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多“跑腿”,官兵少“跑路”

——火箭軍參謀部某隊利用信息化手段爲基層減負新聞調查②

統計上報人員在位、車輛動用信息,是基層文書的一項日常工作。然而5月中旬,記者在火箭軍參謀部某隊採訪時發現:忙忙碌碌一上午,綜合保障連文書朱國文始終沒有涉及這些事。

見記者不解,朱國文解釋說:這活兒,現在有“人”替我幹。

那“人”是誰?來到該隊營門口,記者恍然大悟:朱國文口中的“人”,原來是智能門禁系統。隨行的隊領導冉青介紹,人員車輛進出營區,人臉指紋、車牌號碼等“身份信息”會被這個系統實時採集,並顯示在“軍營態勢大屏”上,供隊領導、機關幹部和基層主官掌握。

聊起這個“好幫手”,正在執行作戰值班任務的參謀張亞男感觸頗深:“以前,爲了一組組數據,電話一個個打,文書一趟趟跑,耗費了很多時間精力;而今,各種情況信息一目瞭然,分分鐘就能完成統計報備,省時又省心。”

“我們引入這些信息化設備,就是想改變當前的一些工作方式,讓數據多‘跑腿’,官兵少‘跑路’。”一句“省時又省心”,讓冉青打開了“話匣子”:軍營不是脫離社會的“另一個世界”,時下“五多”問題之所以久治不絕、屢禁不止,與一些工作方式方法滯後不無關係。

就拿“官兵基礎信息年年報、反覆填”來說,通過建立數據庫來解決其實很簡單,不少單位想過,也做過。可從基層反饋來看,大多成效不明顯,一到用時,機關還是追着他們反覆要數據、催材料。

對此,有切身經歷的部隊管理參謀司端賀很有發言權。他介紹,以前那種數據庫,說白了就是儲存在電腦裏的幾張Excel表格,各部門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即使安排專人打理,也不過是把各個基層文書的工作量轉移到這個“專人”身上,“一個個數據複製、粘貼,沒啥技術含量。”

記者瞭解到,爲解決這種登記統計負擔,該隊正在構建一種只需輸入官兵姓名、籍貫、入伍年月等信息就能供各方一鍵調用的數據庫。“從技術層面看,做成這件事並不難,關鍵在於願不願做、想不想幹。”冉青舉了一個例子,以前派遣車輛,他們大多跟着“感覺”走,哪輛空閒就派哪輛;如今,他們可以在“軍營態勢大屏”看到車況和狀態,做到精準派遣、科學調度。

“別小看這些變化,我覺得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帶記者參觀其他信息化設施,向記者展示該隊新一輪信息化建設方案,冉青興致勃勃地說,“部隊每年都會產生大量訓練數據,如果能借助信息化手段對這些數據進行採集、處理、分析,一定能從中發掘更大價值,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看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爲基層減負、讓數據服務於戰鬥力,已成爲該隊官兵共同關注的一件大事。

採訪感言

讓“沉睡”的數據流動起來

■鄧東睿

“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引用這一經典論述分析爲基層減負,可以得出這樣一條結論:不解決轉變工作方式的問題,減負就是治標不治本。此言或許有些偏激,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層官兵的心聲:一些陳舊的工作方式、工作套路,已到不得不改的地步。

“讓數據多‘跑腿’,讓官兵少‘跑路’”,這話既蘊含“少麻煩基層官兵”的減負理念,也訴諸“多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工作方法。諸多案例提示我們:練兵備戰、部隊發展、基層減負中的很多難點、堵點、痛點,都可以通過“數據+”“信息+”助力解決。

一位基層作訓參謀曾在年終歲尾面對滿櫃子的材料、數據慨嘆:“這些東西要是能用起來,該有多好!”身處信息時代的這一嘆,道出了未經分析、整合、分發的數據只是一堆無用數字的真相,喊出了多少數據信息等着我們去挖掘、處理、運用,進而服務於戰鬥力建設的呼聲。

而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呈井噴式湧現,並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和生活。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必須運用新技術、擁抱新時代。讓“沉睡”的數據流動起來,正是推動部隊建設發展的務實之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