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稅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稅收,它能給朝廷帶來鉅額收入,賦稅的變化,也和朝代的更替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起源很早,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賦稅制度開始完善和統一。由於不同的朝代,賦稅制度也是不一樣的。秦朝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賦稅五花八門,比如:齊國的均地分力、與之分貨。而每個國家的賦稅不一樣,卻面臨着改革。因爲西部的秦國商鞅變法後,實力不斷增強,直到秦國統一六國,形成大統一的秦朝。
一:秦朝到清朝,各個朝代的賦稅制度
秦朝完成統一後,許多東西也跟着統一,其中賦稅也是一樣。秦朝採取徵收田稅、人頭稅。漢朝基本也是繼承秦朝的田稅和人頭稅。但漢朝也有一些區別,如民間女子十五到三十歲爲未出嫁的,要多徵收稅錢。不同時代,徵收的稅錢也是不一樣的。如漢武帝時期,因連年戰爭,稅錢不能提得太高。南北朝時期,有佔田令和均田制,佔田令規定:男按五十畝田繳納稅銀,女按二十畝繳納。每畝繳納八升,男戶主還要繳納絹三匹,棉三斤,戶主爲女的,則減半。

而均田制延續到隋唐,唐朝前期採取均田制,取得很好的效果。朝廷規定:丁男可以領到一百畝的田,每年要繳納二石糧食,絹二丈、棉三兩,麻三斤。丁男每年還要參加徭役二十天,再加役三十天,這樣可以減免賦稅。宋朝有方田均稅和募役法,方田是按照丈量田地爲準,由此計算賦稅,土地還分五等,越是肥沃的,賦稅越高。募役法,是朝廷招募人員擔任士兵或衙役,錢由戶民分攤。
元朝的賦稅,是按照各個民族來徵收的,蒙古族最輕,漢族比較重。明清時期的賦稅,明朝最著名的還是一條鞭法,農業、商業、地租、商品、人口等,全部都可以按照一條鞭法完成。清朝一開始也是用一條鞭法的,但也做了改進。直到雍正時期,攤丁入畝的實施,廢除了人頭稅,按照所擁有的田畝數徵收,由此,清朝人口得到爆發式增長,沒有人頭稅,可以多生,解決勞動力問題。

二:賦稅的利
從上面看出,各個朝代的賦稅制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知道,賦稅,它好處可以解決國家的財政。國家沒有能力去大規模發展農業,只能靠農民去,畢竟國防的建設,還得靠國家去守護。朝代中,每年的各項費用,是需要鉅額開支的,所以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是需要資本。以清朝爲例,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王朝,不僅領土大,人口還衆多。那麼清朝一年的開支需要多少銀兩?答案是:四千萬兩。
這些錢是怎麼花掉的?首先是皇室的支出,一些還落到王公大臣手中,爲了維護皇室衣食住行,所需要的銀兩可不少。其次是朝廷官吏的俸祿,當官是有俸祿的,清朝全國數以萬計的官吏,不同等級的官,所需要的俸祿支出也不一樣,除了官員,士兵和武將也需要龐大的軍費。最後是武器裝備採購和驛站的維護,以及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的修建與維護。這些都是需要龐大的費用來做支撐的,所以沒錢怎麼治理國家?除了這些,還有各種祭祀、賞賜等活動,都需要用到銀兩。

面對鉅額開支,這就需要國家實行各種賦稅,由此獲得相應的銀兩。稅收是一個國家經濟主要來源,它的好處不言而喻。而稅率的高低直接影響朝廷的收入,當稅收達到一個平衡值時,朝廷和平民進入和諧狀態,國家則會富裕安康。當稅收超過平衡值時,則會引起民變,這都是一個王朝所需要注意的。
每個朝代的稅收都是不一樣的,拿宋朝來說,她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朝代,因此,它的經濟和稅收是成正比的,難道宋朝的稅率比較高?這到也不是,主要還是宋朝的民間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加上國內田地、人口稅等,造就宋朝可以收到很高的GDP。稅收的多少,和稅率、產量等相關,而稅收的富裕,決定一個國家經濟體量的大小。

三:賦稅的弊
有利就有弊,賦稅也是如此,賦稅能爲國家增加財富,同時也能掏空民間,引起民變。只要超過稅收的平衡值,就會引起平民交不起,爲了完成任務,官逼迫平民,最終也會引起天下大亂,這就是賦稅帶來的弊端,那不收稅行不行?答案肯定是不行的。爲什麼?如果一個王朝不收稅,哪來的錢?沒有錢怎麼治理國家?所以,稅還是必須要收的,只是看收多少的問題。
那麼什麼時候,國家的稅收會超越平衡值?這個和多個方面有關,首先就是戰爭,由於連年戰爭,朝廷支出一直處於超負荷狀態,國庫肯定承受不住,畢竟戰爭是最燒錢的。再者遇到昏君,有多少家底都不夠敗,不僅敗,還不懂得維持國家的運轉。而這些往往都發生在朝代末年。最後就是天災,當一個地方遭受天災肆虐的時候,強行收稅,只會引起衝突,因此,賑災纔是首要的,而不是去收稅。

由此可見,這些都會影響到稅收,也很容易超過平衡值,農民交不起,官吏只會拿東西充當,活不下去的農民,很容易被有心人的利用。由於我國古代屬於小農經濟,在各個方面都受到約束,因此也存在一些弊端。由於君王的權力大,可以隨意制定稅率,不需要平民的同意。加上重農抑商的思維,商人的稅收比較高,而商業的稅收是比較大的,如果重視商業,稅收將會是另一個層面。抑商,就意味着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
四:賦稅與王朝的衰落關係
賦稅的興盛與衰落,都會對一個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一個王朝末期,由於各種動亂、腐敗、貪污、通貨膨脹等問題,導致需要更多的銀兩,由此演變成賦稅的加重。每個朝代,都有嚴重的時候,比如清朝在嘉慶時期,光是平定戰亂,就耗費了許多白銀。到道光帝年間,清朝的國庫只能勉強支撐朝廷的運轉,遇到鴉片戰爭,就引起各種矛盾,光是財政支出這一塊,朝廷矛盾重重,貪官富得流油,卻個個哭窮,朝廷國庫空虛,拿不出錢來。

加上鴉片的摧殘,白銀外流,中國的經濟增長緩慢。想要購買西方的武器裝備,當時的賦稅明顯支撐不了,這種小農經濟賦稅,只能讓平民過上小康生活。想要發展更大的經濟,還得依賴工業和商業的賦稅,這些纔是國家收入的主要大部分。清朝鴉片戰爭後,不斷的戰爭和衝突,導致花費的銀兩更多。而這些錢,最後還是落到農民身上,到清朝末年,稅收非常的亂,許多百姓無法活下去,爲了生存,要不流亡海外,要不躲進深山老林中。
而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爲了籌集軍餉,清朝的財政日益惡化,拿不出這些錢,只能徵收其他的稅,比如制定一種新稅:厘金制。但這個賦稅制度沒有完善,帶來了各種弊端,加速了清王朝的財政危機,滅亡的更快。此時的清朝,無法管控財政的泛濫,導致賦稅成災,受益的往往是當官的,被壓榨的還是普通百姓。賦稅制度的泛濫,加劇清朝的衰落,也助推清朝的滅亡。

五:結語
不止是清朝,每個朝代末年,賦稅制度的泛濫,都會引起各種問題,如果有農民起義運動,一般都賦稅有關。關於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那可是非常之多的。當一個王朝的賦稅呈衰落、氾濫之時,也就是王朝衰落之時,稅銀收不上來,那麼就會引起財政危機,爲了度過危機,朝廷肯定會下大力度去收,最終只會引起官逼民反的結局。由此引發了賦稅推動王朝的衰落之路,最終實現了朝代更替的局面。而賦稅的利明顯是大於弊的,但它還是會成爲一個朝代滅亡的隱患,超過它的平衡值,就會引發各種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