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決定採取“鑽心”戰術,襲擊敵孫良誠部駐地八公橋,直搗其首腦機關。

當時有不少幹部認爲,八公橋位於敵人縱深,防守極其嚴密,周圍強敵環伺、互爲拱衛,襲擊它過於冒險了。

楊得志力排衆議,堅持認爲這一仗可以打,他說道:“應當承認,這的確是一着險棋。敵人前有第五軍,後有第四軍,八公橋附近還有三十八師2個團和1個特務團防守,裝備不錯,氣勢很盛,所以我們輕視不得。”

他話鋒一轉:“但是也要看到,孫良誠過去喫過我們的虧,心有餘悸,這是一;其二,敵軍是拼湊起來的部隊,兵力分散,內部不統一,便於我軍集中優勢攻其一點;其三,八公橋既在敵人縱深,也在我根據地內,便於我軍祕密接近;其四,敵人覺得擁有雄兵,防範嚴密,必然思想麻痹。”

最後他說道:“有這麼四個有利條件,再加上我們的努力,這一仗是可以打勝的!”

政委蘇振華聽完他的分析,也表示贊同,並引經據典地說:“兵不厭詐,以奇制勝,古來有之:用孫大聖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裏的辦法,可以給敵人致命的打擊!”

爲了迷惑、調動八公橋的守敵,楊得志決定首先來個“聲東擊西”。由二分區司令員曾思玉(開國中將)、政委段君毅率領第七、八團,從範縣轉移到鄄城以北,故意遠離孫良誠的部隊,擺出強攻鄄城守敵劉本功部的架勢。

與此同時,楊得志命令三分區司令員馬本齋、五分區司令員昌炳桂分別帶領部隊進到濮陽至東明一線,準備牽制和襲擾敵第四軍、第五軍。

曾思玉率二分區部隊剛在鄄北駐紮下來,就派出偵察員和小股部隊,到鄄城附近的敵人據點周圍大造聲勢。把劉本功攪得日夜不安、寢食不寧,他急忙收攏部隊,增哨加崗,並拼命地向孫良誠呼救。

孫良誠得知這些情況後非常高興,以爲八路軍不敢與他交戰。他的手下原本抓了不少民夫加緊修工事、築圍寨,此時也變得鬆懈起來。

楊得志爲了策應曾思玉攻打八公橋,又導演了另一出好戲:讓四分區政委張國華(開國中將)率領第十六團側攻兩門鎮。

兩門鎮在八公橋西側,相距不遠,把兩門鎮的敵人調出來,我軍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攻打八公橋。

11月14日,兩門鎮戰鬥打響不久,張國華派人來向楊得志報告:戰鬥打得很順利,已經殲滅了敵人兩個連,孫良誠從八公橋東面的徐鎮抽調一個團,正向兩門鎮增援。

楊得志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說:“敵人果然聽從了我們的指揮,現在該是全面拉開戰幕的時候了!”

此時敵人還是沒有一點動靜,說明他們沒有察覺我軍的意圖。

曾思玉得到楊得志發出的攻擊命令後,高興地用紅筆在地圖上唰地畫了一條長長的弧線,斬釘截鐵地說:“出發!”

二分區部隊經過一夜急行軍,繞了一個不小的圈子,避開敵第五軍的佔領地帶,於16日拂曉到達黃河故道邊的火神廟,這裏距八公橋僅40餘里。

16日下午4點,曾思玉率領部隊從火神廟出發,於午夜時分趕到八公橋。進入預定位置後,曾思玉親自率領突擊部隊打響了戰鬥。

八團的任務是從西邊進攻。這時夜色更加濃重,敵人絲毫沒有發覺。擔任平行突擊任務的三連和五連,未響一槍,就迅速而順利地推掉鹿寨、填平外壕,旋即登上土圍子。

直到這時,敵人才發現大事不好,連忙組織還擊。我軍的後續部隊已敏捷地登上圍牆,先頭部隊已向縱深發展。

這突如其來的攻擊讓敵人驚慌失措,許多人是在睡夢中當了俘虜的。

部隊打進圍子,開始了巷戰,戰士們佔領一幢幢房子,又一間一間打通,把陣地鞏固下來。

敵人的首腦機關在西邊,我軍控制了八大處和兩旁所有房屋,打進了孫良誠的老窩,敵參謀長甄紀印被俘。

可惜的是孫良誠恰恰在頭一天離開這裏,僥倖漏網。

巷戰打到天明,只剩下北門炮樓約有一個連的敵人在頑抗,突擊排連續兩次衝鋒受挫。

八團團長齊丁根(開國少將)生氣地從嘴裏吐出兩個字:“火攻!”戰士們立即抱來大量柴草,放在炮樓下面架起就燒。

剎那間熊熊烈火燃起,整個炮樓裏煙霧瀰漫,敵人被燻得實在受不了,全部跑下來繳械投降。

八公橋戰鬥是一個典型的攻堅戰、夜襲戰,也是一個典型的殲滅戰。此役共殲敵1150多名,繳獲槍支1531支(挺),擲彈筒14具和一批戰馬、電臺,還有69車糧食和軍用物資。

可以說,楊得志上將的力排衆議,走出一着險棋,再加上曾思玉中將的指揮有方,將“鑽心”戰術運用得出神入化,換來了一場名垂軍史的勝利。當地人民還建立了“八公橋戰鬥紀念館”,銘記先烈們的這一出色戰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