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鰻財經》注意到,近年來,同濟堂的業績增長很不給力,2015年至2019年該公司的扣非後淨利潤增速分別爲-98.65%、39.67%、8.57%、3.45%和-2.85%。同濟堂沒有發佈2019年度報告,該公司擬2018年報告顯示,公司收入主要來自醫藥批發業務、零售配送業務和非藥品銷售業務。

《電鰻財經》文 / 米萊

6月2日晚間,同濟堂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同濟堂控股被凍結2.9億股。2019年8月8日,該公司披露了同濟堂控股被凍結1.85億股,輪候凍結2.9億股。本次凍結爲再次輪候凍結,數量爲4.8億股,凍結期限爲3年。

事實上,同濟堂最近可以用“麻煩纏身”來形容。因信息披露存在問題,6月2日當天,新浪股民維權平臺收到王姓股民針對同濟堂的維權申請,該股民表示,“2月6日買進10000股每股5元,4月27日該公司被立案,股票大跌,現在估價只有2.94元,該公司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特此申請維權”,目前該維權請求已被張雲律師接受。新浪股民維權平臺將關注該股民的索賠進程,相關維權持續徵集中。

雪上加霜的是,同濟堂子公司的評級最近被下調了。近日,中誠信國際發佈的“關於將同濟堂醫藥有限公司(“同濟堂醫藥”)評級展望調整爲負面”的公告顯示,調整原因,包括股東同濟堂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一事,中誠信國際認爲,該事項或將對同濟堂及同濟堂醫藥外部融資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同濟堂2020年一季度營收、淨利潤和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同比分別下降21.41%、32.55%和135.22%,中誠信國際提到,作爲同濟堂核心子公司,同濟堂醫藥經營業績也將承壓,償債能力受到一定影響。

業績節節下滑 盈利質量差

財報顯示,同濟堂所處行業爲醫藥批發業,該公司的主營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保健食品等的批發零售;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投資;日用品、化妝品、衛生材料的批發零售等。主要通過自有營銷網絡從事藥品、器械、保健品、保健食品及其他健康相關商品等銷售業務。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同濟堂沒有發佈2019年度報告,該公司擬2018年報告顯示,公司收入主要來自醫藥批發業務、零售配送業務和非藥品銷售業務。2018年來自醫藥批發業務的收入佔比爲86.1%,來自零售配送業務的收入佔比爲12%。

《電鰻財經》注意到,近年來,同濟堂的業績增長很不給力,2015年至2019年該公司的扣非後淨利潤增速分別爲-98.65%、39.67%、8.57%、3.45%和-2.85%。業績表現可以用逐年惡化來形容。

2019年同濟堂的營收爲111.62億元,同比增長2.96%;淨利潤5.22億元,同比減少1.22%;扣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5.14億元,同比減少2.85%。而且,2020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的業績更是陷入營收、淨利潤雙下滑困境,當期營收20.47億元,同比減少21.41%;淨利潤8949.27萬元,同比減少35.43%;扣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9009.26萬元,同比減少34.79%。

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濟堂上述期間業績下滑的背後,是公司大量資產爲應收賬款。同濟堂2019年年度應收賬款39.2億元,佔總資產比例41.38%;2020年一季度應收賬款43.34億元,佔總資產比例45.18%。

未抓住行業發展的契機

同濟堂的第一大收入來源是藥品批發。2018年,前100位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8%,增速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其中,4家全國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9%,增速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前10位同比增長14.2%,增速同比上升5.5個百分點;前20位同比增長13.3%,增速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

另外,從市場佔有率看,藥品批發企業集中度有所提高。2018年,前100位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72.0%,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其中,4家全國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39.1%,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前10位佔50.0%,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前20位佔59.0%,增速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

近年來,隨着“兩票制”政策的全面推進,大中型藥品批發企業藉助政策契機,深入調整業態結構,通過內生轉型和外延併購,實現整體運營質量與效益雙提升。當前行業規模效應逐漸凸顯,全國性和區域性龍頭企業銷售增速普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預計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儘管在政策的推動下藥品批發行業龍頭企業在運營質量和效益上雙提升,但同濟堂似乎並沒有從行業集中度提高中收益,近年來業績節節敗退。

業績承諾兌現有貓膩

截至目前,投資者還沒有看到同濟堂2019年的年度報告。該公司於4月20日發佈公告表示,受疫情影響,公司聘請的審計機構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審計程序尚未完成,公司難以按原計劃完成年報相關工作,客觀上無法按規定按原預約日披露經審計的2019年年度報告,公司2019年經審計年度報告的披露日期延期至2020年6月30日。

然而,有媒體注意到,2019年正好是同濟堂三年業績承諾期剛過後的第一年。信息顯示,2015年,同濟堂醫藥作價61億元借殼啤酒花上市,與其簽訂了業績對賭協議,同濟堂承諾2016-2018年度實現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4.6億元、5.29億元、5.61億元。若業績未達預期,啤酒花可以以總價1元直接定向回購同濟堂持有的應補償的股份並予以註銷。

財務數據顯示,2016-2018年,同濟堂醫藥淨利潤實際完成值分別爲4.76億元、5.32億元、5.64億元,業績承諾完成率分別爲103.51%、100.55%、100.6%,連續三年精準踩線達標。

然而,該公司業績達標似乎有“貓膩”,過去三年公司業績達標的背後伴隨着公司應收賬款的快速增長。業績數據顯示,同濟堂的應收賬款自2016年的21.98億元一路上漲至2018年末的35.93億元,增長63.47%。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該公司的應收賬款佔總資產比例45.18%。

自今年年初至6月2日,同濟堂的股價下跌了29.67%,同期所屬行業板塊的漲幅爲45.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