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至2019年,市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聯合市慈善總會開展“關愛留守、困難兒童服務項目”,廣泛發動社會組織、社工及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項目以“活動+個案+結對幫扶”的方式,爲孩子提供精準關愛。爲了讓幫扶困難兒童的社會組織、愛心人士快速成長,我市民政、慈善等單位在推出相關培訓項目的同時,在2019年12月發佈了《寧波市社會組織參與兒童保護工作指導手冊》,爲指導全市社會組織科學、規範、專業地介入兒童保護工作提供了實用性操作指南,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爲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機制催化下的兒童保護工作的“寧波成果”。

省軍區寧波第四離職幹部休養所的老幹部向困難兒童講解書法技巧。(丁安攝)

拿到“六一”禮物,孩子很開心。

慈善義工與困難兒童互動溝通。

看望困難兒童。

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開始。但有一些孩子,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童年面臨着困境。

據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20年4月,全市有留守兒童642名,困難兒童4091名,孤兒337名。

走訪調研顯示,在這一羣體中,有的孩子與爺爺奶奶守着家徒四壁的農屋,更多需要物質資助;有的孩子將生活的重擔過早地扛上身,更多需要力量支撐;有的孩子在家庭變故中變得行爲孤僻、性格內向,尤其需要心理輔導……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小宇宙’,只有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給予他們渴望的關愛,才能守護好他們的童年。”這些年來,無論是政府的幫扶政策,還是社會的公益項目,關愛睏難兒童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細化。

當然,儘管“精準關愛”已經發力,但真正做到“精準”,仍然任重道遠。

一人一策解困難兒童成長之憂

困難兒童小周入住象山縣大徐鎮陽光家園有3個多月了,現在的他能用肢體語言和生活老師溝通,會和其他孩子一起互動,臉上的笑容也多了。這讓當地的“兒童主任”和慈善義工高興萬分。

“看到現在的小周,你很難想象,兩年前的他還是一個連如廁等最基礎的自理能力都沒有的孩子。”回憶最初的一次走訪,象山慈善義工印象深刻。

小周和母親、繼父一起生活,全家沒有經濟來源,全靠低保,居住在村安排的安置房裏。考慮到孩子的成長需要,“兒童主任”聯合慈善義工合力對居所進行愛心改造,並招募義工每週一次上門助教,幫助小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語言溝通能力,還引導構建親子關係。

4個月的堅持,小周有了習慣上的改變,爲了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通過多方對接幫助,小周入住了陽光家園,縣裏的義工仍繼續每週一次對他助教。

困難兒童不是一個模糊羣體,而是無數鮮活個體。實現因人施策的“精準關愛”,有賴精準排摸。

寧波不斷構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城鄉的基層兒童福利督導服務網絡,在建立“一人一檔”、實施動態管理的基礎上,選優配強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和村(居)“兒童主任”,努力打造一支根植於有需求的兒童及其家庭身邊的工作隊伍。

今年5月,市民政局再次調動這支隊伍力量,開展“六一”前大走訪活動,及時瞭解、掌握孩子需求,引導探訪進入常態化。

社會散居的殘障兒童的教育需求如何滿足,一直頗受關注。由寧波市恩美兒童福利院設立的“寧波市恩美兒童學校”在2015年將教育康復資源延伸至爲社會殘疾兒童提供服務。目前,學校開設了8個涉及不同年齡段的康教班,並在特殊教育專家指導下開發出特色校本教材,爲每個孩子有尊嚴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今天的恩美,溫暖無處不在。孩子們親手製作的手工、拼貼、繪畫作品,呈現在一間間明亮而溫馨的教室裏。一年級教室裏,幾名孩子聽着老師講“五星紅旗”的故事;三年級課堂上,阿達和同學、老師一起學跳歌舞《感恩的心》,這裏是他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截至目前,40餘名社會殘障兒童先後來到學校接受了全日制或階段性的特殊教育。

多元合力將散落的善意有效整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開通了24小時不間斷的“護翼服務熱線”,爲有需要的困難兒童提供個案服務與轉介、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臨時照料等服務。

守護困難兒童,就要舉全社會之力。

家住奉化的小天,是個不幸的孩子,父母在他3歲時離異失聯,他和爺爺相依爲命。木結構的老房子只有一張老式牀,牀邊有張小木桌,這是小天學習的地方。門口搭個臺子,便是廚房。爺爺年紀大了,已無力撫養小天,全靠姑婆照顧孩子的起居。

奉化慈善義工在走訪中瞭解到小天的情況,第一時間聯繫了當地民政辦,爲他辦理了低保和困難兒童資格認證。從2018年2月起,小天拿到了每月的基本生活保障補貼。義工們還幫助小天申請了萬向集團和奉化區慈善總會的助學款,每年會有一筆助學金髮放到孩子手中,直到他學業完成。

小天的眼疾,慈善義工一直牽掛在心,從手術到複檢,全程陪護。

今年3月24日,奉化桃花馬拉松開賽。奉化慈善義工帶着一羣留守兒童在賽道周邊清理環境。小天干得非常用心,他說這樣的活動下

次還來。

小天的轉變,受益於政府購買的服務項目。2018年至2019年,市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聯合市慈善總會開展“關愛留守、困難兒童服務項目”,廣泛發動社會組織、社工及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項目以“活動+個案+結對幫扶”的方式,爲孩子提供精準關愛。

政府伸出援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織網託底”的制度設計上。

我市建立健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動幫扶體系;在我市於2015年率先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困難兒童基本生活保障範圍的基礎上,今年增加了“父母雙方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或失聯”兩種情形的兒童,同時從加強醫療康復保障等方面完善了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實孤困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動態調整機制,2020年我市孤困兒童保障標準較2019年漲幅6.9%。

在體現“溫度”的心理和情感慰藉層面,有更多力量來推動,將各方愛心有效整合。

除了開展有益於兒童身心健康的個體輔導、集體活動外,民政、教育、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合力建設兒童之家、假日學校、愛心工作站等兒童關愛保護服務陣地,爲困難兒童提供臨時託管、暑期課堂、興趣小組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關愛服務。目前,全市已有2173個兒童關愛保護服務陣地,其中“兒童之家”1005個、“假日學校”880所、“愛心工作站”33個,其他關愛陣地255個。

從心入手建設關愛睏難兒童長效機制

從致力於身體健康,到着眼於精神陪伴,“精準”是當下關愛睏難兒童的關鍵詞。儘管“精準關愛”已經發力,但真正做到“精準”,依然任重道遠。

“各方面幫扶,尚存在碎片化、交叉化情況。”一位長期和幫扶項目打交道的業內人士坦言,困難兒童的心理撫慰,需要服務者長期關愛,但在目前的兒童幫扶領域,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物質保障”階段,主動去思考和踐行精神層面的陪伴、疏導較少。

在入戶走訪和組織主題活動期間,“兒童主任”、慈善義工們發現,親情缺失、家庭變故,導致一些孩子性格內向、孤僻、封閉。部分困難兒童呈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心理特質和行爲表現,如厭學、逃學、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等。

本就敏感、脆弱的童心,在忽強忽弱、忽有忽無的關愛下,更易受到二次傷害。

囿於約定俗成和一貫做法,目前,我市相關部門可共享信息尚未能快捷高效地獲取,資源利用未能達到最有效地整合。有些基層單位、學校及社會公益組織對我市兒童福利保障政策及其操作程序的知曉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不能很好地指導有需求保障的兒童充分享受政府的救助政策。

守護困難兒童,還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社會工作。他們中,有的亟待醫療救助,有的呼喚心理疏導;有安全教育的需要,也有權益維護的訴求。要打開他們的“心靈枷鎖”,有賴專業力量的投入。目前,這方面力量還較爲薄弱。

這些天,幾位義工就爲如何幫扶一個孩子犯難。

本該在校園裏努力學習的小王,已很長一段時間厭學在家。父親因爲擔保欠債後,和其母親離異,長期在外地打工,留下小王和爺爺奶奶生活。“學校老師來找他,他躺在牀上不說話;我們入戶走訪,基本是問兩句答一句,其間,通過爬山等方式陪伴、溝通,但過程依然艱難。”義工們說,要建立和孩子的聯繫,打破隔閡,需要專業指導。

爲了讓幫扶困難兒童的社會組織、愛心人士快速成長,我市民政、慈善等單位在推出相關培訓項目的同時,在2019年12月發佈了《寧波市社會組織參與兒童保護工作指導手冊》,爲指導全市社會組織科學、規範、專業地介入兒童保護工作提供了實用性操作指南,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爲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機制催化下的兒童保護工作的“寧波成果”。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務實行動。從“心”入手,以更高效、專業、恆定的方式,建設關愛睏難兒童長效機制,讓每一朵花兒在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中盡情綻放。

記者 王佳

通訊員錢雪芬梅 薇

新聞1+1

“兩個計劃”“一個工程” 惠及我市孤困兒童

多年來,我市全面實施“兩個計劃”“一個工程”項目,爲孤兒和困境兒童提供手術治療、康復訓練和集中養育服務。僅2016年至今,項目惠及251名孤兒和困境兒童。

“兩個計劃”即爲“殘疾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和“添翼計劃”。

“明天計劃”由民政部自2004年起在全國推廣,專門爲全市生活在福利機構及由民政部門監護的寄養在家庭中的零歲至18歲具有手術適應症的殘疾孤兒提供手術矯治資助和康復資助。2018年起,“明天計劃”項目服務對象從原先的殘疾孤兒擴大至所有孤兒,並增加了費用報銷內容。

“添翼計劃”是我省自2016年起在全省範圍內實施的貧困家庭重病和殘疾兒童集中養育康復項目。項目主要利用兒童福利機構的康復醫療人才資源優勢,專門爲7週歲至18週歲貧困家庭重病和殘疾兒童提供爲期3個月至9個月的集中養育和康復訓練。

“一個工程”即“孤兒助學工程”。2009年,民政部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孤殘兒童高等教育助學工程”,項目面向生活在民政部門管理的福利機構中的孤殘兒童,通過單獨招生,爲他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上學所需的各項費用由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項目經費支付。2019年起,民政部又推出“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主要針對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學校、普通全日制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機構孤兒和散居孤兒,給予每人每學年1萬元獎學金補助。(王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