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鎮黨委書記宋炳林表示,今年大堰實施“兩山轉化、兩年攻堅”計劃,以“十個一工程”爲載體,積極爭創全國文明鎮,重點實施20個特色創建項目,以環保教育主題特色小鎮、“有花小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最美系列評選爲主平臺,開展一系列整治、提升和創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打好“鄉愁牌”,推動鄉愁風貌、鄉愁經濟、鄉愁文化和鄉愁生活出新出彩,努力成爲實踐“兩山”理論、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典範。這條全長10.2公里的文明示範線,途經十幾個村,重點是奉化縣江源頭大堰段南溪至張家6個村,將自然山水風光、民俗文化底蘊、淳樸鄉風文明、生態高效農業等元素串成線、連成片,形成“一線六村二十景”,也成爲鄉村的精神地標。

“雲上大堰”青山秀水吹拂文明風。(餘建文 毛節常 攝)

箭嶺村志願者在環保集市上收集垃圾。(餘建文 毛節常 攝)

5月17日,由寧波市博士聯誼會組織的博士專家團一行走進奉化大堰考察調研。

湖邊橋村的3D壁畫、常照村的潔美村貌、後畈村的瓦缸藝術……處處是景的村舍田園和文明淳樸的鄉風讓博士專家讚賞不已,紛紛爲大堰的文明建設建言獻策:建立博聯社會實踐基地,引進更多外部資源,發揮“雲上小鎮”生態優勢,爲山鄉振興探索出一條新路。

大堰是奉化唯一的全域山區鎮,也是全市有名的“詩畫小鎮”。“讓文明像鳳仙花的種子一樣,在大堰隨風傳播,浸潤着羣衆心田。”鎮黨委書記宋炳林表示,今年大堰實施“兩山轉化、兩年攻堅”計劃,以“十個一工程”爲載體,積極爭創全國文明鎮,重點實施20個特色創建項目,以環保教育主題特色小鎮、“有花小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最美系列評選爲主平臺,開展一系列整治、提升和創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打好“鄉愁牌”,推動鄉愁風貌、鄉愁經濟、鄉愁文化和鄉愁生活出新出彩,努力成爲實踐“兩山”理論、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典範。

記者 餘建文 通訊員 趙伊麗

“面子”“裏子”兩手抓

“‘雲上小鎮’有了鮮花的點綴,真如世外桃源了”,鎮黨委宣統委員梅寶明展開規劃圖,滿心歡喜。

日前,大堰鎮邀請鄉賢和寧波園科院專家共同把脈,設計“有花小鎮”,在進鎮主幹道沿線和鎮建成區,以鄉村風格佈置常年生綠植,營造四季常綠、花紅蝶舞、鳥鳴溪澗的桃源勝境。本月計劃開工,到秋天時便可綻放迎客。

美麗鄉村,是鄉風文明內在美的外向投射。爲統籌推進文明創建,早在幾年前,大堰鎮就成立全省首個鎮級文明委——大堰鎮文明委,牽頭實施“鄉村振興,文明先行”戰略。鎮裏投資1.74億元,梳理實施38個綜合整治項目,重點實施生態縣溪、特色文化弄堂、生態循環綠道等“五個一”工程,成爲全省首批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樣板鎮。

環境風貌建設上,大堰鎮堅持“面子”“裏子”一起抓,“一個村落突出一個主題、一片區域打造一道景觀、一條線呈現一片風情”定位,讓文明風景更具獨特鄉村魅力。布袋啓漂處、魚米稻香、三姓家訓亭、3D壁畫……古建築留存與家風家訓、鄉間記憶等資源有機融合,多維度展示大堰的文化特質。古色古香的鎮中心,形成風情民宿一條街、好店風一條街。

大堰“連山堰情”文明示範線創建近兩年來,已經成爲山鄉一張閃亮的“金名片”。這條全長10.2公里的文明示範線,途經十幾個村,重點是奉化縣江源頭大堰段南溪至張家6個村,將自然山水風光、民俗文化底蘊、淳樸鄉風文明、生態高效農業等元素串成線、連成片,形成“一線六村二十景”,也成爲鄉村的精神地標。

生態+鄉約塑造“內在美”

農曆每月十八,是箭嶺村的環保集市日。每到這一天,村民主動“趕集”,有毒有害的農藥瓶、農藥袋定價回收由農資公司處理,廢電池、廢燈泡可折價換新,可回收的廢棄物兌換日常生活用品。

兩年多來,箭嶺村累計舉辦28期環保集市,實現近80%的村莊垃圾自我消化,同時發動羣衆,把廚餘垃圾製成酵素肥料,變廢爲寶,建起80畝酵素農業基地,一躍成爲市內外矚目的“零污染”村。

保護生態,美化村莊已內化爲大堰百姓的自覺行動。如今,箭嶺村的環保集市已推廣到全鎮8個建制村,覆蓋了全鎮6000餘名常住人口。美麗經濟帶動民宿、農家樂蓬勃發展,高山大米、水蜜桃、大堰白茶等特色產品的旺銷,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物質富庶不忘精神富足。鎮文明委同步制訂《羣衆文明素養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推行十四大項文明活動,移風易俗,形成“一鎮一規一村一約”,全力提升村民文明指數。

在大堰,每個村都根據實際,以解決問題和發揚特色爲導向制定了村規民約,並利用“連山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文化禮堂,邀請鄉賢、專家講授文明禮儀、家風家訓等內容,將文明的觸角向村戶延伸。“靠山喫山護林子,養魚治水一輩子,家家戶戶掃院子;敬老愛老做孝子,耕讀傳家教小子,鄰舍和樂一家子……”後畈村獨具特色的村規民約朗朗上口,並以卡通牆繪的形式被村民熟記。村裏還定期舉行70歲以上老人背誦村規民約大賽,結果不論老少,都記住了。“村民熱心人多了,鄰里間吵架少了,主動幫村幹部當‘老孃舅’,爲村裏發展出主意、想辦法。”黨員徐夏娟深有感觸。

志願服務“點亮”鄉村

“李大爺,聽說您不舒服,我們來給您看看。”日前,“大雁”流動醫療志願服務隊走進竹林村等6個村,爲村民送醫送藥。

大堰鎮老年人多,很多村莊又地處偏遠,看病配藥往來不便。3年前,大堰鎮衛生院成立“大雁”流動醫療志願服務隊,每月“定人、定點、定時”對董家岙等6個村的老人開展巡迴醫療服務。隊員們翻山越嶺,風雨無阻,每年服務上萬人次,成爲山鄉志願服務的一面旗幟。

2016年,大堰建起全省首個“民約+公益”時間銀行兌換點,“幫客驛站”等志願服務品牌在鄉間抽枝發芽。前年,鎮裏又整合“山妹子”等10個志願服務團隊,新成立“連山公益空間聯盟”,分片分組開展網格式志願服務,參與到爲老服務、環境治理、農事節慶等一系列活動中,成爲“文明使者。”在今年2月疫情防控關鍵時期,40個村組織志願者,加入卡點檢查、人員排查等各項行動中。箭嶺村“巾幗”志願者還自籌經費、食材,爲多個村莊的卡點值班人員送去精心製作的夜宵,同心鑄就一道堅實的“防疫牆”。

相關文章