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有一個技能很是厲害,就是詐降,早在江東集團時期就是這樣。黃蓋一手詐降把曹操安排得明明白白,然後還有著名的"石亭之戰",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休並且取得大勝,正是藉助這場戰役的名望,孫權終於登基稱帝,開創東吳。不過詐降這個手段也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低成本高回報,大家都愛用。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次曹魏的詐降計,姑且算是曹魏名將的文欽使用詐降計,結果被東吳新生代名將朱異識破。

文欽詐降的歷史背景:"高平陵之變"後不久

文欽詐降的時間是在曹魏嘉平二年、東吳赤烏十三年、蜀漢延熙十三年,一個特別好記憶的年份。而在前年曹魏嘉平元年,或者說正始十年,爆發了一件改變三國時期歷史的大事件,就是曹魏的"高平陵之變",也叫作"正始之變"。

"高平陵之變"的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正始元年,如果採信《晉書》中司馬師毒殺妻子夏侯徽的說法,還要追溯到曹魏青龍年間。當然本文的重點並不在"高平陵之變"。一言以蔽之:同爲曹叡留下的輔政大臣,司馬懿徹底戰勝曹爽一派,開始司馬氏篡權的開始。

司馬懿與曹爽之間的競爭,其實很多大臣都是站在司馬懿這一方的,畢竟曹爽一派擠佔的政治資源實在太多,而且其主導的"正始改制"也動了太多人的蛋糕,而且他們本人也不乾淨。

但是司馬懿對曹爽以及其黨羽進行夷族,一時間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同日斬戮,名士減半,"這個做法就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太尉蔣濟直接被氣死了。就是他給司馬懿作保,保證曹爽的生命安全,曹爽才投降的。所以司馬懿需要安撫人心,提高名望,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工作。

這個時候遼東公孫氏被消滅了,鮮卑大人軻比能被刺客韓龍幹掉了,就剩下蜀漢和東吳可以刷名望。蜀漢這個時候進入一個相對蟄伏的階段,因爲是鴿派費禕在當政,頂多姜維帶着小股部隊來撩閒。

而且進攻蜀漢成本太大,地形限制太要命,曹丕當政後很聰明地沒選擇蜀漢;曹爽之前爲了刷名望去找蜀漢的麻煩,結果在"興勢之戰"中被王平、費禕當頭一棒打回原形。司馬懿當然不會重蹈曹爽的覆轍,他想取得一次對外的勝利,最好的選擇就是戰線長遠、交通便捷的東吳了。小編認爲這是文欽詐降的歷史背景和動機。

文欽詐降事件中的人物

文欽詐降事件中的幾個重要人物,在三國時期可以說是炙手可熱的顯赫人物,但是由於大多數人的目光都是在東漢末年以及三國前期,即使是中後期也是蜀漢人物更熟悉一些,而這個時候蜀漢剛好圈地自萌,可能在這件事中的人物大家不算太熟悉。所以小編花費一些筆墨簡單介紹一下。

曹魏:文欽

文欽的父親是曹操的部將,叫做文稷,感覺沒什麼牌面,但是卻給文欽留了一張保命符。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諷謀反案"中,文欽受到牽連當死,曹操因爲文稷赦免文欽。

文欽陸續做過五營校督、淮南牙門將、廬江太守、揚州刺史。文欽整體上來說只能是略有粗勇,性格和能力並不算太好,不過他卻接連受到曹爽和司馬懿兩派的厚待和拉攏。曹爽厚待文欽的原因很簡單,因爲兩個人是老鄉,曹爽控制朝多任用鄉里爲羽翼;司馬懿拉攏文欽的原因也很簡單,要安撫人心,不要給自己搞事情。

所以在這個時候,文欽應該算是司馬懿的人。不過在曹魏正元二年文欽就與毌丘儉策劃反抗司馬氏的"淮南二叛",失敗後走入東吳,但是死於諸葛誕策劃的"淮南三叛",這是後話了。

東吳:朱異、呂據

東吳方面的兩個重要人物是朱異和呂據。兩個人都是東吳的將二代,朱異是東吳名將朱桓的後代,"石亭之戰"中朱桓就是東吳大軍的右都督。朱異也是將門虎子,參與過東吳赤烏四年、曹魏正始二年的"芍陂樊城之戰",設計擊破樊城外圍的曹魏軍隊;朱異與文欽也有交戰記錄,文欽在廬江六安一帶佈置營寨招納東吳的亡叛,朱異擊破七屯,因此被拜爲揚武將軍。後來在支援"淮南三叛"的過程中因撤軍被東吳權臣孫綝所殺。

呂據是呂範之子,有平定山越、五溪蠻的軍事經歷;在"芍陂樊城之戰"中與朱異一起破樊城外圍,成爲偏將軍。呂據的巔峯時期比朱異高一些,但是死得也更早。他是孫權留下的五個託孤大臣之一,後因爲聯合滕胤對抗孫綝失敗而死。

文欽詐降的過程

在曹魏嘉平二年、東吳赤烏十三年十月,曹魏廬江太守、冠軍將軍文欽給東吳揚武將軍朱異寫密信,謊稱投降請求東吳出兵接應自己。這套操作對於東吳來說是非常熟悉了,簡直就是"石亭之戰"的活動復刻。朱異馬上看破文欽的計劃,向孫權呈上密信,並且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可取。

然而孫權不太想放棄這個機會。畢竟真的拿下曹魏所置廬江郡的話,就可以越過合肥,逼近曹魏在淮南地區的軍事重鎮壽春,也可以做爲東吳所置廬江郡的屏障,利益確實是不小。所以就像曹休忍耐不了鄱陽郡的誘惑一樣,孫權也打算去接應文欽。

不過孫權也明白其中的風險,認可朱異的判斷,另派呂據率領兩萬人與朱異一同進軍,"設計網以羅之,盛重兵以防之",防備的工作比較足;加上東吳北上到曹魏所置廬江的路程相對於曹魏進入鄱陽的路線要安全得多,最後也沒有出現"石亭之戰"的情況,大家打個照面點到爲止。在同年十二月曹魏荊州、豫州都督王昶主動進攻並且擊敗東吳樂鄉督施績,算是完成了刷名望的目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