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爆发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已经无法继续保持当年的辉煌。欧洲战场上,实行绥靖政策的英法联军被德国打的落花流水。1941年后,日军出兵东南亚,横扫英、法等国军队,英国眼看就要丢掉缅甸,连带着中国的西南后方危矣。

    缅甸是中国最后的对外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抗击日军,中英美军事联盟迅速成立。国民政府派出第5、6及66军共10万将士,在罗卓英、杜聿明的带领下,组成中国远征军参战。

    然而这次作战却输得一塌糊涂,中英联军被劣势的日军击败,最后演变成为一场莫名其妙的大溃退,挣扎着回到国内的中国官兵仅有4万人,损失超过六成。

    国民政府派出的军队是9个整师,其中不乏稀有的机械化部队,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而且杜聿明、孙立人等等,也是国内最强的将领,作战经验丰富,那为什么打得这么差,损失惨重?这个原因相当复杂。从盟军合作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三点:

    首先,缅甸对于中英两国的战略意义不同。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日军占领缅甸,作为抗战输血交通线的滇缅公路也将被彻底切断,那么中国将得不到任何外来援助物资,成为一座孤岛,且缅甸与西南接壤,将危及我国西南后方安全。

    对于英国来说,缅甸不过是众多殖民地之一,相比之下,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印度更加重要,一百个缅甸也比不上一个印度。英国人并不想因为区区缅甸拼命,所以出现了中国人拼死战斗,而英国人一触即溃的现象。

    其次,就是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不明确。一开始蒋并没有明确在罗卓英与史迪威之间,谁的指挥权更大,后期才明确要听英军方面指挥部署,造成了前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战略安排,后期又在别有用心的英军的指挥下,成为他们撤退的挡箭牌。

    最后,当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要说是因为英军的小心思。英国方面始终对中国远征军存在防备心理,担心他们抢先进入缅甸布防,怕日后中国会主张对缅甸的权利,毕竟中缅两国交往更为久远和密切。

    英军希望放弃缅甸,将军队尽可能地撤退至印度,增强印度的军事防卫力量,从而保住最大的资源供给国印度。为此,英国方面还特意派来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颇有经验的亚历山大将军

    亚历山大没有让英国人民失望,他很快展现出了丰富的撤退经验,在他的指挥下,英军面对日军时,几乎都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中国远征军还以为是英军战斗能力较弱,在上万英军、记者被日军包围时,杜聿明率领士兵拼死援救。

    结果,英军都撤退入印后,日军紧紧咬死中国远征军不放。这时,中国远征军才发现自己成为了他们撤退断后的掩护。更可气的是,英军宁可把汽油、罐头等大量战略物资烧毁,也不留给抗击日军的中国人。

    恬不知耻的亚历山大在英军进入印度后,安然乘坐飞机返回英国,他在汇报中说,已经完成撤退任务,英军进入印度后,将承担起保卫印度的工作。随后他被派往中东地区,成为那里的英军总司令。

    直到这个时候,中国方面才明白,原来英军的任务就是撤退,中国军队只是他们的挡箭牌而已。缺少了盟友和补给的中国远征军,孤军奋战,难以为继,只能边打边退。

    另一方面,中国远征军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对缅甸地区的气候地形掌握不够充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踏入热带丛林。殊不知他们必经的野人山正值雨季,热带雨林里蚊虫毒蛇,疾病泛滥,比狠追猛打的日军更可怕。

    远征军在热带雨林中,病死饿死不计其数。一个士兵如果陷入昏迷,周围的蚂蟥蚂蚁,都会一拥而上,加上大雨不断,几个小时不到,人肉就变成白骨,部队几乎陷入了绝望之中。

    2005年时,缅甸军方在野人山中,还意外发现一个山洞里,堆满了国民党的钢盔和武器,周围都是累累的白骨。可见,当时情况有多惨烈。最后,远征军有将近四万人没有走出野人山的热带雨林。

    十万中国将士,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后方及滇缅交通线安全,远赴异国他乡,用自己的鲜血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难以磨灭的,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中国远征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