表我的個人意見。其中內容已經在弦計劃的公衆號發表過了。爲了提供更多觀點、供大家批評指正,在此轉載發佈。

  按,本文作答的對象是尚在讀書或剛剛踏入職場、對互聯網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因此,其中的觀點可能偏向常識性一面,亦沒有給出太多的詳細論據。不便之處請諒解。

  行業分析問題

  Q1

  騰訊有望借用微信的視頻號來重回短視頻市場嗎?

  理論上是有的。仍處於灰度測試階段的視頻號,應該是騰訊推出過的最靠譜的短視頻產品。它是由微信事業羣負責,而且據說是由張小龍親自主抓。在產品角度延續了張小龍一貫的極簡主義風格。

  但是,視頻號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獨特的內容和調性。很多明星網紅和專業CP入駐了,但是你在微博、抖音、快手乃至B站也能看到他們。缺乏獨特優質內容的結果就是:視頻號不會是任何用戶的“第一選擇”,它的優勢僅限於社交傳播性。除非產品形態接下來出現根本性的轉變。

  有人說,視頻號模仿的是Instagram Story。但是,2019年初推出的時刻視頻不也是模仿Ins Story嗎?站在微信的角度,或許還不如在“看一看”信息流當中加強短視頻內容,或者鼓勵微信公衆號做短視頻。

  無論如何,視頻號的推出意味着很多人預測的“騰訊終將收購快手”或“快手短視頻將被整體納入看一看信息流”不會成真。騰訊仍將利用龐大的自有資源去做短視頻,這次的勝算會比以前稍大一點,但是就算勝了,最多也只能佔據一塊不太有吸引力的市場。

  Q2

  有哪些賽道,目前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在做,未來2-5年BAT可能會入局?

  我首先想到的是垂直興趣社區。目前的標杆有TapTap、機核網、虎撲、鐵血、懂車帝等,以及早年的A站、B站(現在不是了)。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時代,成功的垂直社區大部分走上了“出圈”之路,這就是目前B站在做的事情。然而,移動流量紅利已經耗盡了,垂直用戶正在證明自己的消費能力,所以今後大家會發現固守垂類、把一個品類做深做透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垂直社區更適合純粹的內容,而不適合電商——歷史一再證明,2000億GMV以下的電商平臺是缺乏價值的。

  互動影像敘事(以《隱形守護者》爲代表)是又一個重要新興市場,它是遊戲和影視的雜交地帶,今後可能喫掉一大塊傳統影視和傳統劇情向遊戲的市場。問題在於,目前大部分互動影像敘事產品的道路似乎是錯誤的——工業化水平不夠、劇本不行、投資規模太小。這個市場的贏家可能尚未出現(騰訊除外,因爲它已經很強了)。

  我對2B互聯網或者產業互聯網不太感冒。我認爲這類公司當中可能僅能誕生極少數成功者,而且就算成功了也不會特別有利可圖。中國與美國太不一樣了,中國的2B公司可能永遠到不了美國微軟、亞馬遜、甲骨文的水平。

  Q3

  社交電商是否存在天花板?限制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在中國,成功的社交電商其實就是微信電商。去年拼多多GMV突破1萬億,微信小程序GMV約8000億,還有規模龐大的微商無法統計。當年有一種說法:微信的流量對於電商賣家來說質量不高,不適合電商導流;這個說法似乎來自京東,因爲它沒有用好微信流量。

  無論社交電商有沒有天花板,現在它離天花板都很遠。去年微信生態系統發生的所有電商交易加起來(注:不含京東、拼多多APP內與微信無關的成交)可能也只有2萬億左右,而淘系電商一家的GMV就超過6.5萬億。

  就微信自身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它缺乏中心化電商導流和中心化運營機制。2019年推出的“好物圈”有一定的中心化運營色彩,但是效果很差。小程序商家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獲得流量,無論是付費還是免費。微信也有自己的考慮,它已經太重了,沒有餘力去支撐一個龐大的中心化電商平臺。

  我不認爲快手、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發生的電商交易是社交電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絡有且僅有微信和QQ,所以社交電商基本等同於微信電商。快手、抖音電商當然也很有前景,但那更像是內容電商或興趣電商。

  Q4

  在B站不斷“出圈”的情況下,A站在被快手收購後,是否還有追上B站的機會?快手能夠幫到A站嗎?

  據我瞭解,A站最近的發展不算很快,用戶基數和時長沒有很大起色,與B站的差距沒有縮小(甚至可能越拉越大)。我認爲,快手對A站的定位和發展策略可能有問題:在B站努力“出圈”的情況下,A站應該“入圈”,收攏硬核二次元人羣,堅持把垂類做深做透;在這個意義上,不應過分看重流量數據。現在A站似乎在兩頭搖擺:既想保持二次元社區的調性,又想迅速擴大用戶基數,而且很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

  A站如果堅持做二次元垂類社區,雖然用戶數量不會很大,但是可能有強烈的戰略和財務價值。據我瞭解,前一段時間快手聯合發行的《命運神界》手遊,整個快手系導流效率最高的入口就是A站。快手要做遊戲發行、遊戲直播,A站都可以成爲不錯的抓手。問題在於,快手能給A站多少時間、多少資源呢?

  快手主APP的調性與A站相差甚遠,這是一個問題。A站若想從快手主APP獲得大批忠實用戶,不太現實。依託快手的財務資源,通過併購、投資等方式實現外延擴張,可能更加合適。

  Q5

  B站up主有能力轉化爲主播嗎?

  說實話,我不太看得懂目前B站的直播戰略。首先,直播是一種非常強大、很容易喧賓奪主的功能,很多平臺在開通和加強直播功能後,原有功能都受到了一定的架空或弱化,典型的例子是陌陌。其次,直播最賺錢的是打賞,也就是秀場直播,這恰恰非常不符合B站的調性。現在B站大力發展電競直播、泛娛樂直播,這些又不賺錢。直播在B站眼中究竟是什麼定位呢?豐富平臺內容?提升用戶時長?今後的收入擔當?都不太像。

  帶貨直播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方向,但是成功的帶貨主播都是專業的,即完全聚焦於帶貨;泛娛樂主播或明星網紅跨界帶貨,歷史證明成功率很低,最多是個噱頭。B站似乎沒有大力推動官方帶貨行爲,這是正確的。

  我不看好將B站UP主轉化爲主播的行爲。快手直播最爲成功,第一是平臺調性適合做秀場,第二是快手UP主數量極其龐大、野蠻生長、內部優勝劣汰。抖音做直播的效率已經不及快手了(2019年以來有趕上的趨勢),B站就更難了。最後,直播可能僅僅是B站內容生態的一個有益的補充,而不是拳頭內容。

  Q6

  拼多多在供應鏈、數據中臺、推薦算法等電商核心的技術上都較爲薄弱,百億補貼結束後能維持優勢嗎?

  首先,我反對誇大供應鏈和數據中臺的重要性。尤其是“數據中臺”,這是一個嚴重被高估的概念。在互聯網行業,認爲中颱包打天下的觀點早就陳舊了,事實上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是真的靠中臺包打天下的。

  其次,拼多多的C2M模式本身就是一種供應鏈創新;依託微信和拼小圈社交進行的推薦本身就是一種比任何人工算法還要精確的“算法”;至於物流,只要拼多多的包裹數還在上升,那麼任何快遞公司都不敢怠慢。

  人們經常高估“基礎設施”的作用,而低估看不見摸不着的“商業模式”“用戶心智”的作用。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是:拼多多APP很好玩,很有趣,因爲黃錚做過遊戲創業,又借鑑了眼下最流行的社交超休閒遊戲玩法。在這方面,淘寶做的也不錯,而京東是最差的。你可以擁有全市場最好的供應鏈、基礎設施,但是因爲你的APP沒有趣、讓用戶不願意打開,你就會輸掉很多東西。這就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區別。

  個人成長問題

  Q7

  團長做公衆號內容有什麼比較深的體會嗎?

  垂直內容與大衆內容有很大差距——前者要吸引業內資深受衆,後者則要吸引各種各樣的路人甲受衆。你不可能兩者都做到。決定了前者就不可能轉變爲後者。所以,在做垂直、專業內容時,絕不能刻意迎合眼下的熱門趨勢,搞什麼“標題黨”,片面追求“10萬+”,甚至“蹭熱點”。

  這也適合其他內容形式,你不能什麼都要。我發現很多人都無法理解垂類、硬核、專業內容與大衆內容的區別。這也很好,說明這個領域仍然處於開發早期,上升潛力很大。

  Q8

  團長在分析時勢並將其轉化爲通俗易懂、富有邏輯的公衆號文章時,有什麼思路可以分享?

  首先你要充分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懂,那就沒法講給別人聽了。

  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視角,你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有一些視角是你註定永遠不會接觸到的。這不要緊。選擇那些你認爲最重要的視角,在這一兩個方面分析透徹,這就夠了。

  任何戲劇性的描述都在絕對禁止之列,因爲現實已經很有戲劇性了。在現實的偉大戲劇面前,任何誇張、扭曲和篡改都是蒼白無力的。

  Q9

  對於打算入門做互聯網行業分析的新人,有什麼建議?

  我不會鼓勵新人在這個時間點加入賣方機構做研究。賣方的商業模式(無論國內還是海外)正在出現根本性的鬆動和瓦解,專業投資者越來越不信任賣方,上市公司也很少從賣方獲得經營管理上的建議了。

  如果現在你加入外資賣方,會受困於各種案頭工作,在寫字樓裏做無窮無盡的Excel模型、做毫無價值的PPT,卻接觸不到商業實踐。如果你現在加入內資賣方,會發現市場非常短視,每個人都催促你推出“下個月就能漲的股票”,追逐“下個星期的市場熱點”,無法形成長期思考。

  我會更推薦加入互聯網公司的戰略或投資團隊。其次可以考慮加入PE/VC之類接觸第一線業務實踐較多的機構。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

  Q10

  如果一個產品新人想工作幾年後向VC分析師轉型,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積累什麼能力呢?

  現在無論是VC還是二級市場金融機構,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不接地氣了,太太太不接地氣了,太太太太太太不接地氣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大部分金融從業者,從大學畢業開始就混金融圈,從來沒有離開過,從來沒做過第一線的業務、產品,所以就很難從根本上理解商業新趨勢。一天到晚坐在寫字樓的玻璃幕牆裏,是不可能找到下一個騰訊或阿里的,也是不可能投出下一個B站或TapTap的。一切都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來自產業的人,最大的優勢就是:知道第一線的實情,知道真實的商業邏輯,而不是困在Excel和PPT裏爬不出來。他們的缺點可能是比較缺乏經濟金融方面的學術鍛鍊,不過這比較容易解決。讀一些書、學習一些課程、考CFA等等,都可以做到。關鍵是既要沉得下去,又要飛得起來;並且知道什麼時候該下沉,什麼時候該起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